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实践探索 打造宣讲品牌——包头市东河区扎实推进“东河讲坛”建设

2013-11-20 02:09文|刘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东河讲坛讲堂

文|刘 佳

包头市东河区“东河讲坛”自2008年启动以来,坚持走理论宣讲教育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贴近实际,创新形式,拓展需求,务求实效。目前,“东河讲坛”正式挂牌成立的子讲堂有28个,形成了特色理论贯穿始终、特色讲坛解读民生、特色品牌形成互动的宣讲模式,努力把讲堂办成老百姓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在其中的“民心课堂”,探索出了一条政策宣传、理论普及、文化惠民、矛盾化解的新路子。

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宣传思想领域中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给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的总要求,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着力加强基层讲堂建设。包头市东河区按照自治区有关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重点,以强化阵地建设为载体,以理论政策服务和文化惠民为内容,扎实推进“东河讲坛”建设。

借助“东河讲坛”的平台,许多居民以社区或村为单位自发组成文艺队,自己填词作曲,自己编排节目,把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与党的理论精神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2013年1月19日,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邓家营子村的张瑞芬文化大院与东河区西脑包办事处晋之情艺术团联合举办了以“城乡互动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联谊会。联谊会上,既有“东河讲坛”之“赵镛话党史”栏目的主讲人赵镛老人用通俗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为大家讲解党的十八大精神,又有居民们自己编排的舞蹈《十八大颂歌》《草原儿女欢庆十八大》;既有反映东河区“老包头”风土人情的方言快板,又有展现美丽东河风貌的歌曲《南海湖》等等。尽管条件有限,人们的认真与热情却驱走了严寒,带来阵阵暖意。

近年来,“东河讲坛”始终坚持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诠释党的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高度关注社会民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通过打造讲堂建设品牌,大力提升了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效传递了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架起了一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桥梁。

“吴燕说法”:讲堂畅通干群相互信任的渠道

“吴燕说法”是“东河讲坛”的一个知名品牌。知名,不是因为宣传产生的名人效应,而是因为它在讲法普法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融情于法,真情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2008年,东河区法官吴燕被聘为“东河讲坛”的客座讲师。她利用自身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特长,深入到社区、农村、学校、看守所、企业等,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做出解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次临近春节的时候,吴燕来到东河区看守所看望49名被关押的未成年人,给孩子们讲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7年的监狱生涯中始终心系光明、读书不辍,最后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代领袖;讲著名刑法学家邱兴隆,因“经济犯罪”入狱七年,潜心研究法律,出狱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刑法学专家;她把温暖与鼓励写在贺卡上,作为送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渐渐地,孩子们抬起了头,眼里有了希望的光亮。开庭时,孩子们在法庭上紧握着贺卡,流着泪读着自己的悔过书,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为了扩大宣讲的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2011年4月,成立了一支由东河区法院优秀业务骨干组成的12人“法官讲堂”。“吴燕说法”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团队作战。“每到一处,老百姓都在认真地听,现场特别热烈,经常是时间到了,老百姓还在举手提问。”一次,“吴燕说法”团队在现场遇到了一起长达5年时间没能解决的宅基地纠纷,当事人双方因为土地交界区几分地的所有权问题僵持不下,多次向镇政府反映。“吴燕说法”团队在调解时给村民讲了“六尺巷”的典故:“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原本意气难平的当事人听后连说惭愧,双方当场握手言和。其中一位当事人的话令吴燕记忆犹新:“今天我在自己家门口,打官司不花一分钱,还见到法院的院长,而且法院院长亲自来调解,就凭这点我知足了,这官司不打了。”

为了使宣讲服务有常态化的机制保障,2012年4月,几个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多发的社区和乡镇建立了“法官工作站”。当居民产生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时,只要反映到“法官工作站”,“吴燕说法”团队就会来到现场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老百姓不需要请律师,也不需要花一分钱,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拆迁矛盾是吴燕团队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做拆迁工作时,吴燕对自己的团队说:“不论咱们的拆迁工作能不能做成,我们一定要有情意在里头,老百姓对我们有情意,有信任,我们做工作的时候,一定也要有情意在里头。”一次,一位拆迁户是残疾人,靠零星拉运黄包车维持生计,有关人员做工作时他表现出以死抗争、同归于尽的态度,拆迁难度非常大。吴燕团队一方面积极地与他交流沟通,一方面帮助他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最后,这位残疾人成为第一个签订拆迁协议的人。他对吴燕说:“你说怎么拆我就怎么拆,因为我相信你们不会骗我。”

谈到宣讲工作的感受,吴燕说:“每走一个地方,回来首先自己感动一次,老百姓对法律的那种敬仰和期待,让我觉得即使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问题,也应该让他们了解获得司法救济的正确途径,帮助他们理性维权。”

“惠民讲堂”:搭建干群双向受益的平台

东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办的“惠民讲堂”以“东河讲坛”为依托,以宣讲就业、社保政策为核心,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针对百姓关注的就业、社保等热点问题进行解答,让老百姓对政策明明白白,办起事来顺顺利利。

“惠民讲堂”成立后,不仅原先办事不知从何处着手的群众明白了“去哪儿办”“找谁办”“怎样办”,一些特殊人群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还享受到了简化办事流程或代办的实惠。宣讲产生的连锁反应无形中扩大了受益群体的覆盖面,使没有参与的群众也能对政策明明白白。

“惠民讲堂”不仅让百姓得到实惠,也让职能部门受益。一名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说,“业务窗口咨询的人流量明显减少,直接到各窗口办理业务的人数明显增加,过去许多需要反复咨询确认的细节问题现在都可以一步到位,既节省了前来办事的人的时间,我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集中精力更好地办事。”另外,宣讲工作还敦促业务人员实现了由“被询问”到“主动讲”的转变。宣讲工作要求业务人员必须对政策了如指掌、对业务精益求精、对百姓有问必答,客观上促进了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技能。让政策走进百姓的“惠民讲堂”,以多渠道、多层次、零距离的宣讲活动为支点,搭建起了一个干群双向受益的服务平台。

“文化讲堂”:架起干群连心桥

东兴街道草原轻峰社区的“文化讲堂”是“东河讲坛”的又一个特色理论阵地。它把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众凝聚到一起,传播主流价值,弘扬文明风尚。

退休老教师靳俊老人是“文化讲堂”的“名嘴”,每逢他讲课必定座无虚席。他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群众一听就懂;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讲授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催人思考;紧跟当下的舆论焦点和社会热点,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虽是义务讲解,他每一次都是精心准备,甘之如饴地在这个社区讲堂上发挥着光和热。

为了取得实效,“文化讲堂”的每一次宣讲都坚持做到“小、近、亲、实”。“小”就是从社区、家庭中的小事说起,剖析事理,以小见大,传播正面积极的价值观;“近”就是说群众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和熟悉的事;“亲”就是用群众语言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做群众的贴心人;“实”就是讲群众最关心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一位居民说:“讲堂说出了人们心中缺失的东西,使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像找到了心灵归宿一样。”“草原轻峰社区文化讲堂”及时捕捉群众的心灵需求,不断满足居民的文化需要,培育社区的价值认同,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和讲堂的生命力,推动了文明和谐新社区建设。

加强基层讲堂建设,对于推动党的理论普及、宣传思想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理论宣讲,不仅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还能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仅能切实服务群众、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问题,还能推动工作方式转变和服务合力的形成。“东河讲坛”立足东河区实际,通过深化实践探索、打造宣讲品牌,不断推进宣讲工作机制和方式在实践中的创新,用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宣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使讲堂真正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切实发挥了理论引领、政策宣传、文化传播、思想提升、情绪疏导等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东河区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猜你喜欢
东河讲坛讲堂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金东河的选择
东河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苏东河·书法作品欣赏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讲坛“321”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