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复苏”现象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

2013-12-06 10:10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少林舞台剧竞技

包 蕊

◄民族传统体育学

“武舞复苏”现象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

包 蕊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探寻了武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描述了武舞复苏和兴起的过程,分析了当今武舞复苏的原因和武舞复苏现象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研究认为,武舞复苏的原因主要是新环境下中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武舞文化形式的易接受性,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和高质量的精心制作以及西方国家强烈的文化需求。“武舞复苏”现象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主要有武术应该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自身满足需求的程度,传播过程中不要限制和抵制武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与改造。

武术;国际化传播;武舞复苏

武术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而被世界所熟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武术已经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播下了种子,扎下了根,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当武术申请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提案在瑞士洛桑奥委会工作会议上遭到无情否决后,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遭遇到了困难期,武术如何进一步国际化成为摆在武术界同仁面前的首要问题。就在武术运动在奥林匹克赛场受阻碍之时,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武术舞台剧”的出现为武术的突破与传播带来了契机。国内演出市场先后推出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大型剧目精品。如郑州歌舞剧院的大型原创舞台剧《风中少林》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在美国的百老汇惊艳亮相,少林武术也在一场场巡演中被带到了世界各地,东方文化的精髓在现代化声光电的烘托下,将中华武术与艺术完美融合,这种新颖的文化演出形式在西方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我们不禁要问:同出一源的武术与舞蹈在当下重新融合的条件是什么?这种文化形式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它的成功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有何启示?

1 舞武相融的根基——武舞同源,同“意”同“象”

从历史起源来看,学术上存在“武舞同源说”,即将中国武术的起源归因于原始舞蹈,战争舞是武舞同源的原始表现形式。古代战争舞又称武舞,早期是作为战争前的一种军事演练。考古学家在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上,发现了舞武的早期生动形象,舞史专家称其为《戚舞》。“戚”即斧头,这种执戚而舞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的《刑天氏之乐》,具体记载如下:“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另外《山海经·海外西经》还记载了一则夏启于荒野之上指挥士者们演练九伐舞的画面。“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九伐”意指连续九个回合的互击动作。以上两段记载表明了在上古之时,武、舞共融且实用于战争演练的原始状态。《释名·释言记》中记载:“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武”与“舞”的含义是相互交融的,武术的发生伴随在原始舞蹈的发生过程之中。因此才有“舞中有武、舞中行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之说[1]。

武术与舞蹈的“同意同象说”是对武舞文化要素共通性的进一步解释。“意”即观念、意识、思想、内涵。“象”,周易用语,万物之象,现象、迹象、表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武术的核心之“意”。武舞为人体运动,中医认为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宇宙运行体,并且人体自身的小宇宙运行同大的宇宙运动是相应统一的。“周而复始”、“起承转合”、“平衡、对立、统一”这些深意,都是中国古典舞和武术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象”之于艺术作品中体现为形象,也同时兼具象征之功能,是将无形之意转化为动态视觉形象。平圆、立圆和八字圆形态是武术和中国古典舞中一致的象之体现。太极图可谓是中国古典舞的意象符号。《太极拳术》中指出“圆运动是太极拳练法的精华所在”。前面谈及的“意”和“象”,可以说共同构筑了武术与舞蹈的审美统一。虽在表现形式上两者各有体系,但对“圆”与“线”的重视构成了一致的审美诉求。“周而复始的——圆”折射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内心情感。武术与舞蹈两者的运动形态本象皆为太极意象。共同传承了传统太极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观念。中国舞蹈“回”的形态与太极图都是华夏远古图腾信仰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和宇宙哲学意识的产物……而作为一种付诸图像的形态,太极图简直就是中国舞蹈运动本象的绝妙符号。[2]因此,在武舞分化各自成为独立的文化形式后,在当下又重新融合是有其文化要素基础的。

2 武舞复苏——武术舞台剧的兴起

武舞是包含武术与舞蹈两种文化特质的文化形式,是武术与舞蹈共同的文化母体。武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能或浓或淡地找到它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武舞的形式几乎难觅踪影,虽然舞蹈与武术仍然会彼此借鉴,但更多的,两者是沿着各自的轨道独立发展着。直到21世纪初,随一部名叫《少林雄风》的武术舞台剧的问世,真正掀起了“武舞的复苏之路”。

《少林雄风》首演于2000年5月,是国内首部以少林为创作题材的武术舞台剧。《少林雄风》作为首部“正宗功夫剧”,全面涵盖了嵩山少林特色的十八般兵器、硬气功、童子功、醉拳、醉剑、八段锦、木鱼功、象形拳等绝技。《少林雄风》问世后,连续赴澳洲、北美进行巡演,并于2000年2001年连续参加文化部“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2004年7月,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又推出了高端旅游演艺品牌作品《功夫传奇》。与《少林雄风》不同,该剧在武术、杂技等传统硬派功夫表演的基础上还融合了现代舞、芭蕾舞、交响乐和佛教音乐等多元化艺术表演形式,更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2005年8月19日到2006年1月11日,《功夫传奇》在北美共演出150场,观众达11万人次,取得了3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如果说《少林雄风》和《功夫传奇》还是偏重于对武术技艺的展示,那在2004年10月由郑州歌舞剧院耗资两千万创作出的舞台精品《风中少林》,则是武术舞台剧的又一次飞跃。《风中少林》将中国古典舞和武术有机结合,在共同的美学范畴内,通过舞蹈的“长于抒情”和少林武术的“品牌文化”来集中渲染东方禅境的大同之美,是一部“武舞相融”的优秀舞台剧。《风中少林》在两年多内,国内演出就达到102场,赢利一千多万元;在海外市场,《风中少林》在澳大利亚演出百场而座无虚席,并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约,赴美巡演800场,创下国内舞台艺术产品出口新纪录[3]。

3 武舞成功复苏的原因分析

3.1 新环境下中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武术与舞蹈是各自独立的两种文化形式,之所以在世纪之交重新走向融合是有其国际、国内双重背景的。

从国际环境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理距离对于文化传播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小,交通的便利和发达,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和高效,已经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和拆除,文化传播的制度约束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跨越国界遍及世界各地。技术条件的成熟和制度条件的可行使文化传播更加自由、更加快捷,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都可以登录到广阔的国际大舞台上寻找生存的空间,争夺每一个可能的受众。所以说,从国际环境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是受众范围的国际化,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群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文化承载者,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优秀文化对资源的竞争。

从国内环境上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改革已经进入逐渐深化的阶段,各种文化团体已经不再继续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生存,而是作为一个自食其力者,开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打拼,寻求生机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逐渐将国外文化的准入门槛降低,大批的优秀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文化市场的繁荣背后意味着竞争愈加残酷,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继续躲在政府的襁褓中孤芳自赏了,而是必须大胆地站出来与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文化较量一番。在以网络信息资料、影视资源传播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正以一种文化上的强势的姿态征服世界之时,如果中国本土文化不寻求发展,不占领市场,就会被国外的文化产品剥夺生存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面临消亡的危险。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了武术与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存境遇,这里既有广阔的国际文化大舞台的吸引,也有激烈的文化竞争的挑战,在要么发展,要么萎缩,要么生存,要么灭亡的生存法则逼迫下,武术与中国古典舞蹈都展现出比以往更加活跃的姿态,都开始了比以往更积极的文化探寻之路。正是在这种强劲的发展需求推动下,武术与中国古典舞蹈经过一段时期的独立发展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促成了世纪之交的武舞复苏局面的出现,在武舞融合后产生的积极反馈刺激下,武舞开始、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景线。

3.2 武舞文化形式的易接受性

经过这次的全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发现各科室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购置、轻管理的情况,大部分医院也有类似情况存在,此外医院的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文化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器物等物质层面的元素,还包括制度、风俗、价值观等深层次的观念上的元素,因此,文化传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各种文化在传播中不仅包含着相互接纳,相互融合,而且还包括着相互排斥、相互冲突。之所以武术舞台剧能够在西方的传播过程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武舞这种文化形式的易接受性。歌舞剧在欧美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欧美居民重要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观看歌舞剧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很多西方人从儿时就开始广泛接触音乐和舞蹈,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下,他们普遍对音乐和舞蹈特别喜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能力也普遍较强,具有相对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武术舞台剧是一种类似于西方歌舞剧的艺术形式,这恰好迎合了西方人的日常文化嗜好,因此非常容易获得西方人的广泛关注和接纳;同时,由于歌舞剧中的文化符号很多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音乐来表达的,因此,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更容易跨越文化的界限而被外来文化所理解。武术舞台剧将武术和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产生一种新颖的艺术样式,使外国人产生浓厚兴趣,人们坐在剧院里,不需要过多文字的说明,仅仅通过肢体动作和音乐就可以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正是因为武术舞台剧具有以上特征,它才相对来讲更容易得到西方社会的接受、理解和认可。

3.3 西方国家强烈的文化需求

上文已经提到,观看歌舞剧已经是西方社会盛行的娱乐消遣方式。西方人很喜欢歌舞剧,美国的百老汇虽也曾有过生意冷淡的艰难时期,但大部分时间,歌舞剧在西方文化市场都是表现活跃的。西方人喜欢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他们有着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有着强烈的艺术欣赏需求。虽然西方歌舞剧也在不断改良,不断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歌舞剧作品,但毕竟受自身文化的限制,推陈出新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武术舞台剧的到来好似久旱后迎来的清新甘露,处处新颖的东方文化元素恰好满足了欧美人对艺术作品的渴求,在厚重的东方文化演艺中,西方人的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股强劲的东方文化风很快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这样的正反馈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武术舞台剧,另一方面,也促使国内的文化团体开始放眼欧美市场,不断总结提高创作出越来越好的武术舞台剧作品,从而形成了武舞复苏、兴起、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3.4 用创新高品质制作打造民族特色文化

武术舞台剧之所以在21世纪伊始不断取得骄人的票房纪录,还得益于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武术舞台剧融入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中国文化,其中主要是中国武术和中国古典舞;另一方面,这些走出国门成功巡演的武术舞台剧都是由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高品质剧作。

武术舞台剧的特色是以武术表现舞蹈,以舞蹈再现武术,武术与舞蹈是其承载核心文化形式,而这两个核心的文化形式同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舞台剧中的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自从少林寺电影上映以来,少林武术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少林武术以实用威猛而著称,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少林武术的各种套路都注重“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这些寓理丰富了少林武术的内涵,使本质上属于力量和攻击行为的少林武术同宣扬大慈大悲、积德行善、坚决反对杀生行为的佛教融合在一起[4]。正是这种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使少林武术更加超凡脱俗,博大精深,从而极大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国古典舞是指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讲究“形、神、劲、律”四大特征。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古典舞涵盖身韵、身法和技巧三大部分。而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表现体系,内外互通,神形兼备,身心交融是其内涵追求。表演中神韵构成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识状态是吸引观者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武术舞台剧还巧妙融入了其他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以《风中少林》为例,剧中有热闹活泼的庙会、欢快的“大头娃娃舞”、“灯笼舞”和“翎子舞”,又加入了一些民歌、小调、戏曲等独具特色的中原音乐元素,增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震撼力。在表现少林众僧日常生活场景时,加入了节奏明快、富有特色的小木鱼,与热情、激昂、奔放的西洋音乐相和谐,深刻刻画出了众武僧别开生面的洗衣、用斋、扫地等热闹、充实、有趣的生活场景[5]。正是因为这些功夫剧作品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鲜明的华夏文化符号,传递了深远的东方文化意境的内涵,才使得这种文化形式具有了强大的文化内核,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从《少林雄风》开始到现在的《风中少林》,可以说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凝结了中国各个方面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以《风中少林》为例,《风》剧的编剧,舞蹈理论家冯双白为体验真实的少林文化意蕴,住进少林寺,与僧人共做功课,拜访德建大师、永信方丈,听他们讲禅论武。《风中少林》多次易稿,仅2004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之后修改的篇幅就增加了1/3,修改量达到4/5。自身潜质的不断挖掘铸就了《风》剧这种地域文化特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质和世界文化观赏价值[6]。正是由于国内文艺工作者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一部部舞剧作品均具有较高的水准,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体验。

4 武术舞台剧(舞武)与其他武术传播范式(如竞技化武术)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

然而,文化依赖于人的需要而存在,如果一味地注重于满足一种需求,而忽视了可能获得更多受众的其它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存在,那显然就是过于狭隘了。过度对武术竞技化的追求,将会使武术的文化属性渐渐淡漠。为了构成了我们与西方的对话渠道使对方接纳我们,而以西方体育体系为模板进行改造,这种“求和”之态是对西方文化输出的复制,我们不应该为此付出本质文化流失的代价。

武术舞台剧之所以在21世纪初在武术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与它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的。首先,就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程度而言,武术舞台剧比竞技化的武术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尽管竞技化的武术也是凭借着“高、难、新、美”的特点去吸引观众的,但是,它主要是以展现各种竞技能力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对人体生理极限的不断超越。而武术舞台剧是作为一项艺术文化活动而存在的,始终以“审美”为核心价值取向,通过美的形象和美的情境使人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感化,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所以,武术舞台剧与竞技化的武术相比较而言,彰显出了更大的艺术特质和艺术价值,能够更大程度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其次,从受众的群体而言,在西方社会中,武术舞台剧所能吸引的受众范围比竞技化的武术更加广泛。众所周知,喜欢艺术,欣赏艺术,已经成为很多西方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练习武术,追求武术的规范与难美,只是西方少数人群的选择,因此,就武术的国际传播而言,武术舞台剧与竞技化武术相比,更容易接近欧美受众,更容易被欧美受众所接纳。

武术舞台剧以其追求“审美”的价值取向为武术的国家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与主流竞技化武术传播范式相比,武术舞台剧更能满足西方人的审美需求,更容易被西方社会所理解和接纳,这是它在传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当然,武术舞台剧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也只是武术国际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支流。中华武术真正想屹立于世界舞台,则需要多角度的共同开发。

5 武舞复苏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

5.1 结合多种价值观,以满足大众的广泛需求

文化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需求是文化存在的根基。武术的竞技化改造一直是中国推动武术国际化的主流方向,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满足国家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大众的体育观赏需求。后者是其价值取向的核心。为了进入奥运赛场,竞技武术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在不断与注重”竞技”文化理念的现代体育进行着全面地接轨,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完整体系[7]。通过武术的竞技化改造,利用奥林匹克的平台向世界传播武术文化的思路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于偏重武术的竞技化之路显然就有失偏颇了。当下,武舞的兴起也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武术的竞技化推广受阻时,以满足受众审美需求为目的的”艺术化”的武术却悄然勃兴,在武术舞台剧的国际巡演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武术之美、武术之魂,武术的种子被播洒到了世界各地。

5.2 重视文化品质,以提升武术满足需求的程度

满足需求的种类决定着武术获得生存所需资源的渠道,而满足需求的强度则决定着在满足每种需求时获得受众的多少。竞技武术主要是满足大众的体育观赏性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专家们将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体系定位为“高、难、美、新”,将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风格定位为“稳、准、快、狠”[7]。尽管竞技武术未能进入奥运的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满足大众竞技欣赏需求的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而武术舞台剧之所以能在欧美站住脚跟,并且持续地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艺术工作者对优秀武术文化的提炼和高品质的制作加工,让人们真真正正得到了美的体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当今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已经基本形成,武术文化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在武术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提升武术的文化品质,用最优秀的武术元素尽量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武术获得更多的参与者,被世界所认可,成为国际化的武术。

5.3 传播过程中不要限制和抵制武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与改造

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批评声音,比如:竞技化的武术背离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丢弃了武术深层价值;艺术化的武术都是花拳绣腿,不是真正的武术等等。其实,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武术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的。在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武术进行文化要素上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浅层次的,比如肢体动作层面的;也可能是深层次的,比如价值追求层面的,这样,改造过的武术肯定就会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存在不同。前面文中提到,武术要想更好地传播,就要需要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从而适应环境,获得多元的生存渠道。按照这样的逻辑,就意味着对武术的改造是必然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规律决定的。还是以印度瑜伽为例,人们最初练习瑜伽是为了追求时尚与美,但随着对瑜伽喜爱程度的提高,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探寻到瑜伽文化的深层内涵,会追求冥想的境界,会追溯瑜伽深层次的价值观。因此,当不同层面的武术元素得到广泛地传播,当越来越多的人被武术深深地吸引,完整的、纯正的中国武术文化自然会成为众多忠实武术爱好者文化追求的必然。

[1]吴 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27.

[2]袁 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13-214.

[3]杨 凯.解析《风中少林》探讨中国舞蹈发展的新思路[J].大众文艺(理论),2009(4):27.

[4]郭 青.从少林功夫剧的成功推广论及中国民族舞蹈应如何走向市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8-9.

[5]王国志.从舞台剧《风中少林》看武术的艺术化之路及国际传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51-54.

[6]许晓容,曹春宇.论《风中少林》的运作模式与范式价值[J].体育学刊,2008(4):33-35.

[7]袁兰军,吴 松.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思考:从”体育化”走向”艺术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37-40.

Enlightenment of Wushu-dance Resusci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Wushu

BAO Rui
(School of Sports Ar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cultural of Wushu dance,describes its resuscitating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resuscitating causes.Based on this,the enlightenment of Wushu-dance Resusci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Wushu is explored.The research shows the main causes of Wushu-dance resuscitation include the developing demand of Chinese culture,the easy-acceptance of Wushu-dance,unique features of Chinese culture,the high-qualified make,and cultural demand of western countries.The enlightenment of Wushu-dance Resuscita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diversified demand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satisfied by Wushu,the degree of self-satisfaction had better be improved,and the change of Wushu forms should not be limited and rejected.

martial arts;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Wushu-dance resuscitation

G852

A

1004-0560(2013)03-0125-04

2013-03-24;

2013-05-10

辽宁省教育厅规划课题(2008GH87)。

包 蕊(1984-),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少林舞台剧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少林小罗汉拳(十)
舞台剧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舞台剧
花与竞技少女
舞台剧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