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猜想

2014-01-15 00:40
中国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贺岁片冯氏镣铐

一年前,我们制作过一期封面报道《春晚导演大吐槽》,专访了几乎历届春晚的总导演们。那个封面报道的初衷很简单:过去几年,我们听了太多对春晚的吐槽、调侃,不如听听春晚的导演们有什么可说的吧。

采访的内容,让我们很震撼,导演们的吐槽,可比看客们有料得多。春晚的发展史,与中国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曲线完全合拍,越晚执导春晚的导演,背负的压力越大。都说戴着镣铐跳舞,可当事人亲自展示那沉甸甸、冷冰冰的镣铐时,还是让人心惊。

照理说,做完这期报道,春晚这个题目,我们实在没必要再做了。可冯小刚的执导—这简直是春晚的最佳营销—让我们又产生了兴趣。

冯氏春晚会和冯小刚的贺岁片一样成功吗?冯小刚会遇到此前那么多总导演们经历过的折磨吗?经此一役,央视春晚能将命运改变多少?

一台春晚耗时近5个小时,相当于3部电影的时间,如果这台春晚有三部冯小刚电影的效果,那么绝对值得一看。

比如是这三部电影:《不见不散》—很爆笑,辛苦一年,人民群众需要乐呵乐呵;《天下无贼》—很正能量,没正能量哪能办春晚啊!刘若英吃烤鸭一幕还看哭了不少人,春晚也需要些许泪水;《集结号》—这个实在不好选,不过这部电影是最接近家国天下概念的了,春晚不能不讲政治啊。

好吧,这实在接近臆想。春晚是台大戏,冯导再大还是小刚,他能给春晚带来多大变量,真是个疑问!

冯小刚的所有声名与自信,建立在电影票房上。他没让投资者失望,也没让观众失望。过去10年来,他几乎是中国在票房上最成功的导演。票房成绩相对不好的《一九四二》,不但没有拉低他的声名,反而展示了他不满足于只成为高票房导演的雄心。

冯氏电影的高票房,是建立在群众的喜闻乐见和国产优质电影奇缺的基础上。这一点,倒和早期春晚的红火有相似之处。

还有相似之处的是,群众的喜闻乐见可远远不是唯一的标准。电影和春晚都绕不开审查,20年前,冯小刚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就被禁播过,一个月前,他的最新贺岁片《私人订制》又爆出险遭审查不过。冯小刚又是个性情中人,这么多年来,以“冯小刚炮轰”打头的新闻,几乎从来没断绝过。

而春晚,那些各种让导演不舒服的事情,就更多了。

冯小刚不在体制内工作很多年了,为中央的电视台指导春晚,他能适应吗?

肯定不能说不能。虽然在市场搏杀出大名,可冯导年过50,是首都文艺界知名人物,要说不懂体制,那肯定不可能。可是,他能在带着央视标签的晚会上,完成多少自己的发挥,那就两说了。

在这组封面故事中,我们对冯氏春晚做了个大胆的猜想。这猜想有天马行空之处,但绝不是瞎想,猜想是建立在:一,冯小刚接手春晚后的言谈举动;二,他一贯的作品风格和行事风格;三,春晚的运作规律。

当冯小刚遇到春晚,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总有端倪可寻。

猜想冯氏春晚,还有个价值—那可能是最后的猜想。

过去几年来,总有人一边口口声声说不看春晚,除夕夜8点一到,还是打开电视,边看边发微博(今年得是发微信),各种吐槽调侃。

其实,那都是上了点儿年龄、对春晚有感情的人,没感情的年轻人,都懒得浪费时间调侃你。

冯氏春晚可以激起中老年观众最后的感情,和冯导一样,大家都是看着春晚成长起来的。

这次,若真的搞出点新意思,春晚或还真能迎来个“夕阳红”。

如果这次也让人失望,以后该干嘛干嘛,就别跟人家春晚叫劲了。

冯导,看你的了。 (徐一龙)endprint

猜你喜欢
贺岁片冯氏镣铐
电影摄影机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镣铐
初三看贺岁片
墓志铭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镣铐下的舞蹈
对贺岁片“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