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2013-11-19 12:38安俊英黄海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体育赛事赛事

安俊英,黄海燕,陶 倩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当全世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影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赛事作为人类活动之一,势必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第16届冬奥会,法国毁掉了30公顷森林,让数以万计的动物无家可归[1]。对于体育赛事来说,它对举办地环境影响的领域很多,而且越是规模大的体育赛事就越容易产生更大范围以及更大程度的环境影响,例如奥运会作为公认的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它必然会对举办地环境的各个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涉及到巨大的环境问题,如能源消耗、比赛场馆的建设等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自然环境困扰[2]。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体育赛事对城市影响评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影响评估,社会、环境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3]。从研究角度看,国外大多研究是针对某一具体赛事展开的环境影响研究[4],国内有关赛事环境方面的文献大都集中在北京绿色奥运与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定性描述[5,6]。由于赛事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以及滞后效应,使得赛事环境影响评估因子难以定量化,针对体育赛事环境影响评估的系统研究较鲜见。因此,本文将在给出体育赛事环境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赛事对环境影响效应的正反两方面着手分析,归纳赛事环境影响的衡量指标,建立赛事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着重探讨赛事从筹备到举办各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污染源以及相应的评估方法,以期提高体育赛事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为环境评估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1 体育赛事环境影响机理

1.1 体育赛事环境影响的概念

“环境”,是20世纪中叶以来使用最多的名词和术语之一,它的含义和内容都非常丰富。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给出有关环境的确切定义:“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有关城市环境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不同研究领域对城市环境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城市环境定义为人类通过漫长的时间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工环境,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7]。环境影响是指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对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由于举办城市环境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现结合体育赛事的特点,将体育赛事城市环境影响定义为体育赛事筹办期间及举办期间,对举办城市环境所引起的作用和导致城市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1.2 体育赛事环境影响分析

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环境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举办城市以举办体育赛事为契机,通过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对居民环保知识宣传等手段,提升城市环保理念,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将其归纳为“环境改善”正效应。另一方面,一些前期场馆建设和规划以及赛事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决定了大型体育赛事必然从筹备、举办,甚至到结束都会不断与城市环境发生激烈的交互作用,是急性生态破坏、短时集中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消耗等的多发诱因[8],因此,体育赛事筹备期间生态破坏、场馆与基础设施等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赛事举办期间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消耗等都是举办城市应该考虑的问题,对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负面影响,将其归纳为“环境风险”负效应。因此,下面将从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环境的正效应与负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体育赛事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构建

在对社会服务行业进行环境评估时主要考虑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固废环境四个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估,体育隶属于社会服务业,因此在构建体育赛事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时主要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同时根据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特点及赛事举办特征,在评估过程中还要考虑体育赛事特有的元素,如大型体育赛事在举办前需修建一系列体育场馆,届时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施工期环境影响”的三级指标中加入了“生态环境破坏”;赛事举办期间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在“赛事举办期间环境影响”的三级指标中加入了“能源消耗总量”。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组织体育赛事环境影响专家组召开小型会议3次,针对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城市环境影响的五个三级指标的确定、评价方法以及评价重点等突出问题进行讨论,为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供思路。

现根据我国社会服务业的一般环境污染源分类以及体育赛事特有的性质,本文选取2个二级指标“环境改善”和“环境风险”作为体育赛事环境影响的衡量指标(见表1)。

表1 体育赛事环境影响衡量指标与评估重点

下面本文将对环境影响中包括的2个二级指标以及对应的三级指标的选取依据、评价方法以及评价重点进行详细阐述。

2.1 “环境改善”正效应

筹办体育赛事是加速举办城市环境改善的催化剂,很多城市都将改善环境纳入赛事规划的范畴。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奥运会促进举办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留下“绿色遗产”。

体育赛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改善举办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一,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2]。一般来说,举办城市通常会以举办赛事为契机,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计划与措施,并对城市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治理,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赛事。例如,1988年首尔利用举办第24届奥运会完成规模巨大的美化城市计划,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环境的措施,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改善水质,对汉江进行了维持长达8年治理[9]。巴塞罗那通过奥运会从滨海地区撤走大量陈旧工厂,使滨海地区成为美丽宜人的旅游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建立了节能环保的水上中心与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系统;亚特兰大为了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种了3万棵树。1998年长野冬奥会为了国家森林公园的环保,改变地点修建速降跑道,并推出了环保无污染的餐具。悉尼奥运会的所有设施都融入了新的环保精神,对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霍姆布什湾进行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整治工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室内运动场——“绿色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从选址规划、科学施工、空气质量改善、清洁交通、整治城市水系、废弃物管理、清洁能源使用、城市绿化等多方面入手,对北京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兑现了2000年申办奥运时“绿色奥运”的承诺,此次奥运会使得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都受益匪浅。第二,提升当地居民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历届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国都有效地利用赛事展开了环保宣传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热情,并鼓动了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环境意识、社会文明程度。悉尼将奥运会的环境保护教育写进了小学读本,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向人们广泛传播“环保人人有责”和“回收利用是第二资源”两个观念[10]。悉尼奥运会开幕前五年成立的奥运会环保论坛,很好地促进了绿色奥运的进行[7]。在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奥组委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市民普及生态学知识以及奥运会可能会给城市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和措施,激发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并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习惯,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1]。2005年成立了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开展180多场宣讲,直接受众7万多人。同时,举办了其他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比如,“珍惜爱护水资源”系列比赛活动以及“小手拉大手,实行垃圾分类,捡回一个绿色希望”环保系列宣讲等等[7]。青海在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中树立绿色环保的办赛理念,通过印发环保科普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和横幅等方式,向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普及环保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级指标“环境改善”的第一个三级指标“城市环境治理程度”,通常要以体育场馆建设项目规划为基础,从项目选址合理性、建筑面积的绿化率以及带动周边地区环境改善程度等方面,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第二个三级指标“环保宣传力度”,一般要以赛事申办报告或赛事规划内容,由专家进行评估。

2.2 “环境风险”负效应

(1)由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引发的城市环境影响。为配合体育赛事的举办而进行大面积的城市重新规划、体育场馆修建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多或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如绿化面积的减少、地质地貌污染与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甚至超过当地自然体系的生态所能承受的阈值,由较高自然体系等级衰退为较低级别的自然体系。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计划修建的北欧滑雪赛场就对当地灰熊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悉尼奥运会在红宝树湾奥林匹克场馆建筑过程中也侵占了部分农田和林地[2];再如修建滑雪场地会破坏当地的原生植被,同时施工不当还会破坏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林木砍伐、植被破坏、生物数量种类减少等。评估重点是项目规划中是否考虑植被再生、林木再种植等生态保护措施,若有,则施工结束时,林木蓄积量和生物量届时也会增加。

另外,体育场馆修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运输和施工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施工过程中车辆等排出的废气和扬尘造成的环境影响;施工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暴雨的地表径流、地下水、施工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施工期间噪声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车辆的运输噪声。施工期间的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建筑工地会产生大量余泥、渣土、地表开挖的余泥、施工剩余废物料等[12]。考虑到施工期影响的暂时性,施工期间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噪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的评价重点放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及施工监理和监测方面。

(2)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体育赛事在举办过程中仍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由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有关官员和新闻媒体人员及数以万计观众的到来,使得城市人口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达到甚至超出城市生态承载阈值,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一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主要成分。Rickard认为,对于在城市中举办的体育赛事而言,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对主办城市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比赛期间聚集的大量观众以及他们的交通工具等都会给主办城市带来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4]。据法国环境及能源管理署评估,2007年世界杯橄榄球赛举办过程中,整个比赛活动将产生57万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其中84%由运动员及观众的交通运输造成[2]。因此,在大型体育赛事比赛过程中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污染源之一。二氧化碳污染源主要考虑外来观众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外来观众正常的排放量加交通运输造成的排放量,其中外来观众正常排放量等于外来观众总人数乘以人均正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交通运输造成的排放量等于车辆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乘以总里程数。其中,人均每天正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0.912千克,车辆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通过环保部门获取。总里程数可利用“从市中心到比赛举办地的距离”来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举办城市温室效应增加,评价重点是考察体育赛事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否对增加举办城市的温室效应显著。

二是水资源的消耗。我国的水资源稀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大型赛事期间由于某些场馆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若城市污水处理率不高,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体育赛事期间用水的主要场所包括:运动员、教练、本地观众、外地观众、服务员以及餐厅等的一般生活用水。水资源消耗量=运动员每人每天用水量×运动员人数+本地观众每人每天用水量×本地观众人数+外地观众每人每天用水量×外地观众人数+场馆服务人员每人每天用水量×比赛天数+就餐时每人每次用水量×每天每位餐饮数×餐厅座位数。评价重点是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体育赛事的用水量是否影响举办城市正常的供水要求。

三是噪声污染。体育赛事期间一般会有因新闻媒体进行解说而产生大分贝声音,同时发生的还有数以万计观众的欢呼、加油、呐喊等声音,还有赛车而产生的交通噪声污染、射击比赛产生的射击噪声等。

体育赛事期间产生的噪声属于生活噪声,体育场所噪声直接影响达到60-70dB(A),室外体育赛事噪声直接影响达到70-80dB(A)[11]。我国迄今尚未有关社会生活噪声的专门标准,现利用WHO对一些指定居住环境的噪声建议标准,“庆祝活动,节日和娱乐活动”标准为100dB(A),公共场合的室内与室外评价标准为85dB(A)。可以看出,赛事期间噪声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不会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大量的垃圾处理也会给举办城市的环卫部门带来负担,因此各个举办城市都应该重视这期间的垃圾问题。据法国环境及能源管理署评估,2007年世界杯橄榄球赛举办过程中,250万观众留在赛场的垃圾将达780吨[2]。体育赛事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包括观众席、运动员及裁判员、服务员等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成分是废纸、塑料袋、清扫垃圾、废包装物等和场馆内的各餐厅产生的餐饮垃圾。体育赛事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计算根据人均日垃圾产生量和人口规模推算。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产生废弃物总量=(总运动员裁判员人数+观众总人数+场馆服务人员数×比赛天数)×人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干垃圾量+餐厅座位数×每餐湿垃圾量×每座位每天的餐数×比赛天数,其中人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干垃圾量为0.3千克,每餐湿垃圾量为0.5千克。场馆服务人员则按体育场馆座位数4%来计算。评价重点是举办的体育赛事产生的垃圾总量是否会给市政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带来负担,也就是考察市政城市垃圾处理部门是否有能力将赛事产生的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并掩埋,即计算出城市垃圾处理部门能承受的赛事垃圾的最大限额。

五是能源消耗总量。当前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全球对此都非常关注。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大型的活动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长时间照明用电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方式之一。如据法国环境及能源管理署评估,2007年世界杯橄榄球赛,12个赛场的照明用电将超过470万千瓦时;再如澳大利亚能源机构估计有将近3 850万千瓦时能量在悉尼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被消耗掉[2]。

赛事期间,能源消耗主要包括外来观众能源消耗和运作赛事的能源消耗。能源消耗量等于外来观众能源消耗量与运作赛事的能源消耗量之和,其中,外来观众能源消耗量等于外来观众人数乘以人均能量消耗量,每位赛事观众每天消耗的能源约为2千瓦。能源消耗主要指的是煤炭、电力、煤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以及煤气,我们认为运作赛事的能源消耗量主要集中在电力消耗上。由于目前还没有文献与资料可以查阅运作赛事的能源消耗量是多少,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赛后调查法或赛前类比法。

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大型的活动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评价的原则是最小化能源消耗,何为少呢,换句话说,就是在赛事规划中,是否提到了节约能源的措施,是否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否利用一些先进科学技术达到能源消耗最小化。比如,2008年“绿色奥运”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供应采暖及洗浴用能,各场馆及附属设施的制冷均采用水源热泵系统,该系统比普通电制冷系统节电一倍以上,奥运村将全部采用风力发电系统的清洁电能,减少天然气用量,同时也减少大气污染物 SO2、NOx、CO 的排放量[13]。

3 结语

在全世界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估也变得非常迫切。重视体育赛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仅是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城市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在清晰地认识到体育赛事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各种问题情况下,通过城市综合治理与环保理念的宣传,尽可能地扩大体育赛事改善环境的正效应,同时通过各种绿色手段,将体育赛事带给城市的环境风险降低到最小。本文着重探讨赛事从筹备到举办各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污染源,确定具体三级评价指标,给出具体的赛事举办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计算方法,使得举办城市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赛事可能带来的污染量与污染程度,有的放矢地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环境城市污染,使赛事与城市环境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1]翁锡全,吴燕波.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与自然保护,2001(1):33-38.

[2]张林,黄海燕.体育赛事事前评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7):191.

[3]徐成立,刘买如,刘聪,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评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4):36-41.

[4]Rickard,A.Furthe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flows of professional events[M].University of Melbourne,2004.

[5]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31-34.

[6]谢琼桓,冯宝忠.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1-4.

[7]孟纹波.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环境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7..

[8]马娜.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浅析大型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绿色奥运 清洁发展”主题论坛,2007:347-352.

[9]陈峰.绿色奥运:现代奥林匹克推广与城市进步、融合的新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30-31.

[10]任海.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形响[J].体育与科学,2006(158):5-7.

[11]联合国与北京奥组委环境教育计划正式在京启动[N].新京报,2007-01-28.

[12]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61.

[13]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要点)[J].领导决策信息,2002(8):15-16.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体育赛事赛事
本月赛事
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