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测评与和谐城市构建

2013-10-20 06:39刘胜囡陈东景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3年1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青岛市幸福感

刘胜囡,陈东景,刘 磊

(1.青岛大学 青岛 266071;2.山西大学 太原 030012)

所谓幸福指数,源于心理学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研究。西方心理学对该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之后,关于幸福指数的研究才成为全世界各领域的关注焦点[1]。

目前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已经涌现出很多成果,综合起来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宏观层面的幸福指数,或者说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推出绿色GDP之后,推出了“幸福指数”(GNH)[2]。第二层次是中观的社会学层面的幸福指数,或者说城市幸福指数,包括城市GDP、就业率、人均居住面积等客观指标。第三层次是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的幸福指数,最具代表的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哈特负责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公布的,其问题只有一个:把所有的事情加起来,你认为你是不幸福的、不很幸福、幸福、非常幸福[2]。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的幸福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标志。在此背景下,研究青岛市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问题,对于推动青岛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幸福指数测评体系的构建

1.1 测量的可行性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量化呢?首先,人的幸福感是以人的相应生理官能存在和这些官能的需要为客观物质基础的[3]。其次,人们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所指向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说明了幸福这种主观体验具有客观实在性,所以说我们依靠一定的指标来测量幸福是可行的,而幸福指数就是这么一个指标。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3种测量视角出发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在经济学视角研究中,从最初的只重视度量影响生活的客观条件到现在的引进一部分心理学的方法;在心理学视角研究中,直接从人们的最终心理感受结果对其幸福观进行估算;在社会学视角研究中,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其目的是找到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1.2 幸福的测量

文章从微观层次入手,从个人生活角度来研究幸福指数,从而对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合理量化。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答案,即向被调查者提出如下的问题:“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你如何评价这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回答者可以从低到高5个数字中选择答案来评估其幸福满意度[4]。

1.3 幸福指数体系测评的理论模型

居民幸福指数测评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在参考各研究机构和已有的幸福指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健康状况系统、经济状况系统、环境状况系统、职业状况系统、社会状况系统、幸福期望系统等6个要素系统构成的幸福指数理论模型。

1.4 幸福指数测评体系的构建

理论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必须对理论模型中的潜在变量逐级展开,直到形成一系列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这些测量指标便构成了居民幸福指数的测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活满意度、城市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等主观指标。在此基础上,又将城市居民的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为子系统一级指标和个体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由健康生活与医疗保健、经济状况与交通出行、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职业状况与休闲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生活满意与幸福信心等6个影响青岛市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组成。每个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个二级子指标,文章共选择了42个二级子指标,具体如下:

第一,健康生活与医疗保健。主要包括反映个人健康生活状况的身体健康、个人心态、家人关系、友邻关系;反映居民社会福利享受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落实、医疗就诊便利度、医疗服务质量。

第二,经济状况与交通出行。主要包括青岛市经济情况评价、旅游业对青岛经济的拉动评价;反映城市居民收入情况的居民家庭收入、房价收入比例;反映居民出行情况的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在建地铁。

第三,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所拥有的住房条件、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绿化以及噪音控制;反映居民生活环境的生活用水质量、社区环境、社区生活便利度、社区配套设施完善度。

第四,职业状况与休闲娱乐。主要包括反映工作现状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职业生活节奏;反映工作前景的对工作单位的发展预期、对职业前景的满意度;反映休闲娱乐的时间充裕度、公共场所满意度。

第五,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主要包括反映人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决策等公共事务程度的评价;反映社会公平的社会贫富差距评价、居民享受受教育权利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评价;反映群众突发事件时公共救助性评价。

第六,生活满意和未来信心。主要包括居民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社会风尚满意度、社会诚信满意度,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生活期望、收入期望、工作期望。

1.5 权重的设立

由于不同因素或指标在人们的幸福指数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因此,要赋予不同因素或指标以不同的权重。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导致被评价对象信息的重复使用,为此可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内涵重叠或从属的指标。通过参考其他研究机构和相关专家的结论,将相关性临界值设定为0.80。以医疗就诊与医疗服务为例,通过SPSS软件得到表1所示的结果,由于二者相关性较高,就可以将其中一个删除。因此可删除4个二级指标,包括医疗就诊(与医疗服务相关性为0.817)、交通线路(与交通运行相关性为0.83)、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度(与社区生活便利度相关性为0.84)、社会风尚(与社会诚信度相关性为0.81)。

将上述4个二级指标删除以后,得到由38个二级定量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将指标按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分为4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指标1个,第二等级指标4个,第三等级指标10个,第四等级指标23个。整个指标体系以100分为满分,赋予第三等级各指标3分的分值(100除以38等于2.63,约等于3),其权重表示为0.03。由于第二、第三、第四等级指标的重要性依次减小,并且递减速率大致相等,所以彼此之间的差值为1分,于是第二等级指标的分值为4,权重为0.04,第四等级指标的分值为2,权重为0.02。考虑到第一等级指标的影响较大,因此赋予其2倍于第二等级指标的分值,即8分,权重为0.08。具体等级分布如下:

表1 相关性分析

第一等级:工资水平。

第二等级:身体状况、住房条件、当前生活满意度、对生活的期望。

第三等级:良好心态、家人关系、友邻关系、全家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职业生活节奏、休闲时间充裕度、公共场所满意度、对收入的期望、对工作的期望。

第四等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服务、青岛市经济状况、旅游业对青岛经济的拉动、房价、交通运行、在建地铁、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率、社区空气质量、城市绿化与噪音控制、社区环境、社区生活便利度、单位发展、职业前景、参与决策、贫富差距、教育普及、公共救助、社会诚信度、社会治安。

因此,6个一级指标健康生活与医疗保健、经济状况与交通出行、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职业状况与休闲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生活满意度和未来信心的分值分别为19分、13分、14分、28分、8分、18分,其权重分别为0.19、0.13、0.14、0.28、0.08、0.18。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幸福指数的两个维度中,个人的幸福感要比社会满意度所占的比重大,这就是与幸福感相关的指标所占权重较大的原因。

将居民在二级指标下的打分与其权重相乘,并且依次相加得到的分数除以5,然后转换成百分制,就是所要测评的居民幸福指数[5]。其公式为:

其中f(xi)为居民幸福指数,xj为各二级指标下的得分,pj为其权重。

1.6 数据的获得

对青岛市7个市辖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每个地区发放100份问卷,最后共收回643份有效问卷。为了使所得结论更加真实可信,遵循样本的完备性与普遍性原则,因此所选样本包含公务员、企业人员、农林牧副渔劳动者、全日制大学生、商业人员、退休人员和个体户等7大阶层。另外,样本涵盖了从25岁到70岁的各个年龄段,并且男女比例大约为 1 ∶1。

2 青岛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统计分析

2.1 整体分析

第一,青岛市城市居民幸福度达到合格标准,平均幸福指数为68.80。在满意度评价的38个二级指标中,低于60分的有5个,包括房价合适、工资水平、参与程度、贫富差距、社会诚信;在60分与70分之间共有20个,这表明城市居民的平均幸福指数将有很大可能落在此区间,统计结果也证明确实如此;在70分与80分之间有9个,高于80分共有4个。

第二,不同方面的幸福度差别很大。在38个二级指标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与家人的关系,达到88.19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岛在建地铁的满意度达到80.24分,说明了居民对政府此项措施的支持,以及对地铁会为生活带来便利的高期望。在低于60分的5个指标中,社会贫富差距的满意度最低,只有42.89分,说明青岛市社会的贫富差距仍然比较严重。另外房价的满意度为52.29,社会诚信的满意度为55.18,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决策等公共事务程度的满意度为55.90,这些也都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第三,在6个一级指标中,健康生活与医疗保健指标及生活满意和未来信心指标的满意度都在70分以上,其中身体状况、良好心态、生活期望、工作期望、收入期望满意度都在75分以上,这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合理的期望可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受。

2.2 地区分析

第一,青岛市7区的幸福度差别不大,各自幸福指数如图1所示,其中市南区的幸福指数最低,为65.78,城阳区的幸福指数最高,为72.44。

图1 青岛市各地区幸福指数

第二,地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在7个地区中,作为青岛市市政府所在地的市南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居民的幸福满意度却是最低的,比青岛市平均水平低3.01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城阳地区居民幸福度却达到72.44,高于平均水平3.64分。

第三,各指标对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贡献率不同。为研究不同指标对青岛市各地区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引入一个指标贡献率的概念。贡献率的大小为各地区各指标相对于该项指标平均值的离差与各地区幸福指数相对于幸福指数平均值离差绝对值的比值,如果为正值,则该地区该指标对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做出正贡献,反之为负贡献[6]。

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ij为某地区某指标对该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贡献,Xij为某地区城市居民某指标的幸福值,X軍为某指标在各地区的平均值,Y軍为各地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平均值,Yi为某地区城市居民幸福度的平均值。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造成市南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最低的原因是大多数指标都为负贡献率,尤其是房价与工资水平的满意度达到负向的26.94%和11.72%。而城阳区大多数指标为正贡献率,其中社区环境的贡献率达到正向45.39%,并且贡献率在25%以上的指标有11个。造成市北区、崂山区、黄岛区的正向和反向指标大致相等,相互抵消,使这3个地区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处于中间位置。

2.3 阶层分析

将被调查者分为7大类,即公务员、企业人员、农林牧副渔劳动者、全日制大学生、商业人员、退休人员和个体户等7个阶层,通过计算得到他们的幸福指数如图2所示。

第一,阶层整体幸福指数达到及格水平。在7个阶层中,退休人员的幸福指数最高,达到71.74,商业人员的幸福指数最低,只有66.9。

第二,阶层幸福指数也与经济收入水平负相关。在7个阶层中,商业人士跟个体户,收入相对较高,但是幸福指数却是最后两位,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对自由支配时间的满意度低造成的。企业人员拥有一技之长,工作相对轻松,待遇也高,幸福满意度也较高,达到70.83。公务员由于职位的终身性以及工作部门的优越性,幸福指数也比较高,达到69.83。退休人员由于有收入保障,生活压力小,可支配时间充足,幸福指数最高,达到71.74。农林牧副渔劳动者由于工作辛苦,待遇较低,幸福指数也较低,只有67.09。全日制大学生由于求职的压力,幸福指数也不是很高,处于中间位置,其幸福指数是68.27。

第三,由于各阶层关心指标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相同指标在不同阶层的贡献差别很大。

表2 各地区各指标贡献率

比如,退休人员对医疗保险会有更高的期望导致其满意度相比于其他阶层来说偏低,其贡献为负值。

图2 各阶层幸福指数

2.4 性别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的幸福指数要高于男性,其满意度分别为69.21和67.83。对职业状况与未来信心指标的不同反应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女性的职业压力小,并且对未来充满期望,而男性职业的压力大,对未来生活、职业的期望都比较低。

3 结论及其构建和谐城市的启示

3.1 结论

通过模型的建立,以及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青岛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只达到及格水平,距离幸福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整体呈现与经济水平负相关的趋势。不管是地区分析还是阶层分析,居民的幸福指数都与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偏差。

第三,不同指标对居民的幸福指数的贡献率不同。由于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生活重心、宗教信仰等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同指标的贡献率不同。政府必须采取差异化措施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3.2 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全体社会成员欢乐幸福,这也正是居民幸福感的具体体现。幸福指数被引入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要着力解决市民生活中的难题,真正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接轨。

通过结论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测评指标的建立及其常规化监测,对于扭转目前城市政府管理工作中的GDP导向,建立以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科学测评体系和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

第一,幸福指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政府必须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强调GDP至上,硬性指标至上,枯燥数字至上,应把市民的感受、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愿望放到必要的议事日程上。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不仅仅是极大化今天的幸福,将其作为政府绩效的面子工程。不能只顾眼前,幸福也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幸福指数不能被异化。幸福指数的研究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旨在通过对其计算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受,而不是将其作为目标,唯幸福指数至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幸福指数与GDP是同等重要的两大指标,两者不是对立的,而应相互促进。不能因为追求GDP的增长而降低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样,不能因为重视幸福指数而轻视GDP。为了提高幸福指数,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要深刻认识到拥有财富不代表就拥有幸福,但是没有财富是不可能拥有幸福的。

第三,确定政府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的着力点。根据前文对幸福指数的定义和分析,人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其自身生存以及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提升的基础在于对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改善。政府应加大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市政府应在强调再分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初次分配,确保初次分配的公正,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使生产人员、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幸福感得到提高。在社会保障政策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建设,提高退休人员的幸福感;在教育领域逐渐引入免费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在住房领域,政府应充分保障市民的可支付住房权,重点控制住房价格和改善住房条件;在文化与工作领域,大力倡导多元化,加大社会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等求职者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1]王君秀.什么是幸福指数[J].今日中国论坛,2006(11):22-24.

[2]张葆君.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幸福指数研究[J].长江论坛,2010(6):52-56.

[3]张葆君.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幸福指数研究[J].长江论坛,2010(6):52-56.

[4]Welzel C,Ronald F Inglehart.Agency Values and Well-Being:A Human Development Mode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0(1):43-63.

[5]吴静.城乡居民幸福测量的结构方程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4):66-70.

[6]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高建立.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测评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7):66-71.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青岛市幸福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