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3-10-16 08:56鹏,苏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顾客成本影响

姜 鹏,苏 秦

(1.台州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3.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9

一、引 言

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一直是质量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Sousa等(2002)在《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发表的一篇经典文献中指出了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五个基本方向,它们分别是:质量管理的内涵、产品质量的定义、质量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质量管理与管理原理的映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的实际应用,其中质量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问题就涉及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

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是指质量管理实践(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QMP),而“企业绩效”则涉及多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其中最常见的是产品/服务质量即质量绩效(Curkovic等,2000;Sadikoglu等,2000),也有研究(如 Samson等,1999;Kaynak,2003;Naor等,2008)还考虑了过程、库存等方面的运营绩效,还有不少研究(如Choi等,1998;Sadikoglu等,2010)着眼于顾客满意问题,认为顾客满意是企业成功的根本。此外,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也是关系模型研究中企业绩效的常用变量(Powell,1995;Das等,2000)。

只有明确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揭示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战略改进工具的价值和意义,并有利于开展和评价质量管理活动。近20年有关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深入研究已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而且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和管理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和趋势。基于此,本文首先明确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梳理和总结实证研究中的相关变量、方法和结果,最后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

开展质量管理能否改善企业绩效,质量管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些是有关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找出了目前解释质量管理实践影响企业绩效机理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与现代的质量成本理论

最早探讨质量管理影响企业绩效机理的研究是从质量成本入手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和朱兰等人探讨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了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模型(苏秦,2005)。该模型把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个部分。日本学者田口玄一认为产品的质量水平与质量损失密切相关,并据此提出了质量损失函数理论(苏秦,2005)。图1a揭示了传统的质量成本曲线特征,图中横轴表示质量水平,纵轴表示单位合格产品的质量成本,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预防和鉴定成本、故障成本以及质量成本总额,A点表示最佳质量水平。

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现代生产技术的动态性和质量管理中的“学习曲线”效应,因而产生了“当质量缺陷趋于零时,质量控制成本趋于无穷大”这个与现实不相符的错误论断。由于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并积累技术知识和运营经验,生产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者的管理技能会相应提高,并获得改进工作的更多技术。因此从长期运营角度看,当质量缺陷趋于零时,预防和鉴定成本不会超过一定的水平,同时故障成本趋于零,即质量成本总额会逐步降低,也就是说最佳质量水平其实就是质量零缺陷(见图1b,Schiffauerova等,2006)。

有学者(如Burgess,1996)深入分析了传统与现代两种质量成本理论模型的差异,指出两种模型可以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具体来说,传统模型用于揭示特定时间质量成本与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而现代模型则用来反映两者的长期关系。

(二)制造与市场两路径模型

质量管理能够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质量管理对成本的影响效应在质量成本理论中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着眼于企业内部,主要关注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来减少制造过程和整个运营过程的变异以降低成本;而要了解对收益的影响效应,就得把研究视角延伸至企业外部,关注外部市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基于此,有必要重新构建模型来全面解释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

图1 传统和现代的质量成本曲线

Garvin(1984)提出的制造与市场两路径模型便是对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一个经典阐述。该模型揭示了质量管理实践如何通过不同路径来影响企业的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和经营绩效。如图2所示,在制造路径上,质量管理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内部过程质量,如减少产品缺陷、废料、返工等,从而改善运营绩效(如降低制造成本、优化生产过程等),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在市场路径上,质量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以及降低企业质量担保和产品缺陷成本,最终也会提高企业绩效。

可见,Garvin(1984)提出的制造与市场两路径模型的基本内容就是: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过程质量和产品(服务)质量,通过制造和市场两条路径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最终改善企业绩效。

三、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一)质量管理测量

图2 Garvin(1984)的制造与市场两路径模型

有关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对质量管理实践的测量并不统一,不同学者采用的维度和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相近内容的名称也存在出入。例如,在Anderson等(1995)的探索性研究中,质量管理包括学习和员工执行两项内容,而在后续研究中,这两项内容大多被称为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又如,统计过程控制、统计控制与反馈、过程控制等相近内容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界定和延伸;团队及授权、工作态度、员工士气、员工关系等都属于质量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范畴,不少研究在确定这些维度时存在划分过细等不足。

进入21世纪后,以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BNQA)为代表的卓越绩效模型被广泛认可和推广,质量管理实践的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主要包括领导力、质量战略计划、顾客关注、信息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六个维度(苏秦,2005)。Sila等(2003)考察了76篇实证研究文献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测量方法,并在MBNQA模型框架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卓越绩效模型在众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得到了有效验证,是测量质量管理实践的可靠基础。

近几年,一些研究基于质量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专门开发了质量管理实践测量模型。这些模型的基础仍是MBNQA模型,只是做了部分调整和扩充,最常见的是在MBNQA模型六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供应商管理”(Tari等,2007;Naor等,2008)和“产品/服务设计”两个维度(Kaynak,2003;Naor等,2008)。

(二)企业绩效测量

开展质量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获得企业期望的经营优势。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企业绩效主要包括质量水平、运营效率、市场表现、财务结果、顾客满意等内容,但表述形式和测量指标并不统一。例如,在Flynn等(1995)的研究中因变量为企业竞争优势,作者主要选用单位制造成本、交付期、库存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不同的研究采用的质量绩效测量指标也不统一,如质量总成本、平均缺陷率、内部返工成本、召回和质量保证成本、检验成本、最终检验缺陷比例、质量总成本占比、缺陷率水平等指标均有使用(Corbett等,1998)。此外,不同的学者对运营绩效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例如,Anderson等(1995)从成本、效率和订单完成周期等方面考察运营绩效;Corbett等(1998)关注销售收益率、员工流动率和员工满意度,这其实偏向了财务绩效和员工满意指标;Choi等(1998)则关注工厂交付、生产和库存成本等。

目前,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中企业绩效的划分已基本确定,主要包括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创新绩效、利益相关方满意绩效、经营绩效等。企业绩效已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变量,而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简单变量(Nair,2006)。学者们关注最多的仍是质量绩效,它是开展质量管理的直接目的。鉴于现代质量概念强调对顾客需求的满足,质量绩效可以涵盖顾客满意的内容,至少包括顾客满意、质量成本、合格率水平、交货期等指标(Kaynak等,2008;李钊等,2008)。

运营绩效与质量绩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内容较为宽泛,在具体研究中往往有所侧重。例如,Kaynak等(2003和2008)使用库存绩效来反映运营绩效,指出供应商管理、顾客关注等实践能够协调整个供应链,从而降低企业库存、减少浪费。Lakhal等(2006)依据运营管理的理论观点,使用生产效率、库存周期、有效产出率三个指标来测度运营绩效。尽管如此,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运营绩效主要涉及成本、生产率、库存周期等方面。

创新绩效是近期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如Sadikoglu等,2010)关注的是产品的创新绩效或研发绩效,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活动既不局限在研发部门,也不限于产品技术的创新,而是各职能部门工作方法、过程以及所提供产品/服务的全面创新。Projogo等(2003)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开发出较完善的创新绩效测量指标体系,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绩效、创新绩效三者的交互关系。

利益相关方满意绩效也是近几年研究的新问题。为了追求卓越绩效,现代企业希望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已经把满足上述需求作为管理的改进目标,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等卓越绩效模型已反映出这个变化趋势。利益相关方满意主要包括尽到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其中有关承担社会责任的讨论在Tari等(2007)的研究中已有涉及。而员工满意则原本就隐含在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中,即通过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如构建绩效评估系统、激励员工士气、员工参与和授权等来提高员工满意程度,使员工能够保证企业实现质量绩效和运营绩效(Flynn等,1995)。目前,有学者(如Sila,2007;Tari等,2007;Sadikoglu等,2010)开始把员工满意度作为单独变量来进行研究,这使原本隐含的关系得以明晰。

经营绩效包括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一般认为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共变关系,如市场销售额的增长和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必然带来投资收益等财务指标的改善。因此,相关实证研究把这两类绩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刻画(Sila,2007;Kaynak等,2008)。反映经营绩效的指标非常庞杂,如毛利率(额)、收入增长率(额)、净利率(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指标。有关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大多选取部分重要指标。例如,Kaynak等(2003)采用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市场份额及其增长率等指标来评价经营绩效;Sila(2007)则采用了收益、资产回报率、市场份额、竞争地位等指标。

(三)实证研究方法

早期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路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也辅以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Anderson 等,1995;Powell,1995;Samson 等,1999)。由于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都需要使用多个指标来测量,而且变量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成了近几年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Prajogo等,2003;Tari等,2007;Sila,2007)。该方法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及其指标,主要利用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间关系,并比较和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因而在运营管理相关实证研究中已成为主流方法。

由于相关研究文献已达到一定数量,有学者尝试以二手数据为基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例如,Nair(2006)采用元分析方法对ABI/INFOMS数据库中23篇有重要影响且涉及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绩效的很大一部分变异能够被质量管理实践所解释,这肯定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运营层面而不是制造生产层面。元分析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实证研究中的统计指标(如相关系数、样本量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是完善和扩展原有理论的一种可靠方法。

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一般基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早期以制造企业或生产工厂为主要调查对象,目前关注整个企业,而且大多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这表明,质量管理应在整个企业内开展且全员参与,而且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

四、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主要实证结果

(一)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绩效的很大一部分变异可归结于质量管理实践的作用(Flynn等,1995;Sila,2007;Sadikoglu等,2010)。这肯定了质量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绩效的积极贡献,但各项具体实践的影响效应则存在一定差异并具有自己的具体特点。

1.领导力。Nair(2006)研究发现,领导力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由于高层的管理承诺和参与可以保证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并决定质量改进的战略方向(Samson等,1999),因此,领导力对质量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此前有学者(如Powell,1995;Samson等1999)研究发现,领导力对运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构建质量管理实践内部关系网络模式的研究(如Flynn等,1995;Kaynak,2003;Tari等,2007)中,领导力一般作为其他质量管理实践的前置变量,往往通过多级中间变量来影响绩效,这或许表明领导力与运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关系。

2.质量战略计划。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和达到绩效要求,企业会制定质量战略计划。质量战略计划与整体战略计划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是策划如何满足顾客需求,而后者则重点选择目标顾客(Samson等,1999)。完善、合理的质量战略计划有助于实现质量目标,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改善企业的质量绩效及其他绩效。但Choi等(1998)研究发现,质量战略计划与工厂层面的质量绩效关系很弱甚至不显著,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可能存在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导致部分相关关系发生变化。

3.顾客关注。顾客关注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积极主动的顾客关系管理,识别和预测当前及未来的顾客需求,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对于质量管理中顾客关注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如Samson等,1999)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但市场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满意并不一定带来财务绩效的改善,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顾客忠诚。由此,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多数研究显示顾客满意能够促成顾客忠诚,带来重复购买,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实现利润增长(Das等,2000)。

4.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具有积极影响(Sila,2007;Kaynak等,2008;Naor等,2008)。特别是在供应链导向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将企业内部的运营过程与外部的供应商和顾客进行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与供应商的整合来建立长期互利的协作关系,能够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与供应效率,降低企业库存成本(Kaynak等,2008),最终改善双方的经营绩效。此外,鼓励供应商在早期介入产品和流程开发设计、提出产品或部件质量改进和技术优化的建议,能够从整个运营过程的源头来保证企业的质量绩效。

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和经营绩效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Lakhal等,2006;Nair,2006;Sila,2007)。戴明在其提出的质量管理要点中强调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与协作壁垒,形成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最终实现质量改进目标。员工意识和技能培训是改进过程质量、提高过程效率的直接保障,Curkovic等(2000)研究发现培训、员工授权对质量绩效和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对绩效的影响效应十分突出(Powell,1995)。也有学者 (如 Anderson 等,1999)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个别绩效结果(如顾客服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并不能据此否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6.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具有积极影响(Nair,2006)。过程管理采用过程设计、过程控制等预防性措施确保企业运营过程的稳定,并及时识别和处理质量问题,从而减少过程变异造成的浪费(Anderson等,1995)。Kaynak(2003)的研究也表明,有效的过程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内部各种过程的变异,从而改善质量绩效及其他绩效。但Flynn等(1995)研究发现,过程管理对质量绩效和运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是负面的。结合Samson等(1999)的解释,这种情况可归结为:过程管理不如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实践对绩效的影响那么直接和稳定。

7.信息分析。信息分析实践利用传统的质量技术工具(如QC的新老七种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各种过程和结果,为质量改进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信息分析对其他质量管理实践如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Kaynak,2003),在寻找质量问题成因方面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而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一些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个判断(如Flynn等,1995)。而Tari等(2007)认为信息分析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但会通过中间变量“持续改进”来间接影响质量绩效,这实际上也肯定了信息分析实践的重要性。

8.产品/服务设计。产品/服务设计实践有两个目的,一是设计出易于制造的产品,二是在设计中融入质量要素(Flynn等,1995)。在产品设计阶段,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潜在质量问题。有学者(如Ulrich等,1998)指出,约80%的制造成本在设计阶段已经决定,而制造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Kaynak等(2003和2008)的研究表明,产品/服务设计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虽显著但非常弱。概括来看,关于产品/服务设计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支持,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

关于质量管理对创新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争议。认为具有推动作用的学者从顾客关注、持续改进、职能间合作、质量文化等质量管理实践和原则出发,通过内在逻辑分析,发现这些要素非常符合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有学者(如Dodgson等,2008)的案例研究结果也表明,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在创新管理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具有阻碍作用的学者分析指出,质量管理只有利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不利于激进式、探索性创新;此外,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和规范要求、风险规避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都可能使企业更愿意成为技术创新的跟随者而不是积极领先者(Perdomo-Ortiz等,2006)。

由于学者们对质量管理与创新活动关系的解释存在较大争议,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不少文献肯定了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例如,Prajogo等(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它对质量绩效的解释力要强于创新绩效,这是因为开展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主要是改进质量、提高运营效率等,而对于支持创新活动的考虑则有所欠缺。以Sadikoglu等(2010)为代表的近期研究也证实了质量管理实践的积极影响。此外,Perdomo-Ortiz等(2006)提出了业务创新能力的概念,实证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实践对业务创新能力也具有积极影响。

有些研究并不支持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但也没有得到支持质量管理实践具有消极影响的经验证据。这表明质量管理对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可能并不大,但也不至于阻碍创新。Singh等(2004)对澳大利亚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无法证实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对此作者解释为:用结构方程模型刻画的关系过于简单,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更加复杂的交互影响。Prajogo等(2006)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与全面创新管理(包括技术管理、研发管理等)对质量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协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较大,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这项研究表明创新管理与质量管理共同影响企业绩效,但作者认为创新绩效的改善更多地来自技术管理、研发管理等创新管理活动,而不是质量管理实践。

(三)质量绩效、运营绩效等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

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质量管理实践对不同绩效的影响效应,而较少关注不同绩效之间的关系(Tari等,2007;Naor等,2008)。仅有少数研究对不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识和检验。在早期研究中,由于对绩效的划分差异较大,各项研究结果很难统一。例如,Flynn等(1995)研究发现,运营绩效受到外部感知质量结果的显著影响;而Choi等(1998)则证实运营绩效能够显著影响顾客满意度,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

近期的研究结果逐渐趋向统一,如Fuentes-Fuentes等(2004)发现运营效率显著影响财务绩效。Sila(2007)指出,运营效率(包含质量绩效)能够直接影响经营绩效,同时也通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经营绩效。Kaynak等(2008)的研究表明,库存绩效(属于运营绩效范畴)对质量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质量绩效也显著影响经营绩效。而Su等(2008)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质量绩效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受产业类型的调节。创新绩效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创新绩效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超过质量绩效和运营绩效(Su等,2008),因此创新绩效已成为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

上述研究肯定了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创新绩效等对经营绩效的积极贡献,只是不同的研究因存在不同的情境因素而结论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企业不同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关注了不同情境因素对质量管理实践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其中大多集中于不同文化(或国家)之间的比较,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文化差异明显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姜鹏等,2010)。也有研究考察了制度性因素如是否通过ISO9000认证,以及产品线幅度、产品更新频率、制造战略选择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姜鹏等,2010)。

上述研究大多是对不同情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影响效应进行比较,而较少把情境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不过,Sila等(2003和2007)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发现TQM 应用、ISO9000认证、国别、公司规模、运营地域五个情境因素并不会对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情境因素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五、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质量管理实践内部关系的深入研究。质量管理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内部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经典观点指出,有效的质量管理应该建立在充分挖掘不同实践之间互补性或协同作用的基础上。而现有研究大多把质量管理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Su等,2008),或者对质量管理实践进行基本分类后再探索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Lakhal等,2006),这很难完整地构建不同质量管理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

2.关注的企业绩效内容过于狭窄。广义的质量概念强调满足顾客需求,其中的顾客不仅指产品购买者,还包括所有利益相关方。因此,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中绩效的研究范围应扩展至各利益相关方。尽管近几年有学者(如Sila,2007;Tari等,2007)已开始关注这一点,但是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而且缺乏对内在影响机理的深入分析。

3.对质量管理与创新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足。关于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现有实证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尽管学者们在实证分析之前从质量管理基本原理出发探究了不同的实践或技术对创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但是这样的分析是碎片式、离散化的,而没有构建质量管理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4.对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设定过于简单。关于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不同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由此,有学者(如Sousa等,2002)认为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绩效等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微弱甚至有时并不显著。这既可能归因于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可能归因于线性关系设定存在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未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构建质量管理实践的内部关系网络。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不同的质量管理实践,并深入剖析它们如何相互协作和构建关系网络,从而发挥促进企业绩效改善的积极作用。这可为制定质量管理具体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拓展企业绩效内容。企业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承包商、社区和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有关机构等众多对象,其中适合成为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对象的有员工、供应商、商业合作伙伴、社区和公众、政府机构等。但在开展质量管理实践与利益相关方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之前,需构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深入挖掘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为一种战略性改进工具,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改变企业的资源优势。未来可考虑从资源变化的角度出发,构建质量管理、企业资源与创新绩效三者的逻辑链条,并进一步考虑把Garvin的制造与市场两路径模型扩展成一个包含创新路径的更加全面的关系模型。

4.关注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质量管理实践往往会出现瓶颈,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效应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考虑结合质量管理成熟度概念,对质量管理实践水平不同的企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性质和特征,把原有的线性关系模型扩展至非线性。

[1]Anderson J C,et al.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a the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underlying 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Preliminary empirical findings[J].Decision Sciences,1995,26(5):637-658.

[2]Burgess T F.Modeling quality-cost dynam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1996,13(3):8-26.

[3]Choi T Y and Eboch K.The TQM paradox:Relations among TQM practices,plant performance,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8,17(1):59-75.

[4]Corbett L M,et al.A study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 Asia and the South Pacif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8,36(9):2597-2607.

[5]Curkovic S,et al.Quality-related action programs:Their impact on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Decision Sciences,2000,31(4):885-905.

[6]Das A,et al.A contingent view of quality management—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quality[J].Decision Sciences,2000,31(3):649-690.

[7]Dodgson M,et al.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ategy and practi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8]Flynn B B,et al.The impact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Decision Sciences,1995,26(5):659-691.

[9]Fuentes-Fuentes M M,et al.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TQM principl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32(6):425-442.

[10]Garvin D A.What does“product quality”really mea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4,26(1):25-43.

[11]Kaynak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4):405-435.

[12]Kaynak H and Hartley J L.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to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4):468-489.

[13]Lakhal L,et al.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6,23(6):625-646.

[14]Nair A.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6):948-975.

[15]Naor M,et al.The role of culture as driver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Infrastructure versus core quality practices[J].Decision Sciences,2008,39(4):671-702.

[16]Perdomo-Ortiz J,et al.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a forerunner of business innovation capability[J].Technovation,2006,26(10):1170-1185.

[17]Powell T C.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1):15-37.

[18]Prajogo D I and Sohal A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QM practices,quality performance,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3,20(8):901-918.

[19]Prajogo D I and Sohal A S.The integration of TQM and technology/R&D management in determin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6,34(3):296-312.

[20]Sadikoglu E and Zehir C.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Turkish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7(1):13-26.

[21]Samson D and Terzivski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17(4):393-409.

[22]Schiffauerova A and Thomson V.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st of quality model and best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6,23(6):647-669.

[23]Sila I and Ebrahimpour M.Exa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across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3,41(2):235-268.

[24]Sila I.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TQM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len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ie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1):83-109.

[25]Singh P J and Smith A J R.Relationship between TQM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5(5):394-401.

[26]Sousa R and Voss C A.Quality management re-visited:A reflective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1):91-109.

[27]Su Q,et al.The impacts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rom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8,25(8):809-823.

[28]Tari J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on quality outcom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3(2):483-501.

[29]Ulrich K and Pearson S.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through product archaeology[J].Management Science,1998,44(3):352-369.

[30]李钊等.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1):41-47.

[31]姜鹏等.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1):111-119.

[3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顾客成本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品质是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