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2014-01-12 08:59姜睿魏娟李学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辅导员策略

姜睿 魏娟 李学

【摘 要】民办高校目前正处于学校转型、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敲定与修改阶段,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意见逐渐从模糊向清晰发展,家长对民办高校的希望逐年具体化。作为多数民办院校普遍存在年限欠久、培养经验逐步稳定、辅导员队伍结构化差异、学生相对水平及应对策略未及重本院校的现状,结合民办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将其形成策略已成为对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素质;策略

一、现状与分析

学校层面:由于发展时间略短,教育教学经验、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尚未与校园文化形成有机整体;教师队伍结构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体系化有待加强;学生固有素质过分依赖于高考成绩。社会层面:学校图发展,学生谋特长,社会对学校学生培养要求逐步精细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与现状间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差异;高校作为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的中介,不断适应着社会,调整既有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达到培养的提前性,又要符合社会对于人力资源选择的期待,二者间的联系与矛盾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学生层面:自身的质量与学校的情况密切相关,其质量的连续性、结构性不断在深度、层次、结构上对民办高校提出要求,这些又与学校的整体性,学生工作的包容性,教师经验的持久性存在矛盾。多维度的矛盾,多方面的差异无疑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隐形的要求:适应。学校要适应,也要适应社会;教师要适应,也要适应学生;家长要适应,也要适应学校。适应问题的根源更多的在于个体身上的心理成长,因此,作为高校中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相互联系的桥梁,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显得非常重要,而辅导员自身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策略化。

二、解决途径

此类矛盾解决途径的关键词是适应,方式是沟通和引导。一方面,与辅导员联系最紧密的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家长,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空间需要从既有的平面关系(师生)逐步扩展到涵盖多层关系的立体层面;另一方面,现行的辅导员工作内容多数为日常事务处理、应急事件应对、维持安全稳定、信息传递、反馈,需要及时的更正或者提升为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高度,不再是过分忙于日常琐事而忽视教育本质。以上层面对于辅导员的要求便是做好全方位沟通,做好全程引导。

沟通与引导的对象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个体,如何将沟通与引导落实则依赖于关系两头的适应性,适应已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必修课,从内而言,适应自己:想法、观点、需要、情绪、错误等等,从外而言,适应大千世界。这样的定位则是致力于学生终身全程发展。作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可以说是从被动向主动迁移的阶段,也可以看作是由“主动”计划向“被动”接受转型的时期。育人如筑楼,一切行为都要从一言一行做起,沟通借助适应便于真正的引导,引导通过适应为了更好的沟通,因此适应则成为其中的关键点、切入点。适应的心理学定义是个体通过有计划的组织机体内的各项资源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各中刺激,进而达到一种平衡。适应的目的是让个体更好的理解和改变环境。为了让学生学会更高的适应,辅导员要掌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三、策略

(一)建立全程跟进意识

学习的过程依赖于已有的水平与可触及的高度,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这两方面才能进行相应的指导,进而促进学业上的提高。育人更是如此,学生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紧密联系,不同的时代有相似的任务又存在不同的主题,因此告别“大学是人最后的学习阶段”,建立终身学习的概念是果,促进学生养成全程意识才是因。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掌握学生成长全程概念,同时又要抓住每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像销售人员在维持客户一样进行跟进,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掌握“读心术”

“读心术”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解学生是一句空谈,而让学生愿意让对方、期待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辅导员掌握学生成长机遇的关键。这种人际关系既需要辅导员以身作则、一定程度的暴露自己,也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对专业的倾听能力,一味的灌输,效果已然;自己觉得学生听进去而实际未必,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浅尝辄止的达到了基本关系的建立而又不在深入,这是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先达到构建关系与做到倾听这一步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三)把握顿悟,提供资源

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我体验却相对封闭,其表现就是自我控制的感受与需要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不听话,不听劝,与师长作对等。我们需要的是结果,但是对于结果提出种种要求却又制约着学生的领悟,与其如此,不如把握好学生顿悟的节点。在这个节点前后,不需要我们强调后果怎么,而是把握好学生自己组织各种资源予以顺应的能力,这种能力既需要锻炼,有需要广大的资源,因此,在这个层面,辅导员需要更多的注意顿悟发生的过程以及提供顿悟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便可促进学生友好接受指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适时回顾,有效迁移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做到这一点,要让学生从他人引导中学会自我引导,让学生从真实第三人称角度的提点逐渐建立起自身内部的第三人称系统,让内部过程逐渐取代第二信号系统。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辅导员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将顿悟的过程意识化、可操作化。这样,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便实现了人生中重要的進步,才能在万千社会中成为受人欣赏和尊敬的顶梁柱。

四、结语

学校为其发展,学生为其成长,第三方为其所用,最本质最一致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适应的基础上自行成长、自觉变化。教育本质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借此文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辅导员策略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Passage Four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