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2013-12-13 03:17郑连斌陆舜华包金萍张晓瑞荣文国
关键词:客家人体型族群

薛 虹,郑连斌* ,陆舜华,包金萍,王 杨,张晓瑞,荣文国

(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2.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3.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体型是个体当前的形态表型,它不考虑身材大小等因素,是对身体形状和相对组成成份的描述.Heath-Carter 体型测量法是“国际生物发展规划”推荐使用的体型综合评价法[1],具有客观、准确、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等优点,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群,能客观地反映种族、遗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经济状况对体型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郑连斌、朱钦等学者采用Heath- Carter 法已对达斡尔族[2]、蒙古族[3]、回族[4]、鄂温克族[5]、鄂伦春族[6]、独龙族[7]、侗族[8]、壮族[9]、仡佬族[10]、怒族[11]、布依族[12]、佤族[13]、京族[14]、仫佬族[15],以及部分省份的汉族等民族进行了体型研究,但尚未见到与广东客家人相关的体型资料.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作者遵循国际学术界统一的研究方法,以汉族方言为汉族族群的分类依据,对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成人进行了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为全面了解客家人的体质特征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月,对广东梅州地区生活的成年客家人,总计671 例(城市男151 人,城市女181 人,乡村男162 人,乡村女177 人)进行了与体型有关的10项人体指标的活体测量. 被调查者身体健康,均为世居当地3 代以上的客家人.

1.2 测量方法

按照Heath-Carter 人体测量法[16]进行. 测量数据以10 岁为1个年龄组别,分为[20,30)、[30,40)、[40,50)、[50,60)和≥60 岁5个年龄组. 分别计算城乡男女各年龄组的体型均值(即内、中、外等3 因子值,其中内因子值表示体内的脂肪含量,中因子值表示骨骼肌肉的发达程度,外因子值表示身体的瘦高程度),在平面弧形三角体型图上的X,Y 坐标值,体型位置距离(Somatotype Attitudinal Distance,SAD),体型位置均数(Somatotype Attitudinal Mean,SAM)(年龄组中所有体型点到平均体型点空间距离的均数),健康体重范围(Health Weight Range,HWR)(HWR 值=身高/体重1/3,HWR 值越小,说明身体充实程度越高),并由BROZEK[17]的改良公式计算出身体密度(D)以及体脂百分率,体脂% =(4.570/D- 4.142)×100. 本研究使用Excel程序和自编体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客家人城乡成人体型的基本特征

2.1.1 男性 城市男性的身高、体重、体脂率、内因子值均略高于乡村男性;而中因子值城市男性要略低于乡村男性;外因子值城乡男性相同(表1、表2).

广东客家人城市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2-4.6-2.2,属于内胚层-中胚层的均衡体型. 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较高的体型依次为内胚层-中胚层的均衡体型(27.81%)、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25.82%)、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15.23%). 这3 种体型的出现率之和为68.86%,表明城市男性骨骼和肌肉较发达,脂肪含量偏高.

乡村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1-4.7-2.2,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在13 种体型中,出现率较高的3 种体型分别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28.39%)、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0.98%)、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12.34%). 这3 种体型的出现率之和为61.71%,表明乡村男性骨骼和肌肉较发达,脂肪含量偏高(表3).

2.1.2 女性 城市女性的身高、外因子值均略高于乡村女性,而体重、体脂率、中因子值城市女性要略低于乡村女性;内因子值城乡女性相同(表4、表5).

广东客家人城市女性体型均数为5.3-4.6-1.7,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在13 种体型中,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56.90%)出现率最高,其次是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0.99%)、均衡内胚层体型(12.51%). 这3 种体型的出现率之和为90.4%,表明城市女性脂肪较发达(表6).

农村女性体型均数为5.3-4.8-1.5,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在13 种体型中,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40.11%)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5.98%)、偏内胚层中胚层体型(16.94%). 这几种体型的出现率之和为83.03%,表明乡村女性脂肪也较发达.

综上所述,城乡男女体型特征之间除个别指标细微不同外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结构、劳动强度等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2.2 广东客家人城乡男女体型的年龄变化

2.2.1 男性 从表3 得出,广东客家人城市男性平均体型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乡村男性平均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城乡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在[20,30)岁组最低,在30~59 岁之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且相对稳定,60 岁以后开始有所下降,表明男性在30~59 岁之间脂肪、骨骼、肌肉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身体较为强壮,60 岁以后随着机体的衰老,身体水分的减少,特别是细胞内液下降,骨骼肌细胞数量减少且细胞萎缩,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且骨重量减少,皮下脂肪含量下降(但内脏器官的脂肪含量增加)[18],最终导致≥60 岁组内因子、中因子值下降;城市男性外因子值在[20,30)岁组最大,以后渐趋稳定,表明该组的城市男性身体最为纤瘦;乡村男性[20,30)岁组外因子值最大,以后渐趋下降.

2.2.2 女性 从表6 得出,城乡女性平均体型值均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内因子、中因子值逐渐上升,外因子逐渐下降的趋势.中因子在[50,60)岁以上年龄组中出现最大值;外因子在[20,60)岁组为最大,结合其HWR 值最大,体脂率最低(城女20.67%、乡女19.20%),说明广东客家人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体态,注重饮食搭配和体育锻炼. 在平面体型图上(图1、图2),城乡女性[20,30)岁组的体型点距离其他各组相对较远,而其他组别的平均体型点分布于平面体型图的弧线附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女性[50,60)岁组、乡村女性[40,50)岁组、[50,60)岁组和≥60 岁组平均体型点分布于平面体型图的弧线之外,其体脂率分别为25.21%、25.48%、25.01%和24.53%,表明这些年龄组的成年女性皮下脂肪较厚,体型偏胖,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于体力、劳动强度下降,体育锻炼偏少,再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肉食摄入过多造成的,该现象应当引起当地居民的重视.

2.3 广东客家人体型的性别差异

广东客家人城乡男性的内因子值均小于女性,中因子值在50 岁之前均大于女性,外因子值均大于女性,表现出城乡男性骨骼肌肉发达,线条较好,而城乡女性体态相对丰满的特点. 雄激素有促进男性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雌激素有促进女性躯干部、大腿脂肪积累的作用,这种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是导致男女性体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1 广东客家人城市男性体型(±s)Table 1 Mean somatotypes of males of urban Hakka in Guangdong

表1 广东客家人城市男性体型(±s)Table 1 Mean somatotypes of males of urban Hakka in Guangdong

?

表2 广东客家人乡村男性体型(±s)Table 2 Mean somatotypes of males of rural Hakka in Guangdong

表2 广东客家人乡村男性体型(±s)Table 2 Mean somatotypes of males of rural Hakka in Guangdong

?

表3 广东客家人男性13 种体型分布Table 3 13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males of Hakka in Guangdong %

表4 广东客家人城市女性体型(±s)Table 4 Mean somatotypes of females of urban Hakka in Guangdong

表4 广东客家人城市女性体型(±s)Table 4 Mean somatotypes of females of urban Hakka in Guangdong

?

表5 广东客家人乡村女性体型(±s)Table 5 Mean somatotypes of females of rural Hakka in Guangdong

表5 广东客家人乡村女性体型(±s)Table 5 Mean somatotypes of females of rural Hakka in Guangdong

?

表6 广东客家人女性13 种体型分布Table 6 13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females of Hakka in Guangdong %

图1 广东城市客家人各年龄组体型分布图Figure 1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urban Hakka

2.4 广东客家人与其他族群的体型比较

2.4.1 广东客家人与其他省份汉族族群的体型比较 广东客家人与广西、云南、内蒙古、山东、四川等5个汉族族群的Heath-Carter 体型资料相比较(表7). 相关体型分布见图3,族群编号与表7 一致. 广东客家人城市男性与其他城市族群相比,平均体型点与四川汉族(SAD =0.4)、内蒙古汉族(SAD =0.4)比较接近,与广西汉族最远(SAD=2.1). 广东客家人乡村男性与山东汉族(SAD=0.4)最为接近,与广西汉族(SAD =0.9)、内蒙古汉族(SAD =1.0)的距离最远.

图2 广东乡村客家人各年龄组体型分布图Figure 2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Hakka

广东客家人城市女性平均体型点与四川汉族(SAD=0.4)、内蒙古汉族(SAD =0.7)、山东汉族(SAD=0.8)比较接近,与广西汉族(SAD =2.1)距离最远. 广东客家人乡村女性平均体型点与内蒙古汉族(SAD=0.5)、四川汉族(SAD=0.7)、山东汉族(SAD=0.7)最接近,与广西汉族(SAD =1.9)距离最远.

表7 广东客家人与其他省份汉族群体的体型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the mean somatotypes of Hakka in Guangdong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图3 广东客家人与其他省份汉族族群体型分布图Figure 3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Han ethnic groups

综上所述,广东客家人无论是城乡男性还是城乡女性,平均体型点均与广西汉族距离最远. 虽然广东省与广西省地理位置接近,均为我国南方省份,但是由于客家人的祖先是从北方的中原地带迁移过去的,所以广东客家人的平均体型点反而与北方的山东,内蒙古等省份的汉族接近. 由此可见,基因对个体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大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2.4.2 广东乡村客家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体型比较 广东乡村客家人与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独龙族、侗族、壮族、仡佬族、怒族、布依族、佤族、京族、仫佬族14个族群的Heath-Carter 体型资料相比较,结果见表8 (族群编号与图4、图5 一致).

图4 乡村男性族群体型分布图Figure 4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male ethnic groups

图5 乡村女性族群体型分布图Figure 5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female ethnic groups

表8 广东乡村客家人与其他乡村族群的体型比较Table 8 Comparison of the mean somatotypes of rural Hakka in Guangdong with other rural ethnic groups

与其他乡村族群相比,广东客家人男性平均体型点与蒙古族(SAD=0.3)的距离最近. 图4 显示,该地区汉族平均体型点与壮族(SAD =2.9)距离最远. 图5 显示,广东客家人女性与鄂温克族(SAD =0.4)最为接近,与达斡尔族(SAD =0.7)、鄂伦春族(SAD=0.8)的距离较为接近;与壮族(SAD =2.9)的距离最远. 因此,广东客家人在体质上更接近于我国的北亚类型.

总之,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虽然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但体型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 可以认为,广东客家人虽然与北方汉族生活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但仍保持着相近的体型特征,即身体较为粗壮,体脂量较大. 这与客家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关系.

3 结论

广东省城乡间客家人成人体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汉族族群相比,广东省客家人体型与北方汉族比较接近,与南方汉族较疏远;另外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广东省客家人平均体型点与北方族群比较接近,与南方族群关系比较疏远. 因此,广东客家人在体型上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

[1]WEINER J S,LOURIE J A. Pratical Human Biology[M]. London:Academic Press Inc,1981:75-83.

[2]郑连斌,朱钦,阎桂彬,等. 达斡尔族成人体型[J].人类学学报,1998,17(2):151-157.

[3]郑连斌,朱钦,阎桂彬,等. 蒙古族体型的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人类学学报,1996,15(3):218-224.

[4]朱钦,郑连斌,王巧玲,等. 回族成人的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解剖学杂志,1997,20(6):600-604.

[5]朱钦,王树勋,陆舜华,等. 鄂温克族成人的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00,19(2):114-120.

[6]朱钦,王树勋,阎桂彬,等. 鄂伦春成人的体型[J].解剖学杂志,2000,23(3):208-212.

[7]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等. 独龙族成人的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15-18.

[8]黄世宁,浦洪琴,庞祖萌. 侗族成人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04,23(1):73-78.

[9]黄世宁,浦洪琴,凌雁斌,等. 壮族成人的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1):60-63.

[10]黄秀峰,李培春,钟斌,等. 仡佬族成人体型的Heath- Carter 人体测量法体型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02,21(4):79-84.

[11]罗东梅,郑连斌,陆舜华,等. 怒族成人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4):11-15.

[12]杨建辉,郑连斌,陆舜华,等. 布依族成人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05,24(3):198-203.

[13]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等. 佤族成人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18-22.

[14]梁明康,郑连斌,朱芳武,等. 广西京族成人的体型特点[J]. 解剖学杂志,2008,31(2):249-252.

[15]丁博,郑连斌,陆舜华,等. 仫佬族成人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19-23.

[16]CARTER J E L,HEAT H B H. Somatotypi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73-387.

[17]BROZEK J. Densitometric analysis of body composition:Revision of some quantitative assumptions[J]. Ann New York Acad Sci,1963,110:113-140.

[18]席焕久. 新编老年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客家人体型族群
体型增大,同样灵巧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体型消瘦,如何科学变强壮
新兴族群的自白
体型特别的勇士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的大胃王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