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伦敦奥运会竞技心理战术的应用与启示

2013-12-03 07:57祝大鹏胡亦海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邹市明技战术战术

祝大鹏,胡亦海,余 银,王 梅,高 平

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战术本是一个军事学术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战术明确定义为“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战术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竞技战术指参赛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其内容包括竞技战术理论(反映竞赛规律的原理、原则)和竞技战术实践(不同运动项目一般的竞赛方法及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竞技心理战术是比赛之前或比赛过程中,利用心理手段给对方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和错觉从而出现失误,而使我方占有优势或取得优势的一种战术[14]。兰彤(2008)等人研究指出,竞技系统包括竞技博奕原理、博奕决策和博奕实施3个层面[2]。原理层是指对竞技运动发展进程具有决定力量的规律,是人们在进行博弈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博奕决策是指对竞技运动参与竞争的战略目标、政策和策略,它是博弈实施的依据;博弈实施主要是指包括选材、训练、竞赛、科研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比赛的战术策略属于竞技系统的决策层面,技战术的具体实施属于博弈实施层面。拳击项目技战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拳击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而拳击规则的修改又反作用于拳击技术并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实施层面的变化对原理层面和决策层面的变化具有直接影响效应。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育比赛被誉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表现出来的尖锐的利益冲突、主客制约的相对性、斗智斗勇的技巧性等特征,为竞技战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使得原来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战术逐渐被移植或运用到体育比赛中,并且对运动员(队)的竞赛表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姚家新(2007)[13]认为,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竞技战术的主要原则包括:知彼知己原则、先胜后战原则、以我为主原则、正合奇胜原则和攻心至上原则。

2000年以来,中国男子拳击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共获得6枚金牌、2枚银牌、10枚铜牌的好成绩,近3届(28~30)奥运会获得3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有6名男子拳击运动员参加比赛,参赛人数创造了历史纪录。但与此严重不匹配的是国内针对拳击项目的科研工作。赵丽(2010)[16]在分析了中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状况后指出,在1994—2008年期间,尽管国内拳击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却暴露出论文的总体数量少、质量不高、研究内容不均衡的问题。樊庆敏(2011)等人[1]对2000—2010年我国拳击运动科研论文分析后发现,目前拳击运动训练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拳击科研的重点和热点,但研究内容单一,缺少多渠道、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我国拳击运动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心理学研究的参与。宋琦等人(2009)[5]认为,教练员在技战术训练中,需要根据拳击比赛的特点结合心理训练,采用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手段。从训练的强度、难度等方面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给予必要的压力和要求,不断提高运动员调节、控制自己心理稳定的能力。

研究冠军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竞赛心理表现,对于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发展,提高运动表现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邹市明作为中国男子拳击队的一名老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面临着年龄偏大、体能下降、伤病加重、客场连续作战和国人期望卫冕等种种不利因素。而结果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上以4场比赛全胜的战绩成功卫冕,创造了中国拳击的历史。对于这一结果,邹市明本人和他的教练张传良都认为,成功的战术策略是其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蝉联冠军的重要秘诀。本研究依据男子拳击项目的竞赛制胜规律,对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参赛心理战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男子拳击项目竞赛制胜规律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并根据今后男子拳击项目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在拳击运动员心理选材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男子拳击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邹市明备战伦敦奥运会周期的训练、竞赛以及伦敦奥运会的4场比赛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此周期内备战和竞赛过程的心理战术应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文献查找,网络检索等方式,从中国知网和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获取关于拳击项目竞技战术的相关文献以及近2届男子世界拳击锦标赛和奥运会的重要比赛视频和数据分析。

1.2.2 录像解析

通过观看比赛,并利用王德新等人(2008)研制的“拳击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软件系统”对比赛运动员的每一项技、战术指标进行视频量化处理,解析邹市明在近8年参加的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比赛录像,统计分析其技术运用,为分析其战术特征提供依据。拳击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软件系统包括信息管理、视频编辑、技战术数据、智能分析等4个模块,对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进攻、防守、反击、移动技术、击打部位、效果、移动区域和战术运用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并且将技战术统计信息与比赛视频相关联[7]。此外,该系统的智能分析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数据统计分析。该软件系统在拳击项目技、战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证明其具有良 好 的 实 践 指 导 价 值[7-9,4]。

1.2.3 专家访谈

对邹市明的主管教练张传良以及国内其他5名优秀男子拳击教练进行专家访谈,了解男子拳击比赛常用技战术和邹市明的心理特点、技战术特点,为研究的深入分析提供参考信息。

1.2.4 数理统计

对邹市明和主要对手的技、战术运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验证邹市明的比赛战术运用特点和规律。

1.3 研究程序

笔者以课题组成员的形式参与到邹市明伦敦奥运会备战的系统工程中。首先,查阅分析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拳击项目的技、战术特点与制胜规律,尤其是小级别项目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和对邹市明在近2届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比赛录像的解析,掌握邹市明的技战术特点和体能、伤病等情况的变化;第三,对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中4场比赛的录像进行解析,结合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备战期间的准备工作,分析其技战术表现特点,并探讨其蕴含的心理战术。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拳击项目制胜规律的心理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教训和潜心思考,在充分研究项目规律、准确把握中国人自身身体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中国拳击提出了“快、全、连、变、准、控”的制胜规律,也是当前指导中国拳击训练的重要原则。

“快”一方面,主要反映在运动员自身的动作、速度和思维快;另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对比赛环境、场地、器材、气候和裁判的快速适应上。“全”主要指运动员素质全面、技术全面、战术多样,同时还体现在运动员对具体比赛的赛前准备细致全面。“连”主要指运动员单个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身心协调统一,强调思维和行为一致。“变”主要反映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变化,能够做到针对不同比赛、根据不同对手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和战术组合,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战术以保证技术的发挥。比赛中能够根据场上形势灵活变通。“准”指的是运动员对距离、速度、力度、节奏的感觉准确;对时机的把握准确以及动作执行的目标、部位准确,力度合适,击打有效。“控”指的是运动员对自己技战术、心理状态的控制;控制对手心理和节奏以及控制整个比赛节奏和进程。对于拳击项目各制胜因素之间的关系,余银等(2012)指出[15],对拳击运动员来说,“快、全”是基础条件,“连、变、准”是行动模式,而“控”是指导思想和最高境界。

在这些制胜因素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贯穿始终。首先,在专项感知觉上,强调运动员对距离、空间、速度、动作力量的准确感知,以便在比赛中与对手保持合理距离,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准确把控攻防时机;其次,在思维和专项智能上,注重对比赛中各种信息的收集、快速加工和准确的决策能力,并实现各种心理活动的协调统一,达到身心合一的理想竞技状态;再次,突出了竞赛心理调节的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能够根据不同特点的对手、不同场次、不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在排除外部干扰因素的同时,及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战术的变化,提前做到有效应对。因此,加强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感知觉、操作思维、运动智能、竞赛心理调节和心理战术的训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2.2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参赛的心理战术应用

2.2.1 先发制人、乘胜追击

扬长避短、先发制人是指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根据比赛双方的实力对比和优劣势分析,争取先入为主,尽快进入良好的比赛状态,采用积极的进攻以取得比分上压倒对方的优势,从而把握比赛的主动权。其目的就是动摇对方的军心,破坏其技、战术计划,打乱对方习惯的节奏,使其技、战术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表1的结果显示,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的4场比赛中有3场在首局就取得领先,1场首局打平,第2局取得领先。避免了第3局因体力不足被对手反超的危险。其中在半决赛面对爱尔兰运动员巴恩斯的比赛中,面对东道主观众的干扰和裁判的偏袒,邹市明赛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战术方案。在首局比赛一开始就一改前两场比赛的防守反击战术,迅速发起猛烈进攻,首局出拳数(78)占整场比赛总出拳数(183)的42.6%。在打乱对手战术方案的同时,比分上也迅速取得领先(8∶5)。第二局比赛邹市明开始控制节奏,调整体力恢复,与对手打成平局(3∶3),第三局比赛对手作为东道主运动员面临来自主场观众的压力,开始毫无章法地急于进攻,试图拉近比分以挽回败局,邹市明则由于前两局积累的领先优势,仍然采用防守反击战术,虽然最终因体力消耗过大导致最后一局落后(4∶7),但仍然凭借小分优势淘汰对手,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

乘胜追击,是指比赛中领先一方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在比分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积极进攻的压迫态势,给对手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在领先优势不断扩大的同时在心理上击垮对手。从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的4场比赛每局的比分走势来看,其中有3场比赛都是随着比赛的发展,邹市明的领先优势在不断扩大。

表1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各场比赛比分统计一览表Table 1 Score of ZOU Shi-Ming in Every Match during London Olympic Games

2.2.2 扬长避短、控制节奏

从2004年到2012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邹市明的比赛经验更加丰富,技术更加成熟,但是,体能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其技术优势的不利因素,加上伴随高强度、超负荷运动训练而产生的伤病,导致邹市明的“海盗式”打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从表2可以看出,邹市明在比赛中平均每场的得分在逐渐下降,也暴露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下降对其比赛发挥的直接影响。

因此,如何在比赛中掌控节奏,最大限度地节省体力,确保其技术优势得到展现,是邹市明在参赛过程中选择战术的重要原则。

首先,在伦敦奥运会的4场12局比赛中,邹市明获得了其中9局胜利,2局平局,仅负1局的超人战绩,并且4场比赛有3场都将对手的总得分控制在10分左右,反映了邹市明突出的全程控制比赛局面的能力。

其次,从各局平均得分来看,邹市明各场比赛的得分趋向于“两头高,中间低”(图1),反映了邹市明善于根据场上局面和对手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技战术,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

表2 邹市明2004—2012年各场比赛得分统计一览表Table 2 Score of ZOU Shi-Ming in Every Match during 2004—2012

再次,从邹市明平均每局得分和对手得分的比较来看,虽然比分差距不大,但邹市明每局比赛在比分上都压制住了对手,即使对手在第三局猛烈反攻,邹市明仍然能够及时调整战术,应对这种进攻压力,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图1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与对手各局比赛得分比较图Figure1.Score in Each Game of ZOU Shi-ming and the Opponent during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2.3 技术全面、战术多变

姚家新(2007)[13]认为,竞技战术与技术并不是平行的或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含或依从关系。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是技术的表现形式。运动员战术目的的实现要以技术水平为基础,娴熟、高超、全面的技术是战术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在伦敦奥运会的半决赛和决赛中,邹市明技术全面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在比赛中均得到合理运用,并在比赛中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选择相应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得意技术,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对手的技战术发挥。

图2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半决赛、决赛进攻技术统计图Figure 2. The Attack Technique of ZOU Shi-ming in the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of London Olympic Games

邹市明与半决赛中的对手在身高、臂长、体能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邹市明主要采用单拳和连击拳作为主要进攻手段,结合灵活的步法,这种简洁的进攻手段使对手整场比赛疲于盲目进攻而始终无法有效得点,最终邹市明获胜晋级。在防守方面,邹市明主要采用侧移、摇避和后撤这类主要依靠灵活性而移动距离小的防守方式来节省体力躲避进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决赛的对手庞普利亚杨的爆发力较好,但身高、臂长与邹市明相比处于劣势,其特点是主要采用压迫式的紧逼打法,进攻凶悍。针对对手的这一特点,邹市明并没有与对手硬拼,而是尽量避免与对手的连续纠缠,进攻手段更加简洁,进攻中连击拳和组合拳的使用明显比半决赛少。攻防转换也更加迅速,并且合理利用后撤、躲闪、贴靠等战术打乱对手进攻的节奏,所以,整场比赛虽然总出拳数有所减少,但有效得分并没有明显降低。另外,根据对手急于进攻试图取得领先,出拳数明显密集增加的情况,邹市明在决赛中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格挡防守的使用,有效地抑制了对手的进攻。

图3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半决赛、决赛防守技术统计图Figure 3. The Defend Technique of ZOU Shi-ming in the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of London Olympic Games

另一方面,图3显示,邹市明在决赛和半决赛中贴靠防守技术的使用明显多于其他防守技术,平均每场比赛达19次。余银等(2012)[15]认为,贴靠防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拳击技术,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防守动作。在这两场比赛中,邹市明使用贴靠防守一般有三种情况:1)当对手压上进攻而自己无法及时反击或迎击时;2)由于自己在进攻过程中与对手身体距离太近时;3)在体能下降时,在比赛中充分利用拳击规则使用贴靠,一是,可以避免与对手近距离作战而被对手纠缠;二是,自己在进攻完成之后避免对手的反击;三是,打乱对手进攻节奏;四是,在自身体力下降时可以起到短暂休息、恢复体力的作用。

2.2.4 攻心至上、因人制宜

攻心,作为一种战术,首先可以激励本方士气和斗志,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其次运用“心理攻势”,可以破坏对方的心理结构,涣散斗志。攻心的目的就是通过心理的手段,变对方的积极为消极,或把自己的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变对方的有利因素为不利因素,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陷于心理动摇甚至心理崩溃,导致对方的被动或失败。

在拳击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心理上给对手施加压力,常用的心理战术方法包括:巧用示形、心理暗示、诱发错觉等。邹市明在伦敦奥运比赛中巧妙地使用攻心战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首先,认清形势,周密准备。虽然本届奥运会邹市明的目标是卫冕,由于他是北京奥运会该级别冠军,因此,国外主要对手均将其作为重点对手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技战术方案,寻找战胜邹市明的方法。面对这一严峻局面,邹市明深知卫冕的难度之大,邹市明和教练组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第一,为了迷惑对手,避免对手掌握自己的真实状态,邹市明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到2012年奥运会,期间只参加了12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正式比赛,甚至在2012年上半年没有参加一场正式比赛,对于计划参加的两项比赛(匈牙利国际纪念赛、奥运会模拟赛)也选择了退赛,有效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和竞赛状态。第二,由于2012年奥运会比赛是客场作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邹市明及其教练团队在奥运会之前提前到英国的利兹训练营进行适应性训练,一方面,提前适应英国的气候、饮食、时差;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外界的干扰,确保了训练的质量和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第三,在伦敦奥运会期间,邹市明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直到决赛结束之后才面对媒体。这一做法不但有效切断了媒体报道的干扰,而且,也麻痹了对手,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适应裁判、主动灵活调整战术。王德新等(2012)[10]在针对中国拳击备战伦敦奥运会的竞赛策略中指出,提高我国运动员临场的技、战术应变力,增强心理能力,适应裁判员的不同判罚尺度,是运动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半决赛对阵爱尔兰运动员巴恩斯,面对客场观众的压力,始终保持良好心态;比赛中面对对手多次下压、抱摔等恶意犯规,能够保持冷静头脑;比赛一开始就反客为主,主动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首局迅速取得明显领先优势(8∶5),把心理包袱丢给对手,使对手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

决赛中面对泰国运动员的紧逼、凶悍打法,及时调整战术,避免连续纠缠,控制距离和节奏,降低出拳数,强调有效得点率。面对对手最后一局的猛烈进攻,及时采用防守反击战术抑制对手进攻节奏,很好地控制了比赛进程。同时,有效利用了对手急躁的心理状态,采用防守战术引诱对手犯规,最终使对手心理崩溃。

第三,整个伦敦奥运比赛,邹市明在比赛中的站姿在左架和右架之间不断变换,使对手难以有效预判其进攻的方式和出拳路径,在迷惑对手的同时也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

3 对中国拳击运动员心理战术应用的启示

3.1 没有不正确的战术,只有不合理的运用

战术,是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作战的方法、手段和原则。每一种战术都有其适用条件。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首先,要深入掌握和理解各种战术的内涵、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其次,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把战术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战术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做到技术训练战术化,战术训练专项化;再次,竞争是双方的,每一种战术功能都有一定的制约性。教练员、运动员要能够把各种单一战术进行兼用、套用、连用,提高战术的隐蔽性,发挥战术的最大功能。第四,对于拳击这类单兵交手对抗项目,要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个人身体、心理和技术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战术方案,以提高战术实施的效用。第五,在运动选材过程中要重视心理选材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心理选材测评体系,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测评并与拳击专项冠军运动员的心智特征模型进行比较,以提高选材的有效性和运动员的成才率。

3.2 削足适履,不如量体裁衣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由于每个人出生的环境、生长的历程和受到的教养、教育方式不同,不同个体之间在心理特征上必然会有差异。针对优秀拳击运动员的研究也证明,尽管这些运动员在心理特点上存在各种差异,但通过后天的专项训练,都可以成为全国冠军、亚洲冠军甚至世界冠军。这一事实说明,男子拳击冠军运动员的心智特征模型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因此,在拳击运动员心理选材中,不但要重视心理指标的作用,又要考虑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形态学指标。另一方面,运动员的身体和形态学指标与其基于心理特征的技、战术风格的匹配程度是运动心理选材过程中更加关键的指标,三者的匹配程度比单一指标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应。

反之,如果教练员一味地要求运动员被动地接受教练的技战术训练,脱离运动员自身特点,强迫运动改变自身的个性特点,那么,就会使运动员失去其鲜明的技术特点和丰富的战术,不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调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与提高。

3.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邹市明在本届奥运会上心理战术的完美应用,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生搬硬套。首先,邹市明所使用的心理战术和进攻、防守战术的结合模式对于该级别或小级别运动员是适用的,但对于中级别和大级别拳击运动员则不一定适用;其次,邹市明是目前该级别国内外技术最全面、最均衡的拳击运动员,而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后会选择退役。因此,对于其他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小级别运动员来说,如何借鉴、消化、吸收邹市明的战术运用,促进自身竞技能力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三,目前国际拳击联合会在不断修订比赛规则,计划在未来取消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头盔和拳套,这样拳击比赛的身体对抗和激烈程度大大增加,给运动员的心理也会带来更大压力。宋红海等(2012)[3]认为,拳击规则的变化对我国拳击运动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技、战术方面需要在以往“准”的基础上增加对击打“力度”的把控,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超前意识和危机意识,提前应对,积极主动适应。

另外,在中、大级别的比赛中,强调主动进攻、重拳的使用增加成为一种趋势。有学者[11-12]认为,迎击战术在拳击比赛中的使用会逐渐增加。王德新(2012)对乌克兰优秀拳击运动员的战术研究发现,乌克兰运动员总体进攻战术是以紧逼进攻为主,其次是强攻和直攻战术,比赛中把握进攻时机的能力强,进攻突然性强,击打力度大且清晰有效,常给对手造成强烈的压迫感,以达到先发制人和连续紧逼的效果。在防守战术上,乌克兰运动员比赛中以抱头防守战术为主,其次是距离防守战术。反映出运动员防守意识强,在与对手交手过程中始终处于闪躲或移动状态,以确保与对手保持在最佳反击距离之内,为有效地反击做好准备。王德新认为这也代表了当前国际拳击战术的一种趋势,对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面对这些变化,如何在心理战术与攻防战术的结合上进行创新,也是拳击教练员、运动员和研究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入把握心理战术在拳击比赛中的应用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促进我国拳击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小结

竞技心理战术是竞技体育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运动员、教练员要根据项目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结合运动员自身体能、技术和心理特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战术训练方案,在比赛中灵活运用,为技术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促进运动员的竞赛表现。

[1]樊庆敏,李智,杨海燕.2000—2010年我国拳击运动科研论文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36-39.

[2]兰彤,马丽,张樯.新规则下竞技乒乓球比赛各阶段战术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116-120.

[3]宋红海,樊庆敏,臧广悦.规则变化对我国拳击运动发展趋势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6-119.

[4]宋红海,樊庆敏,臧广悦.第29届奥运会拳击比赛技战术得分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6):77-81.

[5]宋琦,沈冬冬,高晓发.北京奥运会我国拳击运动员实战中技术运用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88-90.

[6]王德新,谭化,吕岩.拳击比赛技战术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75-77.

[7]王德新,樊庆敏,荣敦国,等.我国拳击+91kg级伦敦奥运会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63-71.

[8]王德新,樊庆敏,王兴.世界优秀拳击运动员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进攻技术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25-128.

[9]王德新,王兴,梁慧子,等.新规则下世界拳击强国乌克兰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66-72.

[10]王德新,吴瑛,荣敦国,等.2012年伦敦奥运会拳击项目的备战对策:基于2011年世界拳击锦标赛赛况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3):245-251.

[11]王海峰.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迎击拳功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1-123.

[12]王海峰,王宾,祁国鹰,等.新规则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3):120-124.

[13]姚家新.《孙子兵法》与竞技战术的理论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4]杨山红.浅议体育竞赛中心理战术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133-134.

[15]余银,胡亦海,祝大鹏,等.我国男子拳击奥运冠军技战术特征模型研究[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12.

[16]赵丽.中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状况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123-126.

猜你喜欢
邹市明技战术战术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里约奥运会跆拳道女子67kg以上级冠军郑姝音技战术特征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美国正在升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
邹市明:我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拳击
邹市明完胜泰国坤比七 荣膺WBO112磅世界金腰带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