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研究

2013-10-26 08:55施盛威张宏成崔志翔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团院校体育

施盛威,薛 雯,张宏成,崔志翔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共有独立院校303所。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这些独立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共有3 500余个。这些体育社团在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及学生生活中的影响相对广泛而深刻。本研究选取国内12所独立院校、74个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归纳整理后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编写了关于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活动形式和条件保障四方面进行调研。共发出1 0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总计867份,有效回收率为86.7%。

(1)信度检验。在检验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了50位独立院校体育社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经Spearman Brown公式校正,求得问卷的Cronbach α 值分别为0.82 和 0.84,说明问卷可信度满足社会调查的要求。

(2)效度检验。笔者走访了10位对体育社团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和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检验和评价了此次调查问卷的效度,其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效度分析结果表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部分江苏省独立院校的领导、学生体育社团的相关指导老师、管理人员和活动积极分子,以及爱好体育的部分学生。

1.2.4 个案研究法 选取运作良好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上方武协、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由时光羽毛球协会、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空手道协会等。

1.2.5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研究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问卷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类整理。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体育社团管理模式较为松散

据不完全统计,本研究所调查的12所独立院校中,有90%的学校团委或社联负有学生社团成立审批的职责;学生体育社团的招募主要通过学生个人自由报名和社团内部成员推荐两种方式进行。在组织管理层面“院级团委—学生社团委—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应用广泛;独立设定和执行的章程、管理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着社团的发展。内外部管理框架和运作模式初具雏形。但在调查中,仍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松散,在经费注入、人事任免、指导培训等环节上,没有统一标准可循。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只需缴纳一定的经费即可,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带有较强的随意性。权利分散,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学生自主管理权利不能落实到每一个社团成员,最终导致体育社团凝聚力不强,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

2.2 体育社团活动内容较为陈旧

成员能否积极参与是衡量一个社团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社团壮大的命脉所在。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能够保证每月至少两次举办社团活动,其中有30%的社团每周至少举办一次活动,社团活动日益常规化、规模化。个别社团活动每学期开展次数非常少,发展陷入困境。此外,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形式主要以训练和竞赛为主,特色活动、创新活动较少,且在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熏陶及对体育运动精神的传承和推广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受访的867位独立院校体育社团成员中,有99位同学表示自己基本没怎么参加过体育社团活动。42%的同学不愿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是认为社团活动内容较为陈旧(见表2)。

表2 独立院校学生无法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分析

2.3 体育社团组织缺乏文化传承

在调查中,有46%的同学认为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究其根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化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其主要原因。在行政化的大学管理体制下,必然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必然会使体育社团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过程中忽视体育社团文化建设;而中国教育传统观念源于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核心,这种教育传统文化观念还造成社会大众重智育轻体育,由此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体育文化观念,进而影响体育社团文化的形成。

社团体育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体育社团每一个成员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更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和体育社团管理体制的变革。美国哈佛大学体育场馆的设计与建设、体育运动服装与设施的颜色等,均能够与学校体育文化传统、大学文化精神品格保持高度一致,由此传承了几百年。对此,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应在发展模式改革和建设等方面得到积极借鉴。

2.4 体育社团组织共享资源相对匮乏

由表3可知,学校指定免费场所成为社团活动的主要阵地,但往往受学校公体教学、校队训练等因素制约,不能按时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而在器材供应方面,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时的器材供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社团提供,二是社员自备。其中,有58%的独立院校学生需在社团活动中自备器材,其余的人则可使用公共器材。在接受调查的所有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中,认为社团提供的器材够用的占85%,认为不够用的占15%。总体来说,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资源利用问题,尤其是场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表3 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共享资源使用情况

2.5 体育社团组织参与人数少,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表明,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不够新颖、学生对体育社团不了解是学生未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由表4可知,在所有受访者中,有26.8%的学生表示对体育社团不了解,24.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独立院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如何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都能了解体育社团,并且热衷于体育活动,应该是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4 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影响力的调查情况

3 对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的思考

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从小到大,组织管理逐渐走向规范,成为学生比较乐于参与、影响力日趋增大的独立院校社团组织之一。种类繁多的体育社团组织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不但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也带动和传承了学风及校园文化的培育和熏陶。不可否认,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和壮大的不利因素。面对种种问题,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者们必须未雨绸缪,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革新,并提出新的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

3.1 体育社团自主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了保证学生体育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学校有关部门可根据各学校体育活动特色、经费等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合理调控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数量和规模:(1)学生体育社团的成立要严格按照“递交申请—审批—成立”的程序,确保社团的运营质量和门槛准入;(2)根据社团内容指定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3)定期召开座谈会,向分管领导上报活动、明细经费情况,加强部门自律及自我管理。在管理方面由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自主管理,弥补学校管理部门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体育骨干自主管理参与并执行社团的组建、招募、策划、活动等环节;而学生处、分管体育部的校团委、书记等在政治领航和思想路线上予以督导,指引学生加强和完善社团自身廉洁和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体育部门,有利于体育社团在专业技术指导、竞赛组织活动、培训等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加之拥有丰富的场地、器材等体育社团活动资源的优势,这一新兴的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将有益于推进体育社团的有序发展(见图1)。

图1 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构建

3.2 体育社团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尝试实行导师制指导管理。体育教师可以深入到社团内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也可以将独立院校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组建各类体育社团或俱乐部。让所有学生自愿、自主选择参加,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宣传等活动,增长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确保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更重要的是,真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实行学分制办学,可将学生自主参与的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的范畴,学生通过正规的程序参与相关社团活动,并与相关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消除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会影响学习的顾虑,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院校应为社团活动配备专职的指导教师,提升社团活动开展的新颖性与规范性,增强社团组织的号召力。此外,社团还可建立相应的社团建设和绩效评比制度,以增强社团影响力,推动品牌社团的建设。

3.3 体育社团指导思想的模式创新

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成才是独立院校社团发展的主要目的。社团发展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时,应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用“以人为本”理念促进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目前独立院校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社团活动很少,其活动的开展也大多局限于校内,很少往校外延伸,缺乏社团发展应有的生命力。鉴于此更应该让体育社团走出去,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积累发展经验,到社会当中去发挥它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独立院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院的引导与支持,学院应在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支持,增加社团长期发展的活力。体育社团是学生较为喜爱的团体,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方面效果显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应作为每一所独立院校所要坚持的发展理念,推动社团发展。

3.4 体育社团共享资源开发模式的创新

在资源利用及开发方面,既要做到对不同社团划分等级、区别对待,又要能保障开展各项活动的场地、经费等。各独立院校都有各具特色的体育强项,即各校传统的体育项目。学校社团必须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引领和扶植学生发挥本校特长创立新的学生社团,体育部门可以选择普遍受学生欢迎的或者是传统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作为活动主项。这种模式下创建的学生社团依靠学校的长期组织、引导与支持,能最大限度保障人力、物力的长期注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进一步推进学生体育社团品牌化发展的步伐。

3.5 体育社团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创新

独立院校对体育社团的骨干管理人才应加强有效指导和支持,社团干部是社团管理的直接领导者,干部超前的思维意识、良好的办事能力、领导作风不仅能为成员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整个社团未来发展的走向,有助于实现社团在独立院校内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团委和有关部门要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把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对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严格把关,对体育社团给予全面、专业、持续的业务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体育社团指导教师聘请与委派工作,使具有专业的组织业务基础、热爱学生工作的指导教师引领体育社团,从而充分调动体育社团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考察、选派优秀的学生骨干负责学生组织内部管理工作。学校团委应成立学生组织工作部、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指导人员负责学生组织工作,借鉴丰富的组织管理理论,积极探索与研究学生组织工作中所遇见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革新。

4 结语

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它在完善学生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以及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上作用显著。随着社团的不断发展,这种积极作用正在向社会进行着有益的影响和辐射。对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的思考使得很多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摒弃了老套的管理模式,立足于“人”的培养与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推进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使体育社团成为丰富和活跃广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推进独立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打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发展平台。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

[5]闻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6]崔丽丽,等.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7]李晴慧.新时期中国体育管理社团化取向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

[8]倪同云,等.我国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9]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J]体育科学,2001(1).

[10]田慧芬.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1]李银芳.江苏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社团院校体育
缤纷社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2016体育年
K-BOT拼插社团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