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 德高为范——记武警山西省总队晋中市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牛何松

2013-11-05 01:32罗小丽
支部建设 2013年25期
关键词:助学资助

■罗小丽

“孩子有学上就有希望”,这是他笃定的信念,也是他捐资助学的最大动力。

——题记

迎着炽热的夏风,怀着激荡的心情,我们走进神圣而庄严的武警晋中市支队军营,去用心了解“最美兵哥哥”牛何松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和精神追求。

牛何松,男,汉族,1978年3月生,1995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武警山西省总队晋中市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他入伍以来一直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捐资助学16载,扶贫济困9万多元,长期资助贫困儿童11名,涉及全国3省5市,在平凡岗位上谱写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忠诚之歌,被人们亲切地称赞为“最美兵哥哥”。曾荣立一等功(晋中市)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荣获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和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山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青年“五四”奖章、“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入选“中国好人榜”。近日,牛何松又光荣地入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候选人,正在公示投票阶段。

慷慨助学,彰显军人的爱心和责任

方园园是他资助的第一个贫困学生。1998年2月,牛何松时任武警安徽省总队安庆市支队新闻报道员,在《安徽青年报》上看到“蓓蕾行动”公益广告,其中有一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我要读书》深深地震撼了他。经过了解得知,大眼睛女孩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方园园,是一个勤奋好学、进取心强、吃苦耐劳的好学生,且担任小学校园广播播音员兼小记者。由于家遭不幸,三岁失去母亲,原本拮据的家境每况愈下,为了供两个弟弟上学,父亲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外出打工,作为一个贫穷山沟里的女孩,她即将辍学,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

自小饱受家境贫寒对学业影响的牛何松,深知农民子女求学的艰辛。虽然他当时只是一名士兵,每月只有35元津贴,但他想,只要多写稿、写好稿,生活上再节省一点,应当有能力资助一名贫困女童继续完成学业。于是,他主动与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校长储诚明、班主任储艳云、老师王佳武联系,并写信承诺:“资助贫困女童方园园读小学、上中学、考大学,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我还穿着这身军装,我就一定会坚持到底。”

每年拿出500元,对于牛何松当时的情况来说,相当不容易。为了攒钱,他极度缩减自己的开支,没有一身便装,3块钱一包的香烟也只能和战友伙分。除了节省,他还常常熬到深夜,写新闻报道,写散文诗歌,然后再把稿费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实在青黄不接时,他向战友借,也要把钱如期汇给园园。“亏空下的,下个月发了津贴再省吃俭用还回去。”

1999年底,牛何松的父亲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家境陷入困难,他的经济能力受到限制。“最难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闪现放弃‘蓓蕾计划’的念头。”也就是在这不久,他又收到了园园的来信,信中说“叔叔,我又考了前三,而且当上了三好学生……”语气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向往,这让牛何松在矛盾中再一次坚定,不能让孩子就这么辍学呀!自己再困难也要咬紧牙关,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

从此之后,牛何松坚持默默助学14载。2002年7月,方园园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牛何松激动不已,一次就给方园园汇去700元学费。2005年7月,方园园高考落榜,在她苦恼、失望之际,牛何松又多次写信、打电话鼓励她,并以自己高考差5分没考上大学,然后通过努力考取军校的事例对她现身说法,还答应继续资助她的复读费。2006年9月,方园园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安徽中医学院。远在千里之外的牛何松,带着妻子专程赶去,高兴地送她到合肥上大学,临别时再次送给她2000元学费,承诺让她好好学习,不要为高昂的大学学费担心。

14年来,牛何松自己都不觉,越积越厚的汇款单存根上的数字加起来竟高达5万多元!无论是在安徽当兵、西安上军校,还是回到山西工作,无论父亲患肺癌到了晚期不幸病故,还是母亲常有病、妻子没工作、儿子正上学,他都省吃俭用,边借钱助学、边偿还债务。其实,14年来,牛何松付出的何止是这有数的金钱,他还曾5次专程去看望方园园,曾无数次写信、无数次打电话给予她关心、鼓励和指导,他像父亲疼爱女儿一样,付出的是无限的心血。更可贵的是,他低调助学,不计名利,除了妻子,从未向家人、组织提及此事,直到2011年方园园大学毕业打来报喜电话,大家才知道了这个他隐藏了14年的秘密。

说起为什么要资助方园园上学,这与牛何松的成长环境和求学经历有关。他的家乡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后垴村,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贫穷落后。哥哥、姐姐读完初中因交不起学费相继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全家人的支持下读完高中,参军入伍。后来又从部队考上了武警工程学院,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因此,他非常能理解贫困学生面临失学的痛苦和绝望,也非常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他们一把。

对于家乡的孩子,牛何松具有一种别样的桑梓情怀。为了改善家乡滞后的教学环境,2003年7月1日,牛何松以“紫弟斌”的名义偷偷给后垴村委会捐款1500元,并写了一封信,建议村委会筹建希望小学、建立图书室、设立奖学金。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或捐钱或出力,历时3年建成了后垴村希望小学。之后每次回家,牛何松都会来到后垴村希望小学,给孩子们送一些学习用具和文体用品,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但是,由于后垴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公办老师都不愿来此教学,好多民办老师就是来了也都一年半载后离开了。从2009年开始,好多家庭就算借钱也要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到最后整个小学只剩下3个学生。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帮助特别困难家庭,2012年4月,回家探亲的牛何松经过与村、乡、学校的协调,共同把那剩下的3名孩子安排到桥上乡坝立寄宿制小学就读。随后,经过与学校沟通,牛何松当即和校方签订《爱心助学协议》,建立“牛何松爱心基金”,决定每年至少拿出3000元用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家住丁家岩村的王金丽家庭特殊,养母患有精神疾病,不痛快的时候捡起东西就砸。60多岁的养父一人侍弄着几亩地,腰不好,弯下去起不来,力不从心,一年到头只有千把块的收入。无奈之下,王金丽辍学了。而且那样的家庭环境使得王金丽从小就郁郁寡欢,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听了校长的介绍后,牛何松给金丽的父亲放下1000块钱,反复叮嘱王金丽“只管好好读书,你的学费叔叔管了!”

10岁的李志强也不爱说话。他还未出生,父亲就因开车意外丧生。出生没过百天,母亲改嫁,失去联系。10年来,李志强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近年来,老人干不了体力活,没了收入,供不起他上学了,李志强哭着回了家。牛何松跑了几里地,从学校追去李志强家,说服老人,给出承诺——“这孩子上学我来供!”

尽自己所能给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已经融入牛何松的生活里。他的摄影作品《勇斗火魔》获奖后,他当场把2000元奖金全部捐给“背着父亲上学”的垣曲女孩赵青,继而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但大学毕业不久,赵青又患骨肉瘤截去左腿。为此,牛何松又主动找到她家鼓励她好好活着,还想方设法帮她找工作。他加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通过其介绍长期资助广西的两名贫困学生。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汶川、玉树、芦山发生地震,左权女孩赵小可、市邮政局李小奇等身患重病,他都第一时间赶到邮局捐款献爱心。

克勤克俭,是他不变的生活本色

了解牛何松的人都知道,他家里并不富裕,相反负担还很重。父亲从脑梗到肺癌病故花了一大笔钱,母亲身体又不好,妻子至今没有工作,儿子还在上学。他16年来捐资助学的钱,都是他一点点积攒起来、一点点节省出来的。与慷慨助学的大方劲相比,牛何松对自己和家人显得很抠门,偶尔生活中还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1999年8月,牛何松如愿考上军校,高兴之余,他摸了摸口袋,才发现自己的学费还没着落。“找司务长借了200块钱”,牛何松才得以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牛何松省吃俭用做好事,妻子靳瑞青从没提过任何要求。没有一件名牌衣服,没戴过首饰项链,两人结婚,前后加起来总共花了308块钱。没有婚纱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时至今日,牛何松夫妇没穿过超过50元的皮鞋和100元的衣服,家里的电视还是结婚时买的21英寸彩电。这些艰辛,牛何松和妻子都默默承受。对此,靳瑞青毫无怨言,她说,“嫁给他就把一生交给了他,谁让他穿军装,再苦再累我们都能一起熬过去。”

牛何松的儿子今年5岁了,活泼可爱,正在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但家里很少买肉做肉食,孩子在家吃肉的机会也很少。过生日时,牛何松也只是买一块3块钱的蛋糕,此外并无其他生日礼物,每年如此。

2011年参加了工作的方园园从安徽赶来看望牛何松并谢恩。当去了牛何松老家,看到那间70年代的破旧石头小屋,家里打着土炕,连台电视也没有,方园园顿时泪如雨下:“叔叔,我一直以为你家很有钱,没有想到你家也是这么穷,真不知道14年来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是的,本来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但是他选择了俭朴,并且无怨无悔。他总是说,“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已经习惯了俭朴的生活了。”2012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牛何松还是说,“我觉得家里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饿不着,冻不着。但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价值就在于无私奉献。每当看到那些受灾受难的贫困家庭,特别是面临失学的贫困儿童,我的心里就酸溜溜的,忍不住想为他们做些事情,我一直坚信‘孩子有学上,就有希望’!”

工作中的优秀表现

作为一名军人,牛何松更是以赤胆忠心和优秀表现赢得了组织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

2006年4月28日,乌金山林场突发特大森林火灾。刚刚从寿阳救火返回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的牛何松立刻赶往火灾现场。当晚20时10分,山上风向突变,大火迎而扑来。正在拍摄的牛何松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冲过去将战友扑倒,挽救了两名战友的生命。

2010年1月9日傍晚,在昔阳县三都村露天私人煤矿停车场发现了一封恐吓信,内容是不要移动,否则将会爆炸。次日凌晨,支队领导带领排爆官兵携排爆装备火速赶往事发地。在距离太远、情况不明,大家不敢轻举妄动的危急时刻,牛何松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慢慢接近爆炸物进行近距离侦察,拍摄爆炸物的真实图像。最后,根据他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指挥部果断实施爆破,成功排除险情,避免了灾难发生。

2012年5月20日,一名盗贼偷了钱包向追来索要被偷物品的女孩挥拳打去后撒腿就跑,他从公交车上飞身跳下,拼命追赶,一个“踹腿锁喉”将其摔倒在地,感动驻地,享誉三晋。

入伍18年来,牛何松多次参加森林灭火、搜爆排爆、解救人质等急难险重任务,11次立功受奖,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为维护驻地和谐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在中央、省、市级新闻报刊、杂志、电(视)台发表新闻作品1500多篇,在武警总部、武警山西总队新闻网站上稿3000多篇,所在单位连续10年被武警山西省总队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也连续10年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

·采访手记·

牛何松慷慨助学的一片热心,不仅温暖了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人,而且令身边的亲朋和战友深受感动,很多战友表示,希望牛何松能给他们介绍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进行一对一资助。也许他作为个体捐资助学的力量还很微小,但他不图名利善举成为习惯、默默无闻低调面对赞誉的行为,传递出一种向善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指向。

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平凡人,但他却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和思想境界。从中我们也明白,其实,人生并非要立志做英雄,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好人也很好。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处处充满爱,就会形成一股更为强大的正能量;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文明健康发展,就会走入更加和谐的未来。

猜你喜欢
助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济困助学托起朝阳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