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预测与结构调整策略: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

2013-09-21 08:46媛,
关键词:生师专任教师在校生

王 少 媛, 白 雪 飞

(1.辽宁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34;2.辽宁大学 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一、引 言

截止到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6.9%,进入大众化中期发展阶段,少数发达省市已经超过或接近50%,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1]。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巨大的质量和效益空间。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较高的大多数省份来说,采取以规模合理控制为前提的结构调整策略,是推进内涵式发展、放大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以规模合理控制为前提,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必要性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根据政治、经济、科技、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政策干预、市场调节和高校自主调整等手段,对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形式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外部需求、实现内部效益优化的过程。由于高等教育结构与规模互不可分,研究制定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必然要以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合理发展为前提,包含着对规模的合理控制问题。其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规模的合理控制是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并不能根据系统本身的结构特征进行判断,而是要根据系统发挥的功能,即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大小来决定,这既包含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总量是否适度的问题,也包含着在总量适度前提下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的问题。因此,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推进,必然包含着对规模的合理控制问题。

其次,对结构的适时优化是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发展的应有之义。规模是结构存在的基础,结构是规模的存在形式,体现为量的高等教育规模,必然会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规模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适时优化是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只有构筑起规模适度扩张与结构适时调整优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实证研究

1.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变量选择

高等教育规模是指高等教育的容量,其代表指标是高校的“招生数”、“在校学生数”等。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政策因素、生源变化状况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其中,政策因素、生源变化情况会在一定时期内对规模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但学校办学条件却是影响规模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为此,本文以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作为主要变量,首先设计出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基本模型,然后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适龄人口变化情况作为参考变量,再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基于此,本文主要考虑的因变量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自变量则根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条件设置标准设定为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指标。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01~201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及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应用Eviews7.0软件,分析辽宁省高等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按照粗略判断的标准,相关系数在0.8以上就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显著相关的。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等教育招生数与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相关系数大于0.8,表明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与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相关系数大于0.8,表明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2 辽宁省高等教育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2001~2010年)

2.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预测方法及测算

(1)预测模型的建立

以每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作为因变量,以2001~2010年间的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作为自变量,应用SPSS16.0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对辽宁省高等教育合理规模的预测,主要是对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预测,所有数据指标均未涉及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

利用SPSS软件的生成程序,对表1中辽宁省本科招生数(y)、生师比(x1)、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x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x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x4)、生均图书(x5)进行对数变换,得到新变量为lny、lnx1、lnx2、lnx3、lnx4、lnx5。通过逐步回归,得到拟合优度检验表如表3所示。

表3 拟合优度检验表

由表3可知,有2个变量依次进入到线性回归模型中,第1个变量是生师比(lnx1)、第2个变量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lnx2)。当2个变量依次进入时,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变大,从0.881变化为0.972,说明2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大约97.2%的因变量变化,即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如表4所示。表4中给出了回归分析的F统计量和对应的p值,其中F(2,7)=158.87,p=0.000<0.005,可以认为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表4 方差分析表

表5给出了常数项(Constant)、生师比(lnx1)和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lnx2)的回归系数估计。其中,回归系数就是相应自变量的系数;标准误差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标准化系数表示每个系数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用来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由表5可知,这三个系数对应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另外,方差膨胀因子为2.908<10,容忍度为0.344>0.1,说明几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D-W 值为2.465,查D-W 检验表(n=10,k=5),由于1.178<D-W=2.465<2.82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由此,可以得到辽宁省本科招生数(lny)与生师比(lnx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ln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采用上述步骤和方法,以每年的本科在校生数作为因变量,以2001~2010年间的本科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作为自变量,应用SPSS16.0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2个变量依次进入到线性回归模型中,第1个变量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lnx2)、第2个变量是生师比(lnx1)。F统计量和t统计量的p 值(Sig.)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均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为2.908<10,容忍度为0.344>0.1,说明几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 值为1.802,查D-W 检验表,由于1.188<D-W=1.802<2.81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得到辽宁省本科在校生数(lny)与生师比(lnx1)、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ln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表5 回归系数表

(2)应用模型预测的结论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因为涉及到待预测序列(因变量)和诸个自变量,如果要计算出未来(例如2011~2020年)准确的招生数(y),需要先推算出未来(例如2011~2020年)的生师比(x1)、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x2)数据才能代入方程计算出招生数的预测值。本文应用趋势外推的方法,以2001~2010年数据为源数据,应用趋势外推测算软件,推算出2011~2020年的生师比(x1)、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x2)数据,并将其对数值lnx1和lnx2代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得到辽宁省2011~2020年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2011~2020年期间,辽宁省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二者的年增长率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判断,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规模虽然仍会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增长的速度已开始趋缓。

3.对预测结果的修正

本文选择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辽宁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进行了预测。但是,单纯依靠预测学理论模型,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趋势,还需要在数据预测基础上,增加对未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适龄人口变化情况的变量分析,如此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客观的预测结论。分析2011~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教30条”等文件出台为标志,未来10年,国家对规模扩张进行强力调控,重在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为此辽宁省已经明确表示将稳定高等教育现有规模,不再进行大的突破,工作重心转到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2]。与此同时,未来1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将呈急剧减少趋势,高等教育大发展缺少充足的生源支持。2011~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如表7所示。

表6 2011~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值

表7 2011~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化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这两个变量对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数据进行修正。根据国家以及辽宁省已经明确提出的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以2010年高等教育招生数增长率2.82%,作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率的上限,以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增长率3.41%,作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率的上限。同时,2011~2020年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年增长率最低为-9.99%,本文以这个值作为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率的下限。对下限值和上限值取平均值分别为-3.59%和-3.29%,并以此作为修正值,对所预测的2011~2020年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预测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值称为年均增长率修正值。修正后年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根据上述公式对表6中预测值年增长率进行修正,得到2011~2020年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预测值的年增长率修正值如表8所示。

表8 2011~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年增长率修正值

以初步预测出的2011年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为基数,根据以上计算出的修正后的2011~2020年的年增长率乘以该基数,从而分别对辽宁省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2011~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的最终预测值,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2011~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值

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适龄人口变化情况作为参考变量,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后可知,2011~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将由659 405万人减少至501 612万人,每年的招生规模将由现在的261 748万人减少到200 458万人。由此可判断:未来1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将呈下降趋势,在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不断增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在适度控制规模前提下,使动态规模增量向推动结构优化的方向转变,使高等教育规模增量部分优先满足社会亟需、资源薄弱区域的需要,优先培植新兴学科、增设新兴专业,增强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外部适应性,将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四、基于规模合理控制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

1.引导区域高校合理分层、准确定位,以类型结构的多样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首先,制定区域高校分类管理政策和特色办学策略。结合辽宁省2020年中长期人才需求,分别构建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区域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以培养职业型、岗位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高等教育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分类评价,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办学功能、服务面向,集中资源条件,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其次,加强不同类型层次院校的一流建设,以现有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为基础,建设冲击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水平领军大学;以原行业划转院校和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为基础,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特色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现有高职院校和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重点建设一大批与区域产业结构相一致的特色性地方大学和高职学院。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引导高校兼顾规模与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以优化层次结构为核心推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综合控制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未来规模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统筹研究生规模的增量和存量,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要采取剥离或取消本科高校举办的高职教育的措施,支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高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校均规模。其次,要稳定本科教育规模,严格控制本科院校数量与人才培养规模,少量的本科教育增量,主要用于支持资源薄弱地区高校和本科规模偏低的新建本科院校、新设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

3.加强对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与政策倾斜,以优化区域结构为核心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首先,适应产业布局,发挥高校集聚效应,整体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密切联系。根据辽宁省实际需求和原有布局基础,以沈阳、大连和锦州为中心,促进三大特色高校集群的形成[3]。其次,破解空间结构高度集中问题,积极扶持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地区的发展,在学科布点、年度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支持、学位点评审、新增高校资源分配等方面,向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倾斜;在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主要节点城市——营口、辽阳和铁岭,以及辽西北地区的朝阳市,整合原有的专科学校和其他办学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市属本科高校,重点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支持省内外其他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办分校或联合办学的方式扶持、带动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全省地级市的全覆盖和相对均衡的布局状态。

4.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优化学科结构为核心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首先,根据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和建设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力争使其中一批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次,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全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为依据,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系统改造,积极增设紧缺专业,大力建设一批与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第三,构建一批与产业集群相对接的大跨度的学科集群、专业集群,实施跨区域、跨校际的学科专业集群服务策略[4]。

5.推动多种形式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以优化形式结构为核心促进区域终身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首先,进一步明晰不同形式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合理控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科学发展自学考试高等教育,构建多种类型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形式结构。其次,积极探索适应新型产业形态的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的布局,探索组建区域性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2013-09-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520/201104/1174 11.html,2013-09-25.

[3]李锦奇.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2):32-35.

[4]王少媛.协同发展: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3,(2):30-36.

猜你喜欢
生师专任教师在校生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生师互动对本科数学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