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制度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特征分析

2013-12-17 10:51田金方郝书辰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独资集体企业创新能力

陶 虎 田金方 郝书辰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国家政策支持、市场竞争压迫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多重环境下,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地位相比,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李政,2012)。注李政:《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1期。黄昊、肖宛司(201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取得了可观的进步,然而,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很弱,对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依赖依然很深,难以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注黄昊、肖宛司:《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第6期。王永庆(2011)认为,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着创新投入强度不足、研发效率较低、科技产出效益偏低、创新活动远不及民营企业活跃等问题。注王永庆:《关于增强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经济界》2011年第2期。

在实证研究方面,陈睿、井润田(2009)以2006年的数据从潜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四川、广东、山东等6省市及四川省内不同所属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注陈睿、井润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四川省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3期。陶虎、于仁竹(2008)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三类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不同的特点,在2000-2005年间国有独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下降态势。注陶虎、于仁竹:《基于PCA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以山东省为例》,《产业经济评论》 2008年第2期。程正中(2008)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三个方面共10个指标,以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对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1996-2005年间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强于三资企业,但是投入产出效率较低。[注]程正中:《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比研究—以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期。余东华、王青(2010)对1998-2007年间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1998-2000年的“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使得国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达到高峰期。其后,国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进入了一个减速期,2003-2007 年虽然国有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逐渐上升,但是幅度很小。

归结已有文献,我们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管有所提高,但仍然较弱。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许多领域中大多处于排头兵和主导地位,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但遗憾的是,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理论期望。所以,我们需要对“十六大”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战略以来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评价方法

(一)研究设计

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进一步趋于规范。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依照企业治理制度分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问题:一是就自主创新能力而言,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孰优孰劣?二是基于股权结构形成的不同治理制度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孰高孰低?三是影响或者制约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制度安排影响着企业行为与绩效,不同的治理制度影响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行为和能力。由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治理制度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特征,同时与非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二)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要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为增强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普适性,本文以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准,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准确性、无冗余性等评价原则,构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熵权TOPSIS评价法

熵权TOPSIS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是把评价中各个待评价单元的信息进行量化与综合之后再计算权重的方法,适用于具有复杂联系的样本指标。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可以简化评价过程,且对样本量要求不大。为避免主观性影响,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样本指标之间通常具有复杂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熵权法对指标的权值进行确定。首先,给定原始数据矩阵为:

其中,n为样本容量,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对指标进行同趋势性变换和功效系数变换,建立同正向无量纲化矩阵。因为以上指标在评价时可能有正指标和负指标,评价时不同指标之间应该具有同趋势性,所以将负指标化为正指标即采用倒数法;同时考虑到同一评价对象的不同指标及不同评价对象的统一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指标的不可公度性,应用功效系数变换法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转化后的矩阵为:

将该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取Y矩阵中列向量yij与该矩阵中所有元素之和的比值作为归一化结果。在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值时,本文规定其运算公式如下:

其中,k为调节系数,k=1/1nn。将评价指标的熵值转化为权重值:

三、样本数据属性与权数测算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样本为2001年至2010年我国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2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指标变量平均值比较分析表

我们依据所有制类型的不同,分析了16个原始变量的静态属性。表2汇总了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变量均值取值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大部分变量中明显优于其他所有制类型,尤其是体现在“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活动”方面,但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来看,似乎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的自主创新能力较高,同样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技术创新环境”比较好。综上,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获得了充足的技术创新资源,由此创造了较多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较优的技术创新环境,但唯有国有控股企业保持了与其创新资源相匹配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另外,技术创新资源没有独到优势的外商投资和私营企业也能分别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就指标变量的动态属性而言,我们依照时间变动趋势来分析16个原始变量的演进模式。表3的分析结果显示,[注]由于空间显示原因,表3显示了部分年度数据,作者可以提供全部分析数据。另,表2及本文以下原始变量单位同表1。除少数变量增长速度较快外,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大部分的变量依时间变动是比较平稳的,呈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变量“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的发展趋势是逐年降低的,这说明金融机构贷款在技术创新环境上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

表3 变量的总体平均值动态变动趋势

表4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利用熵权法作用于全国面板数据,得到以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值。表4显示,二级指标权重的大小次序与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是一致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最大(0.34),其次是“技术创新活动”(0.28),而“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环境”是等权的,这说明熵权法在此处应用的合理性与一致性。从三级指标权重可以看出,在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方面,最大权值为指标A13(产品销售收入),最小权值为指标A12(工业总产值增加率 ),仅为0.07,它说明工业总产值增加率对潜在技术创新资源的评价贡献不大,作用相对较小;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权值较大的指标是A25(科技项目数)和A24(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较小的指标是A2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但5项指标基本集中在0.2附近,对二级指标的贡献都比较合理;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最大权值是指标A34(新产品产值),取值0.37,最小权值是指标A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仅为0.10,这些指标偏离它们的平均权值0.25较大,说明新产品产值体现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作用比较关键,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反而较弱;在技术创新环境方面,两个指标的权值相当,尽管指标A42(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逐年降低,但其技术创新环境的作用似乎相对比较关键,说明我们还必须提升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

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进特征:2001—2010

(一)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分析

从各类型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的年度评价值来看,所有治理制度类型的企业在2001-2010年间基本上都经历了“三增长,两衰落”的发展过程。第一次潜在技术创新资源的降低出现在2003-2004年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快速回升,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在2007年再次衰落,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好转,各类型企业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发展势头才再一次好转。“三增长,两衰落”的发展模式说明企业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周期。依据治理结构类型,国有独资公司与国有控股企业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最后是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企业,他们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优势较弱。可见,国有企业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是比较雄厚的,其他类型企业相对较少,这与国有企业获取资源的优势密切相关。

(二)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分析

从各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年度评价值来看,2001-2010年间,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集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呈现整体下滑的态势,特别国有独资企业,其下降速度在三者之中最快。除了这三类企业,其余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逐年递增的,并且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幅最迅速,其他企业的增速相对比较平缓。这说明,国有独资公司虽然有很丰富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但没有很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致其创新活力下降。依据治理结构类型,国有控股企业与国有独资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优势比较明显,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最后是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企业,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优势较弱。可见,尽管某些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下降趋势,但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还是比较活跃的。

(三)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比较分析

从各类型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年度评价值来看,2001-2010年间,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且增速较快;港澳台、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发展速度相对平缓,呈现稳中求升的趋势。然而,集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上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除了国有控股企业,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后继发展动力不足,这一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依据治理结构类型,国有控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上独树一帜,其次是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最后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集体企业。作为评价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有制企业没有体现出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优势,相反,除了国有控股企业之外,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较强的所有制类型是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

(四)技术创新环境比较分析

从各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年度评价值来看,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在2001-2010年间都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尽管国家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但企业获取自主创新所需的外部资金支持力度却不容乐观。依据治理结构类型,私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技术创新环境稍好,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港澳台和集体企业,外商投资的技术创新环境在整体上是最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类型企业在经历了多半程的下滑之后,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技术创新环境似乎有好转的趋势。

(五)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从各类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年度总评价值来看,除了集体企业,各种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2001-2010年间都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波动中趋于平稳发展,而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是唯一呈现明显下降态势的所有制类型企业,这是集体企业既没有很好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又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致其自主创新能力逐年萎缩。依据治理结构类型,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其次是私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企业,最后是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强,集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弱。可见,除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各类型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虽然不弱,但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其关键因素在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不足。虽然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也获得了与国有控股公司相当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也开展了一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远远落后于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投资等类型的所有制企业。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01-2010年间我国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评价法,分析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进特征,回答了前文中提出的问题,得到的主要结论:一是就自主创新能力而言,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比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低,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综合评价能力远远优于其他类型企业;二是就不同治理制度的国有企业而言,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三是影响或制约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两大因素上。国有企业获得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是优越的,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不落下风,但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较强的只有国有控股企业,在技术创新环境上也落后于私营企业;四是集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低,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其获得的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最少,技术创新活动不活跃,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集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且越来越萎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是明显的,自主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尤其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表现更为显著。这说明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刺激企业的创新行为。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来源于固有的资源、技术和环境等优势,其产出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的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治理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向国有控股企业转型。研究表明,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制度是一种有效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制度安排,并且国有独资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这说明,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因此,要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并且要继续实施国企所有制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的改革,推动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创新绩效考评、创新激励等措施,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拥有较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但创新产出能力较低,这种低效率,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因此,国有企业要学习外商投资、私营企业等先进的自主创新管理经验,尽快完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惟其如此,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地成为企业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第三,引导集体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对集体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集体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资金支持、创新活动活跃度和产出能力上似乎都存在问题,并且呈逐年恶化的趋势,这将导致集体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因此,要重视集体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从政策、行动上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集体企业内部也要尽快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和力度。

第四,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观察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环境整体动力不足,并呈下滑趋势,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处于低水平状态,特别是金融机构贷款更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引导和保障体系,实施科技财政、科技金融政策,构建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猜你喜欢
独资集体企业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制度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国集体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对铁路集体企业改革中信访问题的探讨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