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剂数据分析的“脾胃阳虚证”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2013-11-07 08:22聂建华孙世发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阳虚证干姜方药

★ 聂建华 孙世发

(1.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2.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46)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证在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颇为多见,尤其是“脾胃阳虚证”较为普遍[1]。为探讨“脾胃阳虚证”组方用药规律,课题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收集了治疗“脾胃阳虚证”203首方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脾胃阳虚证”方药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来源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2]记载方剂为线索,查阅古今文献60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3],以药物主治症状或功效为依据,对方剂主治证型归纳、分析,筛选出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203首。

1.2 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功效或主治中明确体现“脾胃阳虚”的方剂。(2)功效或主治是以脾胃阳虚证为主,由虚至实,或虚中夹实、虚实夹杂者,亦为收录对象。

1.2.2 排除标准:(1)功效或主治是非脾胃阳虚证者。(2)虽然功效或主治是“脾胃阳虚证”,但是单纯的食疗方者。(3)组成不明确,药物不全,或药物由多个其它方药组成。(4)药物、功效或主治相同,剂型不一的2个方剂,取其一。

1.3 规范化

参照《中医诊断学》[4]、《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5]对“症状”规范;参照《中药学》[6]、《中药大辞典》[7]、对“药物名称”、“功效分类”、“药物归经”等规范;并为防止“名同方不同”重名情况的发生,采用《中医方剂大辞典》原载方剂编号作为唯一识别。

1.4 方法

1.4.1 药配伍规律研究:分别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因子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脾胃阳虚证”方药进行分析,探讨其方剂配伍规律。

1.4.2 软件:“Excel2007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数据挖掘程序”,“spss17.0”。

2 结果

2.1 频次分析

经“Excel2007数据透视表”分析,得出用药152味,药物使用总频次1 737次,按药物功效分类,使用频次大于30的情况见表1;药物使用频次大于30的情况见表2。

表1 “脾胃阳虚证”药物功效频次分布(频次>30)

表2 “脾胃阳虚证”药物频次分析(频次>30)

2.3 关联规则

采用“SQL Server 2005_DMAddin数据挖掘程序”的关联规则算法,规则的结果用“概率”,“重要性”两个指标衡量,“概率”说明规则出现的可能性,相当于“置信度”。“重要性”用于度量规则的用途。尽管规则出现的概率可能很高,但规则自身的用途可能并不重要,如有“调和诸药”作用的“炙甘草”。“重要性”指标可避免以上现象,故重要性越高,规则越重要[8]。

通过分析203首方剂所使用的152味药物,按照最低概率40%,重要性0.60得到关联规则119项。部分2味药物组合、3味药物组合规则,分别见表3、4。

表3 “脾胃阳虚证”部分2味药物关联规则(概率>50%,且重要性>1.15)

表4 “脾胃阳虚证”部分3味药物关联规则(概率>40%,且重要性>1.00)

2.4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对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方剂所用药物152味,进行因子分析,基于特征值>1,采取主成份分析法,结果经“最大方差旋转”后得到51个公因子。其中排名前八的公因子,见表5。

表5 “脾胃阳虚证”药物因子分析结果

3 结论

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中,温里药、补气药分别占整个用药23%、20%,而补阳药仅占用药2%。大于5%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收涩药、消食药。出现频次超过60次药物是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厚朴、附子等,超过30次药物是茯苓、丁香、砂仁、神曲、肉豆蔻、半夏、诃子。表明治疗“脾胃阳虚证”方药主要由温里药、补气药配伍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收涩药、消食药等而成,且从用药频次而言,频次较高几味药物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附子,构成方剂“附子理中丸”,其方功可“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阳虚”。

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以温里药、补气药为主,概率在50%以上且重要性大于1.15两味药物关联规则有肉桂与炙甘草,肉桂与人参,干姜与人参,干姜与附子;概率在40%以上且重要性大于1.00三味药物关联规则有干姜、白术与人参,附子、干姜与诃子,炙甘草、白术与人参,人参、白术与炙甘草,炙甘草、白术与茯苓,厚朴、干姜与附子。揭示治疗“脾胃阳虚证”基础药物,以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为主,配伍附子、诃子、茯苓、厚朴而成。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八的公因子分别代表“补阳药”集合(公因子1),“补气药”集合(公因子2、6),“理气活血化湿药”集合(公因子3、4、5),“收涩药”集合(公因子7),“温里药”集合(公因子8)进一步印证了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情况,再次显示方药由温里药,补气药,收涩药,理气活血化湿药等组成。

综上所述,治疗“脾胃阳虚证”方药主要由“温里药”、“补气药”配伍“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收涩药”,“消食药”等而成。基础方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诃子、茯苓、厚朴”,即在“附子理中丸”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的“茯苓”,芳香化湿、温中行气的“厚朴”和涩肠止泻的“诃子”,使“补收结合、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临床可随证加减应用,阳虚寒盛者,可加“阳起石、菟丝子、杜仲”等补阳药,或加“肉桂、花椒、荜澄茄”等温里药,或加“肉豆蔻”等收涩药,以更图“开源节流”之意;气滞者,可加“陈皮、木香、香附”等;阳虚水湿不化者,可加“藿香、砂仁、白豆蔻”等;食滞者,可加“山楂、神曲、麦芽”等。

[1]邵利平,马英.加味理中汤治疗胃脘痛107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456.

[2]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S].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4-30.

[4]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78.

[5]姚乃礼.中医证状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351.

[6]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张召浦.基于SQLServer2005关联规则的购物篮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308-309.

猜你喜欢
阳虚证干姜方药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肾阳虚证小鼠附睾P34H、Prdx6的影响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