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吗?

2013-10-22 05:01孙光国杨金凤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透明度盈余会计信息

孙光国,杨金凤,2

(1.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2.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透明的会计信息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维护资本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十年之前,出自普华永道的一份“不透明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不透明度指数”仅优于南非,①我国的不透明指数为86,南非为90。报告结果令众人瞠目之余也发人深省。转眼十年已过,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那么现如今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状况如何?近些年我国相继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蒸蒸日上,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功效又如何?

就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如减少财务舞弊[1-2];更少的财务报告重述[3-4])和价值相关性方面[5],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6-7-8]集中于内部控制对应计质量的影响。然而,鲜有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我国投资者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现实出发,立足于内部控制建设逐步完善的实际,本文检验了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希望有助于我国相关监管机构、理论界及实务界了解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内涵和现阶段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往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衡量[9-10-11]多从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两个维度进行,也有许多研究[12-13-14]考察了稳健性和及时性,然而从FASB和IASB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看,稳健性已经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范畴,再在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上强调稳健性已不合时宜,单纯研究盈余的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也不够全面。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主要研究了会计信息的公允、及时与价值相关性,相信这样能更好地诠释会计信息透明度。(2)就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来看,本文不同于从内部控制缺陷角度进行的研究,也不同于一些研究以目标或过程为导向建立的评价体系,而是利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从考察披露内容着手建立评价方法尽可能客观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承认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屈指可数。评价体系固然更为全面,但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目前根据评价体系得出的内部控制质量结果仍然难以定期、及时地取得,自然投资者也无法利用该结果做出投资决策。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内涵及衡量

就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15-16-17]关于会计信息透明度比较一致的观点为: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究其如何实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透明的会计信息应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的信息披露。Barth和Schipper[16]认为透明度是与可见性、可预测性、可理解性紧密联系的。葛家澍[17]认为透明度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力求清晰 (可理解)、公允、完整并着重反映实际的实质,并认为充分披露不应包括在内。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透明度高的会计信息也就是侧重于投资者保护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做到尽可能及时地向投资者传递能够清晰反应企业真实经营活动的信息,具备公允、清晰、及时的特征,三个特征之间呈现并列关系。会计信息透明度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会计信息质量概念,它同时强调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反应,意味着会计信息透明度蕴含着“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互动过程和匹配状态”[18]。

公允也可称为如实反映,是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特征,因为虚假的信息不论是管理层无意识下的差错还是有意识的舞弊行为都扭曲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事实,这样的信息显然也不能称之为“透明”。许多研究[12-19]认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噪音更少,更能直接反应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故而本文用操控性应计利润做公允特征的替代变量。就及时而言,借鉴Basu[20]的定义,及时是指会计盈余对企业当期经济收益的反映程度,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Bushman等[13]与崔伟和陆正飞[14]用盈余的时效性做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变量着重衡量的就是这个及时。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方法,用Basu模型好消息的系数来做代理变量衡量及时。清晰与可理解性类似,并不仅仅指信息本身的质量,更是相对于投资者而言的一种质量,强调的是信息呈报给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接收的效果,因而难以直接衡量。本文认为清晰的会计信息能够让投资者看清企业的经营活动故而有助于其投资决策,即具备价值相关性。因此,可以根据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间接捕捉这一特征。下文的假说与检验也从这三方面进行。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根据科斯理论,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契约的集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中剩余控制权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人掌握更多的资源,往往会选择牺牲外部人的利益来谋取私利。为了掩盖其行为,内部控制人可能不披露有关信息或是披露经过加工的信息,从而误导外部利益相关者、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弥补契约不完全性的控制系统,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每一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控制,也就是对每一环节中由不完全契约所导致的剩余控制权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对内部控制人的主控权进行了制约。

内部控制的内涵表明,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等目标的实现负有相当使命,内部控制的整个发展历程伴随着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就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来看,国外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能否降低会计应计质量上,大部分研究[6-7]均证实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应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在我国,企业为了配股、增发及应对监管机构监管,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好的业绩表现,控股股东可能的利益攫取行为都导致企业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动机。同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种全程、全员、全面的过程控制,能够限制对外报告信息的故意操纵,降低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无意的程序和估计差错风险[8],方红星和金玉娜[21]均证实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质量内部控制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

崔伟和陆正飞[14]以盈余的时效性做替代变量,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正相关,证实了盈余时效性与董事会特征的相关关系。王艳艳和陈汉文[12]验证了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及时特征有显著影响。目前,虽然尚未有文献证实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有显著影响,但是内部控制健全的企业会在业务流程、资产管理、内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实施严密的控制与规范,这样一来,内部控制对信息生产、处理及传递方面剩余控制权的划分能够使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并形成制约。有序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状态能够确保业务人员及时地汇报业务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对于关键风险 (如财务信息系统风险)的控制也降低了公司会计人员延迟入账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可以提出假设2。

假设2: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质量内部控制能促进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

如前文所述,本文不便于直接讨论内部控制对清晰的影响,但是本文认为清晰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会计信息更加清晰,那么间接来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就能够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也就是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就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而言,Chan等[22]的研究发现,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收入与盈余的相关性较低。吴益兵[23]发现只有在经过独立审计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才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了验证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择2009—2011年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关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数据来源于手工搜集。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同时发行B股、H股或者在海外上市的公司;(3)剔除ST公司;(4)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为了降低异常值影响,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了1%分位、99%分位的Winsorized处理。经过筛选,本文共得到公司样本2 259家 (模型4)和2 160家 (模型6、模型7、模型9和模型10)。

(二)研究模型

1.内部控制质量ICQ的衡量

截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的披露均属自愿行为。根据信号理论,相对于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更有意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聘请独立第三方进行内部控制鉴证。因此,本文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及其中的内容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详细的评分规则为:如果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很有可能不甚完善故而公司不愿披露,评分为-3;如果公司因违法违规遭受监管机构处罚,则证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无法保证合法合规目标的实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评分为-5;如果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认定其内部控制有效,则根据其评价依据、评价基于时期或时点、详尽与否依次赋分,如果在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了缺陷,应依据缺陷的严重程度扣分;如果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应根据鉴证结论赋分并在鉴证结论有效的基础上根据鉴证依据赋分。此外,如果在自我评价报告中未发现缺陷或是对发现缺陷的认定程度不足,但是在鉴证报告中发现了缺陷或是认定缺陷的程度更高,那么这里将追加扣分。本文用内部控制质量得分 (ICQS)衡量内部控制质量 (ICQ)。内部控制质量的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表

为便于下文的对比研究,本文还将研究样本按照内部控制质量的得分进行分组 (用ICQG表示):内部控制质量分数在 [-5,-3]之间的样本标记为第1组,在 [-2,3]之间的标记为第2组,在[4,7]之间的标记为第3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组是因为这样分组能够使每组的样本数量最为平均 (见下文表2所示),从而有助于统计分析的科学和准确。

2.检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公允影响的模型设计 (假设1)

对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公允的影响,本文借鉴Hutton等[19]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大小反映盈余管理程度,进而反映会计信息的公允与否。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大,会计信息越不公允。

(1)应计项目度量

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由于截面修正Jones模型能有效地辨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24-25],因此,本文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予以度量。

其中,TCAit/Ai-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平减后的总应计利润,本文用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表示;Ai-1代表上期期末总资产;ΔREVi代表本期营业收入与上一期营业收入的差额;ΔRECi代表本期应收账款与上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代表本期固定资产原值;残差εi(即DAit)代表可操控性应计,其绝对值越大,代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差;α1、α2、α3为行业参数,由以下模型估计得出:

(2)构造模型 (4)来检验假设1

DAit是由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得来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是被解释变量。ICQit代表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分别用ICQSit和ICQGit做替代变量。Cit是一系列控制变量,具体包括:①公司基本特征:公司规模 (SIZE,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公司上市时间 (AGE,公司上市日期距离样本期间各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天数除以360);②治理特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TOP)、股权性质(GOV,国有为1,非国有为0)、董事会规模 (BSIZE);③债务水平:资产负债率 (LEV);④盈利能力:资产报酬率 (ROE);⑤成长能力:总资产增长率 (GROWTH);⑥外部审计等方面:审计质量(BIG,四大为1,否则为0),审计意见 (OPN,标准意见为1,非标意见为0)。此外本文还考虑了年度不同的影响 (Year09,2009年为1,其他年度为0;Year10,2010年为1,其他年度为0)。

3.检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及时影响的模型设计 (假设2)

(1)采用分组对比法进行检验

针对假设2,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的影响,本文仿照Bushman等[13]与崔伟和陆正飞[14]的方法,运用Basu[20]的盈余—市场回报模型来检验:

EPSit为t年i公司的每股盈余,Pit-1为t期期初 (5月初)的股票开盘价;RETit是年度股票回报率,用t年5月至t+1年4月的月股票回报率计算得到;①具体的计算公式为:RETt=(1+Rit)-1,Rit为月回报,i=1,2,…,12依次为第1年5月份到第2年4月份的月回报率。RETt是公司在t这一年的年回报率。DRit是哑变量,当RETit<0时,DRit=1,否则DRit=0,β0表示股票收益的好消息反映在盈余中的速度,β0+β1表示股票收益的坏消息反映在盈余中的速度。

在研究方法上,仿照Basu[20]与王艳艳和陈汉文[12]的分组做法,本文按照内部控制分组变量(ICQG)将研究样本分成三组分别进行OLS回归,通过Chow检验比较三组回归的系数β0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来判断内部控制质量能否对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2)加入交叉项的全样本回归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确认速度的影响,本文在该模型中加入交叉变量RETit×ICQit,构成模型 (6),用全部样本进行检验,内部控制质量ICQ分别用ICQS和ICQG做替代变量。

如果内部控制质量确实能对会计信息确认的速度产生影响,则RETit×ICQit的系数β2预计显著为正。

此外,本文还在模型 (6)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公司自身特征的控制变量LEV、SIZE、GROWTH和年份控制变量Year09和Year10,构成模型 (7)做进一步的验证。

4.检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模型设计 (假设3)

(1)采用分组对比法进行检验

本文采用收益模型来检验假设3:

模型 (8)反映了股票收益率与每股盈余及其变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的R2衡量了盈余及其变化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程度,即年度盈余及其变化反映出所有价值相关信息的程度。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然按照内部控制分组变量对研究样本进行OLS回归,通过Vuong检验比较三组样本的调整R2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来判断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产生的影响。

(2)加入交叉项的全样本回归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本文加入交叉项ICQit×EPSit/Pit-1和ICQit×ΔEPSit/Pit-1,用全部样本进行检验,内部控制质量ICQ分别用ICQS和ICQG替代。如果b3和b4的符号显著为正,则能够证实内部控制质量确实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

此外,本文还在模型 (9)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公司自身特征的控制变量LEV、SIZE、GROWTH和年份控制变量Year09和Year10,构成模型 (10)做进一步验证。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分析

1.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整体描述

表2给出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整体描述性统计。PanelA描述的是假设1的主要变量,PanelB描述的是假设2和假设3的主要变量。PanelA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为0.07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高,会计信息比较公允;内部控制质量的平均分是0.13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水平一般。在PanelB中,样本按照内部控制质量分组变量分成三组,均值t检验显示三组样本之间的变量 (除变量ΔEPS/P外)均有显著差异。就PanelB来看,内部控制质量得分越高,年度股票回报率 (RET)和经过5月初股价平减的每股盈余 (EPS/P)普遍更高。

表2 PanelA:假设1(N=2 259)

PanelB:假设2和假设3(N=2 160)

2.内部控制质量的详细描述

表3是我国2009—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描述性统计表。通过表3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低分组 (1组)的公司数目在逐年减少,而内部控制质量中间组和高分组的公司数目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2009—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平均分分别是-0.212、-0.013和0.618。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在年末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邀请独立第三方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表3 内部控制质量的详细描述性统计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1.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公允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表4为模型 (4)的OLS回归结果,通过表4可以发现,在 (A)和 (B)中,自变量ICQS与ICQG分别在1%和5%显著水平上负向显著。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操控性应计利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这证明了本文的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质量内部控制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同时,应计质量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审计质量 (BIG)、审计意见 (OPN)、股权性质 (GOV)、董事会规模 (BSIZE)均与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对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抑制作用。同时,资产报酬率 (ROE)越高、总资产增长率 (GROWTH)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TOP)越大、公司上市时间 (AGE)越长、资产负债率 (LEV)越高,应计质量越低。

表4 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允影响的OLS回归结果

2.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及时确认与计量影响的回归结果

(1)分组回归结果

表5列示了模型 (5)内部控制质量的分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RET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就系数大小来看,RET的系数在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依次增加,并且Chow检验支持了三组样本之间RET系数呈现的递增趋势具有显著性。这说明了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产生显著影响。

表5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及时确认与计量影响的分组回归结果

(2)进一步检验的回归结果

表6列示了模型 (6)和模型 (7)的全样本回归结果。(A)和 (B)是不含控制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Q分别由ICQG和ICQS替代的回归结果。(C)和 (D)则对应了包含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6中可见,(A)和(B)中交叉项ICQG×RET和ICQS×RET的系数均在10%水平上显著,(C)和(D)中交叉项的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部控制质量能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确认与计量产生影响。

表6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及时确认的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

3.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回归结果

(1)分组回归结果

表7为模型 (8)按内部控制质量分组变量分组后的OLS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三组样本之间的分别为0.120,0.126,0.143,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本文运用Vuong检验验证三组样本之间的是否有显著性差别,三组Vuong检验的Z统计量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三组样本之间的存在显著性差别,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

表7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分组回归结果

(2)进一步检验的回归结果

表8为模型 (9)和模型 (10)的全样本回归结果。(A)和 (B)分别是不含控制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Q由ICQG和ICQS替代的回归结果。(C)和 (D)是包含控制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Q由ICQG和ICQS替代的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A)和 (C)的回归结果显示ΔEPS/P×ICQS的系数显著为负,EPS/P×ICQS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内部控制并未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甚至降低了每股盈余的变化这一因素的解释能力。在内部控制的另一个代理变量ICQG的回归结果 (B)中,EPS/P×ICQG的系数显著为正,在 (B)和 (D)中ΔEPS/P×ICQG的系数显著为负,可以认为内部控制还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代表当期业绩的每股盈余和代表业绩的变化每股盈余的差值两个变量影响的方向不同,不能说明是正向促进或是负向抑制作用。同时,鉴于本文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来看,ICQS比ICQG衡量的更为细致,因而笔者认为按照ICQS为替代变量得出的结论更可靠性。并且出于谨慎性考虑,几个模型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这里不能得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表8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

4.稳健性检验

(1)本文利用迪博公司公开发布的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做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对三个假设重新进行检验 (模型4、模型6和模型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本文在研究假设3时还采用了价格模型,得到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比较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细致地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公允、及时确认与计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支持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会计信息的公允、及时确认与计量,但是就内部控制能否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本文未能得到稳健的结论。从总体上看,本文发现内部控制还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只是没能发现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为投资者所识别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

本文对此的理解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普遍进行的内部控制建设总体上能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产生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公允、及时确认与计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提升阶段,仍旧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以及内部控制建设本身隐含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促进视而不见 (原因在于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不信任),或是认为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足以大到改变他们投资决策的程度。当投资者的这种疑虑作用在具体的投资决策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的作用就体现不到投资决策中。

不论是从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的公允、及时确认与计量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未足以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来看,不遗余力地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都是明智之举、必行之策。至于如何实施,有道是“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所谓难行,不外乎如下原因:一则行之无益,不行无害,无所谓行。二则不知如何下手,所以难行。因此,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深入推广内部控制建设及披露,由政府强制推行还不够,还应该从风险防范、经营目标的实现、资产安全及合法合规的保证等角度,从市场需求与认可、增强竞争力等方面让公司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及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好处,引导公司主动、自发地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消除“行之无益”的误区;提高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加大内部控制违规作假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避免“不行无害”的境地;不断细化内部控制建设及披露的相关指南,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及披露方面的指导与培训,让“难行”不再难行。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将内部控制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真正起到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1] Hermanson,H.M.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3):325-341.

[2] 梅丹,王瑞雪.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4):113-119.

[3] Nagy,A.L.Section 404 Complia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Accounting Horizons,2010,24(3):441-454.

[4] 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8):38-47.

[5] 田高良,齐保垒,程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5):27-31.

[6] Skaife,H.A.,Collins,D.W.,William,R.,Kinney,J.,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7] Doyle,J.T.,Ge,W.,Sarah,M.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8]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3):112-119.

[9] Bhattacharya,U.,Daouk,H.,Welker,M.The World Price of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10] 周中胜,陈汉文.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08,(12):56-62.

[11] 王克敏,姬美光,李薇.公司信息透明度与大股东资金占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83-91.

[12] 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4):9-15.

[13] Bushman,R.,Chen,Q.,Engel,E.,Smith,A.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7(2):167-201.

[14] 崔伟,陆正飞.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22-27.

[15] 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9-18.

[16] Barth,M.E.,Schipper,K.Financial Reporting Transpar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008,23(2):173-190.

[17] 葛家澍.定义“高质量”与“透明度”的紧迫性[J].会计之友,2010,(11):8-11.

[18] 李进营.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8.

[19] Hutton,A.P.,Marcus,A.J.,Tehranian,H.Opaque Financial Reports,R2and Crash Risk[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4(1):67-86.

[20] Basu,S.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1):159-178.

[21]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22] Chan,K.C.,Farrell,B.,Lee,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27(2):161-179.

[23] 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09,(9):64-69.

[24] Bartov,E.,Givoly,D.,Hayn,C.The Rewards to Meeting or Beating Earning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2):173-204.

[25] Jones,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2):193-228.

[26] 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

[27]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透明度盈余会计信息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中国FTA中的透明度原则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对策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