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以及NT-proBNP的影响

2013-10-20 08:51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430063贾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参芎肺源肺心病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430063)贾均

湖北省武汉市医学会(430014)林静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系指各种不同病因损害肺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右心损害的心脏病。本病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90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肺心病患病率为0.86%[1]。近年于15岁人群的抽样调查结果为0.70%,占COPD的22%[2]。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肺心病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容易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以及形成肺小动脉血栓,从而导致临床预后不良。受人口老龄化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肺动脉高压和继之而来的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是本病的最基本病理特征。此外,尸检还发现部分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多发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提示改善血栓前状态可能对延缓慢性肺心病的发展有益[3]。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中的中药单体均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功效,能改善多种疾病的血栓状态[4]。但它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降低肺动脉高压、保护右心功能,笔者就此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连续选取2010年9月~2012年3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9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5],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标准分级(NYHA)。排外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58~84岁,平均68岁。其中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25例,Ⅳ级16例,有2例并发肺性脑病。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57~80岁,平均67岁。其中心功II级7例,Ⅲ级28例,Ⅳ级15例,有1例并发肺性脑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低流量氧气吸入、改善通气、祛痰、平喘、扩管、利尿剂、小剂量洋地黄制剂、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20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的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0ml,其中5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于-20℃冰箱保存,检测时在放于37℃水浴箱中解冻。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凝固法。上述药盒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酶标仪为美国保特公司EXL-800型,测定波长为370mm,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NT-proBNP采用电化学法检测,采用Roche生产的Cobase 601系统进行测定,所用的试剂也由Roche公司提供。其余静脉血用作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疗效评价: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心功能改善Ⅱ级。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I级。③无效: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无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和NT-proBNP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26例患者显效,18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对照组有14例患者显效,22例患者有效,14例患者无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GMP-140、PAI-1、FIB和NT-proBNP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vWF、GMP-140、PAI-1、FIB和NT-proBNP水平大致相当,差异经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经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附表。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昏、面色发红,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未影响观察。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肺动脉高压是本病形成的关键环节。肺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反复发生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及一系列神经、体液因子的参与,均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结构发生重塑,最终促使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此外,缺氧产生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高,常常使肺循环处于血栓前状态,甚至促发肺小动脉微血栓的形成[7]。因此,尽早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进行干预,可能对延缓疾病的进展有利。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是丹参和川芎的合剂,它含有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两种单体,二者能够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减轻血液粘、凝聚程度,减少肺小动脉微血栓的形成,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高压,防止和减轻缺氧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8]。

本文的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周后,外周血即可见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明显降低,且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药在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面作用显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肌重构之间的恶性循环是心力衰竭不断进展的关键所在[9]。作为一种神经激素,BNP是在心脏前负荷急剧增加、导致心室壁的张力和压力升高时,心肌细胞通过mRNA转录的方式合成108氨基酸位点所组成的脑纳肽前体(proBNP)。当上述负荷进一步加剧,proBNP就会释放到循环中,并裂解成无活性的氨基末端proBNP(NT-proBNP)以及有内分泌活性的BNP。但前者在检测心室功能不全时更敏感。许多临床研究显示,NT-proBNP与心功能的NYHA分级具有相关性,是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因子。

本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周后,外周血NT-proBNP明显降低,且与该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相一致,说明患者的右心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猜你喜欢
参芎肺源肺心病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CoCl2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联合用药特征分析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血栓的效果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小青龙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