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DR理论的天津市9所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2013-10-20 04:54徐大真朱程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称学历

徐大真,朱程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职业倦怠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消极症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近60年来,职业倦怠问题受到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3]。在职业倦怠的各种模型中,Demerouti等[4]2001年提出的工作需求-资源(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DR)模型[4],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个角度出发,对职业倦怠的产生做出了解释,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JDR模型认为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对于倦怠不同维度具有主效应,当工作要求过高时,个体就会体验到日益增长的耗竭,当工作资源缺乏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解离。该模型为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5]。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隐形的职业伤害,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发现,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之中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6]。因此,关注和研究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JDR模型理论调查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为预防及减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9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16份,回收问卷658份,回收率为91.90%。其中,有效问卷593份,有效率为90.12%。

1.2 工具

采用本课题组修订的德国心理学家Demerouti编制的OLBI(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2003)为研究工具[7],问卷共有14个题目,其中反向计分7题,采用likert量表4点计分。问卷由耗竭(exhaustion)和解离(disengagement from work)两个维度构成,耗竭指的是在应激状态下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反应,解离指的是与工作保持距离,对工作内容和对象等持消极贬低的态度。耗竭和解离两个分量表单独计分,不加总分,分数越高倦怠越严重。OLBI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3和0.83,判别效度良好,与MBI-GS有着0.74的相关,会聚效度良好[8]。

2 研究结果

2.1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研究

为了解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教师的耗竭和解离的平均分均大于2小于2.5,说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处于中度水平。但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耗竭维度的最大值为4,且标准差为0.39,说明耗竭维度的离散程度比解离维度大。

本研究采用4级计分,理论中数为2.5,依据里克特量表一般分类方法,当两个维度的分数均小于等于2时,界定为无倦怠;当一个维度均分大于2,小于2.5时,界定为轻度职业倦怠者;当两个维度的均分大于2小于2.5及一个维度的均分大于2.5时,界定为中度职业倦怠者;当两个维度的均分均大于2.5时,界定为高职业倦怠者[9],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检出率(N=593)

表2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轻度倦怠检出率为10.29%,中度倦怠检出率为36.93%,高度倦怠的检出率为17.20%。计算可得,倦怠累计检出率为64.42%,说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处于中度倦怠水平的人最多。

2.2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研究

2.2.1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学校类型差异研究

表3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学校类型上无显著差异。

表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检验(M±SD)

2.2.2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研究

表4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表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M±SD)

表5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学历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解离和耗竭维度上,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

2.2.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职称差异研究

表6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职称因素上解离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耗竭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职称的教师。

表5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学历上的差异检验(M±SD)

表6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职称上的差异检验(M±SD)

2.2.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年限差异研究

表7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年限因素上无显著差异。

表7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检验(M±SD)

2.2.5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差异研究

表8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因素上解离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8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检验(M±SD)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已婚、有孩子的教师耗竭水平显著高于未婚教师。

2.2.6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月收入差异研究

表9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收入因素上解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耗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9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平均月收入上的差异检验(M±SD)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教师的解离水平显著高于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教师。

3 讨论与分析

3.1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分析

表1显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平均分处于中度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论相似。李纯丽等[10]的研究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己经存在,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居中。

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院校教师高度倦怠的检出率为17.20%,倦怠累计检出率高达64.42%,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十分严重。这一结论与康勇军等[11]使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发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的检出率分别为34.2%、15.7%和11.1%基本一致。与梅敏君[12]使用工作倦怠问卷(BM)对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具有高的耗竭(35.6%)和士气消沉检出率(37%),高中教师具有高的耗竭检出率(35.4%),大学教师具有高的动机丧失检出率(34.9%)基本一致。虽然研究工具不同,但教师的职业倦怠检出率基本一致。说明我国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一个倦怠高发职业,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家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职业院校的教师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带了压力。例如,国家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升自身水平,安排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并且在职业院校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等,职业院校教师得到了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但也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加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存在工作负担较重的问题,如严重的学生管理的困惑、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学过程中的低成就感、非教学任务(比如维持纪律、上操等)过多等问题[13]。这些问题一方面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无法控制,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不仅表现为检出率高,而且在耗竭维度上的最大值为4,且标准差为0.39,耗竭维度的离散程度比解离维度大,说明有一部分人体验到工作要求过高,自己有消耗殆尽的感觉。

3.2 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3.2.1 学校类型、性别、工作年限不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表3表明,在学校类型上,职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学校类别上都属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工作环境相近,工作模式相似,工作要求趋同,工作资源趋近,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校类型不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表4显示,职校教师倦怠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我国男女平等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职业院校男、女教师在事业心和追求成功的渴望度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在工作过程中,不同性别教师在工作条件、晋升标准、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基本一致,即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不存在差异,因此,其职业倦怠水平也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性别不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在工作年限方面,以往的职业倦怠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初入职者倦怠水平更高,也有研究发现是倒U型曲线,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但多数研究支持其与职业倦怠相关[11]。

本研究表7表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年限上无显著差异。工作年限不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教师,基本都是刚入职场的教师,在中国目前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有一份稳定并受人尊重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因此,他们会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工作积极性高,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年限在6~10年的职业院校教师,由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他们对工作也会有更为明确、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能够很好地摆正自己的心态,也就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职业院校教师,他们的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经过10多年的工作积累,他们有了一定的资本,有明朗的晋升机会,职业前景更加清晰,因此,他们工作更加积极,不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职业院校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扮演带头人的角色,他们要努力工作,给下属起表率作用,因此也就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了。

3.2.2 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表5表明,职业倦怠在学历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解离维度上,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比其他学历的教师更严重,他们更容易与工作保持距离,更易对工作内容和对象等持消极贬低的态度。在耗竭维度上,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比其他学历的教师的耗竭状况严重,他们更容易产生身体上的疲劳感、情感上的麻木感、认知上的无力感等耗竭反应。这与陆晓燕等[14](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她认为,不同学历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差异非常显著,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倦怠程度最为严重。

在职业院校,学历为硕士的教师由于学历较高,比较容易受学校的重视,因此工作积极性高,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历为专科的教师由于学历较低,学校对其期待和要求也会相应降低,工作环境相对宽松,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在学历层次上,他们处于夹心层的位置,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竞争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情绪,例如,学历为本科的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认为学历为专科的教师的能力远不如自己,自己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硕士学历的教师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缩小差距,就在这样一次次对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更易带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这说明学历因素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影响。

表6表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解离维度在职称这一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在耗竭维度上,职称为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耗竭均分显著高于无职称的职业院校教师。这说明,职称因素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耗竭程度的因素,有职称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耗竭水平显著地高于无职称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耗竭水平,说明职业院校中有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要求。

在职业院校中,一方面,有职称的教师的工作成就要高于无职称的教师,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及家长对他们要求和期待更高,学校年度和任期考核管理指标与职称挂钩,其体验到工作要求过高,压力较大,这些要求需要他们付出不断的努力,需要提高各项工作技能才能应对,持续的工作要求过度消耗其身心资源,可能导致焦虑、精力耗竭、健康受损等问题。

表8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解离维度在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贾素萍[15]、李萌[16]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发现已婚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高于未婚教师的结论一致。在耗竭维度上,婚姻状况为已婚、有孩子的教师耗竭水平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说明,婚姻状况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耗竭程度的因素。

一方面已婚、有孩子的教师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容易感受到工作要求过高,自我资源不足,导致身体、情感、认知上的耗竭反应。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已成家,而且还要抚养孩子,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已婚、有孩子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投入工作中,这可能是使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解离维度在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表9显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解离维度在平均月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耗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解离水平显著地高于平均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职业院校教师,说明平均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职业院校教师更容易与工作保持距离,更易对工作内容和对象等持消极贬低的态度。

由于在职业院校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基本都为刚入职的新教师,他们工作热情比较高,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因此不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平均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教师,基本都为31~40岁的中年教师,由于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现有的工资不一定能满足家庭的需求,因此他们对工作带有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种可能,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可能已获得职称,但是职称级别可能不高,他们想要获得更高的职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容易使他们与自己的工作保持距离,对工作内容和对象等持消极贬低的态度。而工资在3000~5000元的教师,一般都是资历比较高或者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他们能够很好地应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工作有很高的认同度,轻易不会疏离自己的工作。

4 结论

(1)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且以中度倦怠水平的人最多。

(2)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研究表明,学校类型、性别、工作年限不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而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3)学历为本科、有职称、已婚、有孩子的、平均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学历为本科、有职称、已婚、有孩子的教师感受到工作要求过高,倦怠的特点是身体、情感、认知上的衰竭;平均月收入为2000~3000元的教师感觉到工作资源缺乏,倦怠的特点是与工作保持距离,体验为解离。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1):397-422.

[2]石雷山,高峰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层变量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521-526.

[3]李景平,鲁洋,李佳瑛.公务员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以X市Y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4-150.

[4]DEMEROUTI E,BAKKER A B,NAHREINER F,et al.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99-512.

[5]徐大真.职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孟勇.中学教师应对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738-740.

[7]朱程程.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箱庭疗法干预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1.

[8]DEMEROUTI E,BAKKER A B.The 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A good alternative to measure burnout(and eng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3(12):393-417.

[9]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10]李纯丽.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康勇军,屈正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69-73.

[12]梅敏君.教师工作倦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87-489.

[13]董妍,江照富,俞国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60-61.

[14]陆晓燕,刘要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9):23-26.

[15]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6]李萌.基于JDR理论的职业倦怠模型研究:以教师样本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称学历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知识无力感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