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病症名词考释*

2013-12-01 08:52赵鸿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辞典尔雅小雅

赵鸿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沈阳 110847)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唐代被列入《十三经》,成为经书之一。《尔雅》中记载了32个病症名词,皆出现于《诗经》,说明当时这些词的使用很广泛。作者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五经”、《尔雅》为研究对象,对32个病症名词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名词今天有的已经消亡,未见于《黄帝内经》和《中医大辞典》,有的意义发生变化,产生替代词,本文就其中10个词的病症和病因特点进行研究探讨。

2 疷(zhī)

《诗经》中出现2次,阮校本作“疧”(qí)。《尔雅》释为“病也”,《说文·疒部》亦释为“病也”。刑昺引孙炎云:“疷,滞之病也。”《诗·小雅·白华》:“之子之远,俾我疷兮。”毛传:“疷,病也。”郑玄笺云:“王之远外我,欲使我困病。”《诗·小雅·无将大车》:“无思百忧,祇(zhī)自疷兮。”毛传:“疷,病也”,孔颖达疏曰:“无思百众小事之忧,若思此忧,适自病害于己。”可见,疷义为心情郁闷焦灼忧虑之病,或因焦灼忧虑所患之病。《黄帝内经》、《中医大辞典》均未见此字。

3 闵

《诗经》出现25次。《说文·门部》曰:“闵,吊者在门也。”即哀伤之义。《尔雅·释诂》释为“病也”。郝懿行疏曰:“闵,又通作‘愍’。”《左传·昭公元年》:“吾代二子愍矣。”孔颖达疏引服虔曰:“愍,忧也。”《诗·幽风·鸱鸮》:“鬻子之闵斯。”毛传云“病也。”《朱熹集传》曰:“闵,忧也。”《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毛传云“病也”,高亨注:“闵,忧患。”《左传·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杜预注:“闵,忧也。”《玉》释曰:“闵,病也,伤痛为闵。”《诗·墉风·载驰》:“闵其宗国颠覆。”陆德明释文:“闵,作‘愍’。”综上,则闵有二义,一为忧伤而致疾病,一为哀伤悲痛,后者仍为致病之因。《内经》中使用“闵闵”一词,意为深不可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闵闵之当,孰者为良。”《素问·疏五过论》:“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中医大辞典》未收录此字。

4 疚

“五经”共出现 12次,有 10次释为“病也”。《尔雅·释诂》:“疚,病也。”《易·履》:“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陆德明释文引马云:“疚,病也,又作疾。”孔颖达《正义》:“以刚中而居帝位,不有疚病,由德之光明故也。”《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毛传:“疚,病也。”《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郑玄笺:“疚,病也,心伤病也。”此两句虽然皆释为病,但根据内容,当释为因忧苦或内心痛苦而病。《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qióng)在疚。”毛传:“病也。”《朱熹集传》:“哀病也。”因悲哀过度导致的疾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集韵》云:“疚,久病也。”《诗·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郑玄笺:“疚,病也。穷哉病哉者,念此诸臣!勤于事而困于食,以此言劳倦也。”综上,疚既指忧苦或内心痛苦而病,又指久病不愈;既指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痛苦,又指精神痛苦导致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中医大辞典》皆未收录此字。

5 痗

“五经”出现2次。《尔雅·释诂》释为“病也”。《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毛传:“痗,病也。”孔颖达疏:“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病。”此句意为女子思念哥哥而患相思病。本诗还有因过度思念而致心痛的句子,如“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毛传:“痗,病也。”“里”通“悝”,忧伤。此句意为苦恼烦闷恨悠悠,好像得了大病一样。由此,痗义为思念忧虑之病或忧思过度而生的病。《黄帝内经》、《中医大辞典》皆未收录此字。

6 瘼

“五经”中出现3次。《说文·疒部》曰:“瘼,病也。”《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瘼义为由政乱导致的疾病。毛传:“瘼,病。”郑玄笺云:“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曰此祸其所之归乎?言忧病之祸,必自之归为乱。”《诗·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瘼意为因暑热而病。郑玄笺云:“瘼,病也。桑之柔濡,其叶菀然茂盛,谓蚕始生时也。人庇阴其下者,均得其所。及已捋采之,则叶爆烁而疏,人息其下,则病于爆烁。”孔颖达疏:“其叶稚而柔濡,故菀然茂盛。于此之时,人息其下,维均得荫,皆无暑热之患。及其捋而采之,其枝之叶爆烁而稀疏,不复能蔽荫,炎日则病此其下所息之民矣。病于爆烁,谓苦于炎热也。”郭璞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可见,则“瘼”与“瘵”皆为方言词,其义为因忧而病或因暑热而病。

7 瘵

“五经”出现2次,皆出现在《诗经》中。《说文》云:“瘵,病也。”《诗·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毛传:“瘵,病。”郑笺云:“上卒与民皆劳病。”郭璞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可见,瘵为方言词,指劳病,但无具体症状。《黄帝内经》中未见此字。《中医大辞典》瘵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劳瘵的简称,指一种传染性疾病,类似结核病。《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曰瘵疾,难以医之。”二是指虚劳重症。《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汉语大词典》对瘵的解释只有一个意义:“瘵,多指痨病。”《诗经》中的瘵应为虚劳之病,明代发展为劳瘵。

8 癠

仅《尔雅》出现1次,释为病。郝懿行《义疏》云:“癠,通作‘瘠’。”《小学蒐佚·字书》曰:“瘠,瘦瘠,病也,弱也。”《方言十》:“江湘之会……凡物生而不长大亦谓之瘠,又曰癠。”如此,则癠指身体瘦弱之病。

9 顇

仅《尔雅》出现1次,释为“病也”。《说文解字》释曰:“顇,顦顇也。”邵晋涵《尔雅正义》疏:“顇,通‘瘁’”;徐锴《系传》曰:“按《楚辞》曰:‘形容顦顇,劳苦见于面。”段玉裁注:“其字各不同,今人多用憔悴字。”《小学蒐(sōu)佚·考声》云:“顇,瘦弱也。”《慧琳音义》卷五云:“顇,瘦恶貌也。”参照《说文解字》的说解和诸前贤之论,其义当为因过度困苦劳顿而致身体枯瘦虚弱,以及因过度困苦劳顿而身体枯瘦虚弱所致之病。《黄帝内经》中未见顇,用“悴”表示憔悴义。如《灵枢·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其他意义没有涉及使用。

10 瘽

瘽,仅《尔雅》出现1次。《尔雅·释诂下》:“瘽,病也。”邢昺疏:“瘽者,劳苦之病也。”邵晋涵《正义》曰:“瘽为劳剧之病。”郝懿行疏曰:“按瘽,通作‘勤’,与劬劳同义。”王引之《经义述闻》曰:“《楚语》:‘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勤民,病民也。”《汉书·文帝纪》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瘽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综上可见,瘽义与“劬劳”相同,即因过度劳苦而病,即郝氏《尔雅义疏》所云:“劬劳者,力乏之病也。”《黄帝内经》未见此字,《中医大辞典》也未收录此字。

以上10个病症名词的意义皆未见于《黄帝内经》,有1个词收录在《中医大辞典》中。

病症名词病因病机分析表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10个病症名词涉及的致病因素有两类:内伤病因中七情涉及两情:忧、悲,增加了一个新的病因焦灼。情志致病的特点是,一种病症常常有两种致病因素交叉,如忧思致病、忧悲致病,如闵、疚等。过劳只是身体的劳顿,导致的疾病往往很宽泛,只释为病,表现为身体枯瘦虚弱。外感病因只有一个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对疾病的定义,在外延上显然要比现代医学的疾病定义大得多,在以上这些词中,有很多以现代医学标准来衡量并不是病,而古人统以“病也”释之,将其归入疾病之列。这些现象大体有两类,一类根本不是疾病,只是和疾病一样,都会产生主观体验上的不舒适。另一类是有疾病的某些症状,而且产生了主观体验上的不舒适。如“顇”指躯体上的过度疲劳导致身体枯瘦虚弱等,它们虽然不是病,但却产生了主观体验上的不舒适,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疾病的某些症状。躯体上的过度疲劳,心理上的忧虑畏惧,身体上的枯瘦虚弱等,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处于病与非病的临界点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

[4]桂馥.说文解字义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1983.

[6]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7]陈彭年.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2.

[8]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5.

[9]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

猜你喜欢
大辞典尔雅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