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大、小、调胃承气汤之研究

2013-09-25 00:42辜炳锐段富津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芒硝枳实温病

辜炳锐,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清·吴瑭(鞠通)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温病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更被后世视为四部经典之一。全书把整个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变过程进行了完整、系统、全面的论述。吴氏在其自序中曰“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概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可见他是拜读《伤寒论》后获得启发并立志从医,他也熟读《伤寒论》,在《温病条辨》中有不少的理法方药都是承继于张仲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下法,他不但在中焦病篇使用了张仲景的大、小、调胃承气三方,还活用了承气汤,师古法而不泥古方,化承气为六首。虽然吴鞠通运用了大、小、调胃承气三方但与《伤寒论》相比较下,发现二书中方中之药物比例存有差异,且《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并没有提出方后注。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讨论和解释。

1 《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中三承气汤药物比例存有差异之原因

1.1 大承气汤

当温病传至中焦,温热邪气与肠腑中的积滞相结而导致阳明腑实证时,吴鞠通遵守《黄帝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之原则,遵用张仲景之方药,以大承气汤下之。大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之组成及方后注为:大黄六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而在《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组成及其方后注为:大黄(酒洗)四两,芒硝三合,厚朴(炙)半斤,枳实(炙)五枚。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两方之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是二方之间的药物此例上却存在明显不同,见表1。

表1 大承气汤方药用量比较表

由表1可见,《伤寒论》中厚朴,枳实用量最大,而《温病条辨》中把厚朴和枳实之量减少,使整个方之结构出现改变。在《伤寒论》中重用厚朴,枳实之原因是由于大便硬甚至有燥屎,便结阻滞气机,因此单用大黄,芒硝虽能软坚通便,但却不能行气导滞。配伍厚朴、枳实后,两药皆能行气导滞,消痞除满,以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所谓行气能助泻下。故方中以大黄与厚朴为君,芒硝与枳实为臣。在《温病条辨》中则重用大黄为君,芒硝、厚朴、枳实为臣。其一,是由于气滞较轻,故减去行气药之量。其二,吴鞠通鉴于温病具有易化燥、伤阴的特点,故此特意减厚朴、枳实之量以防两药辛香苦燥耗伤津液。

1.2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组成为: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一钱。而在《伤寒论》中,其组成为: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二两,枳实(炙)三枚。经比较后,两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药物于方中之比例也存在不同,见表2。

表2 小承气汤方药用量比较表

吴鞠通把《伤寒论》中小承气汤中的枳实和厚朴减量,其原因与大承气汤中类似,也是考虑到温病具有易化燥伤阴的特点,故此减二药之量以防辛香苦燥耗伤津液。《温病条辨》中小承气汤还有另一种的药物比例,在中焦篇的40条“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条文中指出,若其人是体瘦质燥之人,感受暑热,热重湿轻,日久湿先化尽,邪热与肠中枳实相结而成阳明腑实证,这时也能用小承气汤。但吴鞠通为何不用前面小承气汤的药物比例并没有在自注中解释。但是在汪廷珍按中指出“湿热入胃方可下,虽云化热,究从湿来,故枳、朴、大黄等分用也。”可见吴鞠通是怕湿邪未尽,故加大厚朴、枳实之量以其苦温燥其余湿。

1.3 调胃承气汤

《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之组成为: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生甘草二钱。调胃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其组成为: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经比较后,两方虽用药相同,但是药物之间的比例却完全不同,见表3,这意味着两者所针对的病机是有所分别的。

表3 调胃气汤方药用量比较表

《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大黄与芒硝与炙甘草的比例约为6∶7∶3,而《温病条辨》中大黄与芒硝的比例约为3∶5∶2。这说明,吴鞠通在运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是刻意加大芒硝在方中之比例。

1.4 原因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7条“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调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和《温病条辨·中焦篇》第5条“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虽然其病机也是阳明腑实,但与大小承气相此,调胃承气汤是偏于燥屎内结阳明。在其自注中“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芒硝,咸寒能软坚也能泄热,故吴鞠通在调胃承气汤加大其方中之比例以加强其软坚之力,使燥屎得化,所谓“取芒硝入阴以解热结”。两个调胃承气汤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在于甘草。《伤寒论》用炙甘草,而《温病条辨》则用生甘草。可见,吴鞠通用生甘草是由于其清热之力优于炙甘草。

2 调胃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缺乏后注

在《温病条辨》中并没有调胃承气汤之方后注也没有提及大黄是否后下。参考《伤寒论》、《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也应彷张仲景,先煮大黄与甘草,后纳芒硝。而在《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方后注一共有两处,分别为“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前微者令沸,少少温服之。”和“温顿服之,以调胃气。”那么《温病条辨》中的调胃承气汤应该是顿服,少少温服,还是仿大、小承气汤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理解三个承气汤的病机关系或运用标准。现在大多学者皆用三方中的用药功能上去划分,在《方剂学》六版教材中提出“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气承汤…方治痞、满、实之阳明腑实证;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3]可是整部《温病条辨》并没有提出根据痞、满、燥、实去运用三个承气汤的标准。而陈亦人教授更加指出“此看似颇得要领,实则非常机械,局限了药物的作用,并把方剂功效看成是几味药物作用的相加,既不符合辨证精神,也不符合临床实际。”[4]那么吴鞠通是如何理解这三个承气湯的病机关系呢?

2.1 大承气汤证的病机

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吴鞠通也提出“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汤”。可见大承气汤是用于阳明腑实证而“大实”和“热结液干”为主。另外当阳明腑实证较重的情况下,由于热郁于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导致真热假寒之热厥。“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中焦篇第6条)由此可见,大承气汤是针对阳明腑实重证,以热偏重,燥屎较轻。

2.2 小承气汤证的病机

在中焦篇3条“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指出小承气汤的病机基本上与大承气汤相似,但是相对大承气汤而言则较微。故其自注说“诸证悉有,以非下不可,微则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气通和胃气则愈,无庸芒硝之软坚也。”这也说明热结和燥屎均较轻,故去芒硝,同时把大黄、枳实、厚朴减量,吴鞠通总结此方的作用是“通和胃气”,所谓通和胃气就是顺应胃的生理特点:胃以通为降,藉药物的作用以恢复胃腑的生理特点。中焦篇第4条“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只是补充了前一条的临床表现。可见小承气汤针对的病机是阳明腑实轻证,其邪热和燥屎均不重。

2.3 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提出了“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强调调胃承气汤的重点是“热结液不干”和“旁流”。在中焦篇第7条“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指出了调胃承气汤治热结旁流,因既见下利,说明热势尚能宣泄,而有出路,故热相对不重,可见调胃承气汤所针对的核心病机在于燥屎结于阳明之腑,但其热并不重而液也不干。故方中重用芒硝之咸寒软坚,使燥屎得化,大黄苦寒以泻下通便,但两药皆为质重味重,重降之品,故加甘草以延缓二药之药力,延长药效,所调“缓芒硝和大黄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

2.4 三承气汤关系比较总结

调胃承气汤是下燥屎为主,大承气汤则以热结为主,并可以兼有胃热伤津,胃肠中有燥屎而气滞,因而需要攻下腑实;小承气汤则为大承气汤演变而来,病情较大承气汤为轻。

从病情而言,调胃承气汤属于邪盛,病情相对较轻;大承气汤邪气最盛而兼有津伤,因而病情最重;小承气汤则邪气不太盛,病情最轻。

三方的攻下力量比较,大承气汤最强,调胃承气汤次之,小承气汤再次之。

2.5 调胃承气汤服药法应为顿服

按上述的总结而言,调胃承气汤的攻下力应该是介乎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之间。在《温病条辨》中,大、小承气汤是分三次服,因此以每一次具体服用量作比较,更能反映方药实际功效。

表4 三承气汤方药用量比较表

假设调胃承气汤是分三服。在三个承气汤每一次量中,调胃承气汤大黄量是最少,只有一钱,配伍生甘草后,必定减弱了大黄和芒硝的攻下作用。这样调胃承气汤的攻下作用是三方最弱,这与上述三承气汤关系比较总结中不符。可见此假设不成立。

假设调胃承气汤服法是彷《伤寒论》中顿服。在三个承气汤每一次量中,调胃承气汤大黄量是最多,配伍生甘草后,必定缓解大黄攻下作用。调胃承气汤之大黄也非后下,故此调胃承气汤的攻下力一定不及大承气汤但强于小承气汤。这与上述三承气汤关系比较总结中相附。可见此假设成立。

在《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还有一个服法:少少温服。此服法在《伤寒论》中是用于阳明腑实轻证,非热结旁流,此时泻下的目的是泻阳明胃腑之热,而非软坚攻下。可见此服法并不适合用于《温病条辨》中的热结旁流,以燥屎之主的病机。由此可见,《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应为一次顿服。

吴鞠通虽然承继了《伤寒论》中的三个承气汤,但其具体的用法,药物的比例上却有所发挥。可见吴鞠通虽宗仲景法而不泥古方,用方之灵活是我们后辈应该好好学习。

[1]李宇铭.经方药量衡重折算刍议[J].中医杂志,2010,51(增刊2):7-9.

[2]黄盛璋.历代度量衡里亩制度的演变和数值换算(续二)[J].历史教学,1983,39(3):25 -33.

[3]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2.

[4]陈亦人.《伤寒论》求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4.

猜你喜欢
芒硝枳实温病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芒硝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中国芒硝矿特征与成因简介
识别真假枳实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考察芒硝制备玄明粉的过程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大黄、芒硝外敷防治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