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地域选择与政策含义
——基于大学生行为的实证分析

2013-12-10 08:03张抗私王振波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城市生源学历

张抗私,王振波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的今天,地域选择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就业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包括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大学生在就业时,第一步往往选择的就是地域,然后再选择行业、单位等。地域选择是否理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工作搜寻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问题的研究是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为研究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Probit模型的结构方程、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分析以及需求导向模型等。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的流向。Jose-Giens等[1]注意到西班牙对高科技重视不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Kivinen等[2]明确指出地域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Liagouras等[3]发现希腊的很多公司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他们较少地雇佣高学历的人才,同时也不愿意为培训员工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近年来不少学者基于区域吸引力的视角来解释大学生的就业流向,而地域的收入差异则是区域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收入差异对区域吸引力有着正向作用,本地人均收入占全国人均收入的比例越高,人才迁移越少[4]。反过来,迁移对地区收入差异的反应也显著提高[5]。二是供需匹配。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6],因为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能力与实际中需要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别[7]。与此同时,Schomburg[8]发现德国的供求不匹配现象更为明显,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期变得越来越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巨大的供给与相对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5]。三是社会资本。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Granovetter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社会网络关系在求职中的作用。Granovetter[9]、Marsden 和 Hurlbert[10]以及 Wegner和 Kunzmann[11]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甚至要超过人力资本等因素,该结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适用的。作为社会资本中最强的因素——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地位对子女的工作获得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13]。这一结论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尤为明显。人情关系在工作搜寻过程中除了提供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有实质性的帮助[14]。甚至有学者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丁小浩[14]通过对16 000余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后得出:低学历、非重点高校的女性所感受到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要大于高学历、重点高校的男性。四是劳动力分割。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阐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与主要劳动力市场在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5]。王雪[16]实证分析了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东、西部劳动力市场,东部劳动力市场容易转移至西部劳动力市场,而西部则难以转移到东部,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东部。

二、就业地域选择机理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

1.二元市场分割的制约

良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福利待遇和较稳定的工作使得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选择一级劳动力市场,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福利待遇和稳定性不高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则无人问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则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在就业时,多选择一级劳动力市场,因此大、中城市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一、二级劳动力市场较大的工资差距,使得大学生选择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大学生一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就和二级市场上的劳动者一样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由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劳动者的工资只够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平,而不能够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本高投资的回报,故二级劳动力市场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意愿选择。同样以中国东北三省2011届高校毕业生为例,大学生的期望薪酬水平在2 500—3 500元之间,①数据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张抗私教授主持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国63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库子数据库中东北高校部分。而实际上,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薪酬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可见大学生的期望薪酬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薪酬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大城市。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地从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逐渐转向中小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麦可思课题组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上广”就业的2007届大学生中,3年之后有22.4%的人离开了“北上广”。②数据来源于麦可思课题组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由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选择信号作用的存在,大学生宁愿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也不愿意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其分析假设如下:

假设1: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劳动力H和L,H为高能力劳动者,L为低能力劳动者,雇主付给H劳动者的工资为2w,付给L劳动者的工资为1w。

假设2:雇主在招聘时,只能根据劳动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等判断其能力,我们假定其它条件不变,雇主根据劳动者的工作经历给予其相应的工资,P为劳动者的工作经历,雇主认为曾在P及其之上公司工作的员工为高能力劳动者,记为H,支付其工资为2w;雇主认为曾在P以下公司工作过的员工为低能力劳动者,记为L,支付其工资水平为w。

假设3:不同能力的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也是不同的,H类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为CH,L类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为CL,其中CH=0.5P,CL=P。

如图1所示,H类和L类劳动者都可以选择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工作,对L类劳动者来说,若其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则其收益最大为cd,若其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其收益最大为ob,显然ob>cd,故对于L类劳动者来说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是最佳选择。对H类劳动者来说,若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其收益最大为ad,若其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其收益最大为ab,显然ad>ab,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是其最佳选择。

图1 雇员经历信号示意图

而雇主是根据劳动者的工作经历来判断劳动者的能力类型,雇主认为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过的员工为低能力劳动者,假设一个H类劳动者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如果他去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则他获得工资的最大值为ob,如果他不去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则他可能获得工资的最大值为ad,显然他宁愿失业等待机会,也不愿意去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另外,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沉淀成本过高也是大学生选择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原因。这里的沉淀成本是指大学毕业生一旦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就可能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优势,自己以往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够充分地发挥甚至不能够发挥,不能在“干中学”积累专业经验,使得自己人力资本投资中断。这样,一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则被锁定,即使跳出,也很难再满足一级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无法回到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总之,由于在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分割性收益,使得大学生愿意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也不愿意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宁愿在大、中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在中小城市生存。

2.制度性市场分割的制约

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下,社会所制定的制度主观或者客观地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开的现象,这种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它的产生,在某一阶段的收益也许会大于成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这种制度可能会不再有效,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一旦产生,它的实施便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轨道,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报酬递增现象普遍发生,既得利益集团会积极维持这种制度的存在。

中国在传统的、基于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下,城乡差别非常大,一边是交通发达、繁荣富足的城市,一边是闭塞、萧条的农村。由于两种情况的巨大差异,自然而然的,城市劳动力不会流向农村,农村劳动力则积极向城市流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农民涌向城市的打工潮,“农民工”成了在中国特殊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同样,这种巨大的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一方面,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大学生向农村的流动。大学生若选择农村作为就业地域,则其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能完全回收的,并且面临着继续投资中断的风险,更谈不上保值增值。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学生,其选择农村作为就业地域的比例也是极低的;另一方面,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附带了社会保障等各种利益,时至今日,户籍改革仍然步履维艰。大城市由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多。高校毕业生也乐于在大城市寻找工作,但是由于城市的户籍政策及附着在其上的利益,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加,其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当收益小于成本时,他们就会离开大城市,这种人才中断导致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中断,不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3.区域性市场分割的制约

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劳动力在不同区域的流动成本增加,当流动的成本大于区域之间的收益差额时,劳动力停止流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雇主招聘的成本,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总之,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 (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示意图

假设有1、2两个区域,两个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恒定,在初始状态都能达到充分就业,区域1市场的就业量为L1,需求曲线为D1,区域2市场的就业量为L2,需求曲线为D2,现区域1由于政策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1市场产品需求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需求曲线由D1移动到D'1。而在区域2,由于传统工业的衰退,劳动力的需求曲线由D2移动到D'2。

若工资是刚性的,则在区域1工资由W0上升到W1,在区域2工资由W0降至W2。但事实上,工资并不是完全刚性的,工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升不降,那么在区域2劳动力的就业量由L2减少为L2',将存在L2-L2'的失业量。

若两个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的,则区域2的剩余劳动力会流向区域1,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人为造成或者由于用工惯性等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流动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区域2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够流动到区域1,则在区域2存在失业,而区域1人才匮乏。同样,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若其生源地在区域2或其就读高校在区域2,由于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其在区域1的就业成本要远远高于区域1劳动者,使得区域2劳动者在区域1缺乏竞争优势,当这种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阻滞区域2劳动者向区域1的流动。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和统一性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完美假设,而工资的无限刚性就如万金油一样,使得劳动力市场永远处于出清的状态,但这只不过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行并非如此。非竞争性是劳动力市场的又一性质,而劳动力市场分割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个独特视角。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分割,只要有分割,就有分割性收益,就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也是基于分割性收益的比较。

三、实证检验

1.因变量

本文研究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因此把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结果作为因变量,采用张抗私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相关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东北地区14所高校的1 890名大学生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调查数据显示,意向就业地区为农村的有55人,只占样本总量的3.500%;意向就业地区为中小城市的有813人,占样本总量的51.100%;意向就业地区为大城市的有722人,占样本总量的45.400%。

把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分为农村—非农村、中小城市—非中小城市、大城市—非大城市三个类别,合并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在分别做回归分析时,将选择意向就业地区为农村的赋值为1,非农村的赋值为0;选择中小城市的赋值为1,非中小城市的为0;选择大城市的赋值为1,非大城市的为0。

表1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赋值表

2.自变量

根据以往的研究,性别、学历、专业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把它们作为研究的自变量。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沿海大城市就业,女生则倾向于选择在内地省会城市就业,而在边远地区的就业选择上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本文以女生为基准变量,赋值为0,男生赋值为1。

第二,学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就业地域,就业的机会和岗位的可获得性也不同,而不同学历的教育投资不同,期望的教育回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历对就业区域选择的不同。本文把学历分为四个层次,专科作为基准变量赋值为0,本科、硕士和博士依次赋值为1、2和3。

第三,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大学专业学习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初形式,这种专用性的人资本投资形式必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行业选择以及地域选择[17]。本文把专业分为八个大类,分别为人文社科类、经管类、理工类、艺术类、农学类、体育类、医学类和其他类,以其他类为基准赋值为0,其余的专业按上述顺序依次赋值为1到7。

第四,生源地在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中影响显著。现代劳动经济学表明,生源地就业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而且还减少了大学生的心理成本和流动成本[18]。实证研究也表明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19]。本文把大学生的生源地分为三类,即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变量赋值为0,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其变量赋值为1,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其变量赋值为2。

此外,人力资本中的其他因素还有社会资本的一些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研究所限,本文暂不考虑。

3.模型设置

本文所研究的因变量及自变量都为定性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设因变量y为二分类的定性变量,我们把这两类的取值分别为0和1,自变量为x,以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为例:

所以因变量y的均值为:

由于y是0—1型贝努力随机变量,只取0和1两个值,因此,P(y=1)=p,P(y=0)=1-p,进而得到:

由于y是取值为0和1的离散变量,我们不能对其直接进行回归,故对 (3)式进行Logit变换,则:

同理,多元的线性模型如下:

对式 (5)两边以e为底做对数变换得:

这就是二元Logistic模型,p/(1-p)也称之为两个分类的发生比率,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p/(1-p)=exp(xi),表示当xi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发生比率扩大exp(xi)倍。而针对本文的模型为:

其中,p为选择某个就业区域的概率,1-p为不选择某个就业区域的概率,sex表示性别,edu表示教育程度,prf表示专业,home表示生源地。

4.模型分析结果

根据模型,采用调研数据,运用SPSS16.0对就业地区选择为农村—非农村、中小城市—非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非大城市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大学生就业对农村地区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大学生就业选择为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大学生把农村作为就业地域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和专业的Sig值分别为0.242和0.859,远远大于显著水平5%,而学历和生源地的Sig值为0.002和0.000,这说明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选择农村就业地区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学历和生源地对大学生选择农村地区就业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二,由Exp(B)值可知,首先,生源地变量的Exp(B)值为0.406,这说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生源地档次增加一个,学生选择农村作为就业区域的机会比率会变为原来的0.406倍。其次,学历变量的Exp(B)值为0.446,表明学历每增加一个档次,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发生比率变为原来的0.446倍,学历越高,其面对的户籍政策的限制就越少,在大城市就业的可能性就越高,其受到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就越小,因此学历越高,选择农村就业的比例就越低,选择大城市就业的比例就越高。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发现:性别影响最大,专业其次,学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学历越高,其意向就业地域则越倾向于较为发达的城市,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不大。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性别、学历、专业和生源地对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两个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它们的Sig值都是远远小于0.050。大学生对中小城市就业选择的影响变量中,生源地的Exp(B)值为0.514,是四个变量中Exp(B)最小的,相反对大城市就业的影响变量中,生源地的Exp(B)值为2.206,远远大于其他三个变量的Exp(B)值,这说明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大城市就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但却是影响中小城市的四个因素中最不重要的因素。第二,在Panel A中,性别变量的Exp(B)值为0.624,而在Panel B中,其为1.543,这说明男生在中小城市就业的机会发生比率为女生的0.624倍,而在大城市就业的发生比率为女生的1.543倍,这说明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而女生更喜欢在中小城市就业。学历的Exp(B)值在对中小城市的选择中为1.377,在对大城市的选择中为1.633,这说明学历对大学生选择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起着正向的作用。第三,在Panel A和Panel B中,专业变量的Exp(B)值分别为0.816和0.860,说明随着专业的层次变化,大学生对中小城市、大城市的选择变化不大。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地域,然后是行业,最后是专业,因此专业对地域选择的影响虽然是显著的,但是影响不大。

由表4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模型的Hosmer-Lemeshow Test的P值都大于5%的显著水平,表明在5%的可接受水平上回归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据。此外,三个回归方程的Predicted值都在75%以上,说明模型对结果的预测较好。

表4 模型拟合数据情况及预测值

四、结论及对策

1.结论

本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四个因素:性别、生源地、学历和专业,对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大城市—非大城市、中小城市—非中小城市、农村—非农村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性别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去农村就业影响不显著。女生较男生更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去农村就业,而男生较女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就业。第二,生源地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是显著的,大学生更乐意去生源地所在的地域就业。第三,学历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是显著的,学历越高,就业地域选择城市的规模越大。第四,专业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农村就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2.对策

第一,灵活引导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时,由于选择不同的地域,其变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域选择,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应该自由灵活地引导。例如,对大学生是否选择去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学历变量和生源地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学历档次的提高,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机会发生比率变为原来的0.446倍,生源地增加一个档次,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机会发生比率变为原来的0.406倍。此外,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意愿远远高于来自其他生源类型的大学生。所以,在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就业时,要重点引导农村籍以及学历较低的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目前,我国对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政策,主要有两项:“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这两项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引进农村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高学历人才匮乏的局面。一方面,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服务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服务期满后,国家虽然给予了二次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是仍然没有全部解决服务人员的就业;另一方面,农村成了大学生就业暂时的缓冲地带,并没有留得住人才。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大多靠国家给予的二次就业优惠政策,跳出了农村。农村成了大学生二次就业的跳板。因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使大学生服务农村人员真正的扎根农村。

第二,完善补偿机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发展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农村工作条件差,交通及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薄弱,无法享受到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存在公共福利损失,这部分损失必须用货币来补偿。与此同时,在农村及广大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县乡财政无法给予农村就业者更多的货币补偿,甚至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无法发放。因此,首先,要提高农村服务人员的货币补偿额度,使服务于农村大学生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同等岗位上的城市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至少应该不低于城市。其次,对服务于农村大学生的货币补偿应该制度化。只有制度化了的政策,实施起来才有保证,才能确保农村基层服务人员的基本权益。最后,服务于农村大学生的补偿资金渠道来源应该多元化。那些贫穷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最需要引进大学生,而单一地依靠当地的县乡财政无法解决引进大学生的货币补偿问题。例如,可以设立服务农村基金计划,引进募捐机制等。

第三,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长期存在,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类型中就业,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因此,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归根结底是基于在不同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收益比较,大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去那些收益高的地域就业。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分割,农村和城市发展差距大,农村在医疗、教育和社保等问题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大学生一味拥挤在城市就业也无可厚非。因此,如果城乡不再存在差距,甚至农村条件高于城市,那么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时,也会首先选择农村。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策。

[1]Jose-Gines,M.,Garcia-Montalvo,J.,Garcia-Aracil,A.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Spai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2):229 -237.

[2]Kivinen,O.,Nurmi,J.,Salminiitty,R.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Finland[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2):165 -177.

[3]Liagouras,G.,Protogerou,I.,Caloghirou,Y.Exploring Mismatche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in Greece[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3,38(4):413 -426.

[4]蔡昉.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J].财贸经济,1996,(11):3-5.

[5]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48-58.

[6]Dabalena,A.,Oni,B.,Adekolac,O.A.Labor Market Prospect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 in Nigeria[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1,14(2):141 -159.

[7]Kellermann,P.,Sagmeister ,G.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Austria[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2):157 -164.

[8]Schomburg,H.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Germany[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2):189-200.

[9]Granovetter,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 - 1 380.

[10]Marsden,P.V.,Hurlbert,J.S.So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Outcome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Social Forces,1988,66(4):1038 -1058.

[11]Wegner,M.,Kunzmann,K.R.New Spatial Patterns of European Urbanisation[J].The Advancemen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European Cities,1991,(10):7 -17.

[12]Barbieri,P.Household,Social Capital and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J].ECSR Workshop,1996,(8):26 -27.

[13]Bian,Y.,Ang,S.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J].Social Forces,1997,75(3):981 -1006.

[14]丁小浩.居民家庭高等教育开支及其挤占效应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95-99.

[15]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11):66-67.

[16]王雪.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下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孟大虎.专业选择、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R].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6.

[18]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经济科学译丛》委编辑委员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大城市生源学历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大城市里的小象
知识无力感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