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及能力研究

2013-12-30 03:38陆铭李贵文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陆铭 李贵文

摘要: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或以探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胜任力等为主题,多是从政策层面和辅导员自身出发,给出一种高屋建瓴式的理论瞭望,而较少有以大学生的视角来看待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及心理辅导能力问题。此项调查研究,目的便是期望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重新探讨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据,分析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明确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定位,并论述如何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02-0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施测范围涉及黑龙江省省会和主要地市的高校。调查取样于16所高校,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5,其中“985”与“211”院校3所,省属本科院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共发放问卷6090份,回收有效问卷60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4%;从样本的构成看,性别、学历、年级、年龄、学科专业等结构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代表性。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如果对学校工作有意见需要反映,首先会选择哪种途径?有40%的大学生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另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校园BBS发帖,占20%,其他方式比例均较低。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辅导员参与学校事务,有意见和建议愿意向辅导员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辅导员是值得大学生信任的,而在心理咨询中,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是建立持久稳定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遵循着同样的前提。因此,作为辅导员有条件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条件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亲近性。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适应和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并需要专业咨询与治疗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而这些严重的问题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完全可以做好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

另有一项是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作用较大,认为很大的占17%。

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这种影响除了言行身教的表率和为人师表的教诲,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烦恼的化解和受伤心灵的抚慰。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倘若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救助,则容易诱发严重的危机事件,甚至出现自杀或谋杀的现象。从马加爵案到复旦的投毒事件,类似的悲剧有增无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多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意识强烈而迫切。这意味着,作为辅导员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辅导必然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

1.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评价较高,并关注其心理辅导能力特质

在一项对本校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中,选择满意(包括比较满意)的占93%,相比本校其他工作的总体评价,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满意度较高。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多琐碎,几乎负责有关大学生的所有事务,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因此,由大学生来评价辅导员工作,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和准确。对于辅导员最应该具备哪种品质,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其次是善于发现问题、科研水平、思想觉悟等。

大学生关注的辅导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中,都是与心理辅导能力特质相关的。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属于特殊的专业能力,由沟通情景意识能力、观察与诊断能力、沟通能力、辅导关系构建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特殊能力维度构成。比照本研究所采用的测查指标,亲和力基本上等同于辅导关系构建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基本上等同于观察与诊断能力。所以,沟通能力、亲和力、善于发现问题都属于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心理辅导中需要坚持的共情、倾听等原则,都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为创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更容易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自我暴露。当确立了平等关系之后,辅导员的任务就落在了如何去发现并诊断来访学生的问题,而形成准确的判断是采取有效干预策略的前提。

2.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职能不够重视

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心理援助。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较强(或以上),占到63%,说明多数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凭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有效应对的。当感觉自己有心理压力,需要寻求社会支持时,有39%的大学生选择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查询相关知识,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也占到14%,而向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求助的仅为4%,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策略偏向于运用理性的情感释放和接受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求助并不具备优先选择的倾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缺少信赖的受众,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在实际上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职能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认知。与此同时,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知道辅导员兼有心理辅导的职责,更不用说向其寻求帮助了。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重新定位

1.与高校心理咨询相区别,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

基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期望较高及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等特点,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它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辅导员心理辅导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只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障碍性咨询或辅导,忽略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辅导员与高校心理咨询属于不同的层级,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任务则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针对性地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二者虽然单纯从专业分工上较易区分,但综合事件影响、工作配合等考虑,就凸显出问题的复杂性。不过,正确区分辅导员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和职责上的不同,明确辅导员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职责定位,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其表现在:一是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延误。超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界限就要及时转介到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实施专业心理援助。二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是容易解决的,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开发心理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发展性心理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需求。三是保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顺利实施。

2.实行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双轨制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其立足点依然是思想品德的教化和思想政治的宣传,而非将其根植于涤除心灵痛楚的伟大事业之中,虽然也承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但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勿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品德问题心理化。心理辅导如同心理咨询一样需要遵循某些原则,如价值中立原则、无条件尊重原则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没有这些要求的约束,甚至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破这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传播特定的价值信仰,灌输政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多是以权威身份介入教学与管理,师生界限分明。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实行双轨制教育,这样便能够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简单被上升为思想问题和思想问题被等同于心理问题的错误归因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清楚辅导员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二是辅导员自身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辅导员有心理辅导的职责,遇到自己调节不了的心理问题并不会首先想到要向辅导员求助,这种情况制约了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辅导员常常只将自己视为学生事务工作的处理者,忽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有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主动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均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提高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从补救性模式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的心理辅导取向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确立辅导员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应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整体而言,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呈现中等偏下的水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的要素包括掌握心理学基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鉴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以上四项核心能力,全面提高辅导员灵活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在现实工作中要以这四项能力为依托,时时参考比照,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大的作用。

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效果息息相关。辅导员应该有关爱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关爱生命、同情弱者,接纳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倾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和这样的教师接触,才能够感觉到教师是在用心和他交流,才愿意敞开心扉;辅导员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能够感染学生,使心灰意懒的学生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保证辅导员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磨炼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理智地化解所遇到的困扰;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意识,能够时时审视自我,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建立清晰的自我统一性,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薄弱之处对工作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制定能有效调动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度,有效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测评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可以把辅导员之间互评、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师评价等纳入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不得不说,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工队伍第一线,所背负的职能众多,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应竭力保证责任与待遇相符合,绩效与薪酬相挂钩,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5]陈虹,叶建辉.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1):38-40.

[2]崔诣晨,杨振华.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2,(3):34—36.

[3]徐学,曾天德,曹佳佳.心理咨询督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2):37-40.

[6]罗品超.试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54-55.

[7]邹海贵,彭仲生.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62-64.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编号:12522140)]

[陆铭: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贵文: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职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打孔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如何有效实施不相容职责分离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