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三治

2014-01-15 01:12蒋晨明
中国周刊 2014年1期

蒋晨明

如果不知道中卫这个地名,你可以翻开中国地图,找到祁连山,再找到贺兰山。中卫就在两山夹角缺口处。这里是中国三大风口之一。

“缺口”的西北方,距中卫城仅一刻钟车程,即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这里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如果没有来过中卫,仅凭这些地理信息,很容易预估出这座城市的关键词:风、沙、尘。甚至有人在网上问:我要去中卫工作,请问沙尘之大适宜生存吗?

可实地到中卫走一遭,却会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水城,除了黄河,还有一片片湿地、一处处城市湖渠;城郊近在咫尺的腾格里沙漠,则是大漠、河滩、绿洲的融合体,成就了中卫的经典景区——沙坡头。

人类强行改变自然,并非理性;完全屈服于自然,亦不智慧。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关系上,中卫提供了一种探索。

治沙

在百度“中卫市吧”里,有一篇文章叫“我的家乡与腾格里纠缠在一起”。“纠缠”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中卫与这片沙漠的关系。那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

请中卫的老人来讲中卫,一般都有一段痛苦的回忆。几十年前,中卫隔三差五就会刮起风沙,有资料显示,全年风沙天竟然达到过300天。风大时,人根本站不住脚,一位叫做王汉武的退休工程师曾对记者说,沙尘暴一来就天昏地暗的,正在路上走的人得赶紧趴下,前面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最严重时“要趴上两三个小时”。

在上述“纠缠”一文中,也有讲到,最初到中卫固林场的人,“每日早晨沙封门,被子上边罩沙尘……”

罪魁祸首,就是腾格里沙漠。

上世纪五十年代,腾格里沙漠已逼近中卫城4公里处。当时有一种说法,如果照此继续下去,用不了10年,中卫城就会被沙海吞没。

改变缘起于包兰铁路的修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包兰铁路要途经中卫,穿越沙漠区在中国铁路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国外的沙漠铁路,因风沙大被迫停运或者改道的事早有先例。

1955年,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卫城西侧20公里处,建立了中科院沙漠研究试验站。那里就是曾被称为“鹰隼不光顾,兔子不屙屎”的小村沙坡头。

后来,借鉴国际经验以及自主研究,试验站成功摸索出“麦草方格治沙法”。这一方法,不仅使包兰铁路和国内其他沙漠工程得以顺利建设,而且推进了整个中卫的治沙进度。

如今,在中卫郊区原有的荒漠之地,随处可见麦草方格,以及恢复生态后的灌木丛。除了沙棘、速生杨等绿化固沙植物,还有枣树、苹果、西瓜等经济作物。

中卫已宣布,通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已成功击退沙漠20余公里。

在中卫市市长徐力群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一件特殊的装饰物——大西瓜。徐力群介绍说,这是当地特色的硒砂瓜,曾经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特供食品。

这种硒砂瓜很多就产自中卫南部香山半干旱地区。在城北腾格里沙漠边缘,还建有沙漠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这座基地,满眼都是农业大棚,里面种植着各类瓜果蔬菜。由于沙漠土质和空气洁净,病虫害少,沙地里建起的大棚产出的蔬果味道更好。

沙漠成了生产基地,这是很多市民尤其是老人不曾设想的事情。近几年中,已有2万多中卫人搬到原沙区定居,或从事农业生产。

沙坡头的变化更值得一说,当年那个荒凉的小村、小试验站,在1994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的荣誉称号。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大漠、河滩、绿洲于一体的5A级特色景区,被认定为“垄断性旅游资源”。前不久,又因成为《爸爸去哪儿》外景地而名声大噪。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局部的沙漠正化敌为友。

治水

沙坡头景区,立着一个雕塑:诗人王维正提笔题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中卫人都爱讲王维的故事:唐开元年间,王维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发,路经中卫,面对横亘在眼前的茫茫大漠和咆哮的黄河,写下了这一千古绝句。

如果王维今天能再来一次沙坡头,他定能发现,大漠还是那样浩瀚,长河(黄河)还是那样雄壮,只是孤烟不再,烽火台已成了孤独的土墩。更重要的变化是,坡头之下,黄河岸边,不再是荒芜的世界,早已被树丛、湿地和绿洲取代。

沙坡头下的黄河,就像一条丝带,从中卫城南侧蜿蜒而过。

黄河自甘肃进入宁夏,成为“几”字形河套地区的起始,称作“前套”,中卫又是“前套”之“首套”,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的说法。

但中卫市市长徐力群对此有异议,他说,“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只是传统的农耕时代的说法,是自然禀赋所致。如果你不能用现代理念利用好自然资源,跟不上时代步伐,则可能成为“天下黄河穷宁夏”。

包括对黄河生态环境的营造,中卫一直在探索怎样让河与城融为一体,更适宜现代人的居住生活。

在中卫城的东南角,黄河大桥东西两侧,有一大片经过恢复与治理的黄河湿地。河滩、水草、芦苇、荷塘、拱桥相映成趣,不时有水鸟从水面掠过。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此散步。不远处,一座寓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水滴状城市雕塑已完工。

据介绍,这处湿地兼具市民公园、缓解旱涝、减少风沙、维持生态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曾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称号。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中卫城郊,还有一处大面积的腾格里湿地公园。这个公园自2008年开建以来,已逐渐形成了沙漠、湿地、森林、湖泊、长城等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文化休闲区。endprint

如果说黄河湿地与腾格里湿地的自然条件更多为上天所赐,那中卫城中心的水景观则更多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在中卫游走,随处可见大面积的河道、水塘,让人暂时忘记正置身于一座沙漠之城。

中卫市市长徐力群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水景设计的故事:中卫的“五馆一中心”(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游泳馆、文体中心)是该市组团式的建筑群,专门邀请了世界一流规划师来设计。徐力群说,环境他们设计得非常漂亮,但他总感觉有些不满意。“我喜欢跑步,在那个地方跑了两三年,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建筑的环境设计到底应当怎样搞。”

后来他想明白了,应当将规划中的花岗岩广场全部去掉。“按原方案,花岗岩铺下来得花四五千万,而我没花一分钱,还赚了钱。怎么回事呢?我挖成水渠了!每挖出一方土,我把它卖掉,一方土我还要挣十几块钱。水源就是腾格里沙漠流出的泉水,水质好,又是流动的。既省钱,又生态,还美观。后来,设计师也承认我的方案比他的好。现在,这个案例已被欧洲一家知名的建筑网站收录进去了。”

治城

与徐力群接触,明显感觉他是理工科出身。不光是亲自算土方,还推出了“以克论净”的保洁制度。

所谓“以克论净”,就是规定“每平方米尘土不得高于5克,或地表垃圾存在不得超过5分钟”。每天都会有检测员上街去“刷土”抽查,然后放进天平称量。一旦超标,就视为“清洁不合格”,相关责任人就要被扣分处罚。与此同时,对于市民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也加大了曝光力度。

一个沙漠边缘的城市,却推出如此规定,颇显“另类”。2013年,规定甫一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网民都十分关注这条“天下奇闻”,叫好者有之,质疑作秀者有之,冷讽热嘲者亦有之。

由此带来的中卫曝光率和知名度,恐怕比沙坡头还要高。

压力最大的,自然是环卫工人。在黄河湿地保洁的吴小倩说,刚开始时确实有些想不通,但慢慢适应了,也就好了。而且市民卫生习惯也在改,原来地上都是灰尘和垃圾,一年之后,连乱扔烟头的人都不多了。

关键是,她的待遇也随之提高了,工作服包括棉鞋棉手套都是发的,每人配了电动车,还配了手机,连手机费都不用自己交。工资也提高到了每月2500元。

中卫市城建局的负责人介绍,5克的清洁标准并非空穴来风,都是经过实际测算的,以前曾发布过25克的标准,后来才逐步提高至15克和5克。

2013年8月,宁夏宣布全区将推广“以克论净”模式。自治区的认可,也算是平息了此前的各种争论。

事实上,这一措施效果如何呢?在中卫的三天中,“生态文明·美丽城市”采访团几乎成了一个“找垃圾团”。结果,除了在沙坡头铁路墙边看到过一个空烟盒外,的确很难发现城市垃圾。

徐力群最满意的是市民的清洁意识在提高,“我亲耳听到过两个故事。一个是企业的老总,他从商场出来,就习惯性地把烟头扔马路上了,走出几步之后突然想起来,赶紧回头捡起烟头,扔到了垃圾筒里。另一个是一位市民,他为母亲办丧事,按习俗要撒冥币,不撒冥币他觉得做儿子的不孝,可撒了冥币吧,就影响卫生。于是,他就提前给撒冥币的路段保洁员一人一百块钱,他在前边撒,让保洁员在后面帮着清扫……”

无论治城,还是治沙、治水,都是中卫的一些生态探索。若干年探索之后,今天的中卫也有了更为清晰的城市定位—“沙漠水城”。

“沙漠”,“水”,似乎是一对矛盾体。矛盾而又能做到统一,是大自然给予中卫的恩赐,也是中卫人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