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胰腺星状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2014-01-22 06:12崔立华张淑坤崔乃强夏亚飞许大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脂滴胞浆传代

崔立华,张淑坤,崔乃强,夏亚飞,许大辉

1.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天津300100)

2.天津市南开医院肝胆胰外科(天津300100)

3.天津市南开医院药学科(天津300100)

纤维化是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病理特征,活化的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PSC)是胰腺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PSC分离和成功培养是体外研究胰腺纤维化的重要前提。未活性化的PSC胞浆中富含维A脂滴,并表达desmin蛋白,活化后的PSC则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1]。目前国内PSC的分离方法主要以组织块法为主[2-3],我们参照Apte方法[4]并加以改动,酶消化后通过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成功分离出PSC,为开展胰腺纤维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300~350 g,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链蛋白酶、DNase I、GBSS(Gey’s balanced salt solution)、兔抗大鼠α-SMA抗体、多聚赖氨酸均购自Sigma公司。兔抗大鼠desmin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公司。胶原酶P购自Roche公司。Nycodenz购自Axis-Shield公司。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SP试剂盒购自武汉BOSTER公司。油红O购自上海Solarbio公司。CO2细胞培养箱来自上海力康公司Heal Force。冷冻离心机来自湘仪H2050R。

1.2 方法

1.2.1 PSC分离与培养 采用体质量300 g左右雄性Wistar大鼠,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备皮,消毒。沿腹部正中线开腹,沿十二指肠无菌取出胰腺。PBS洗涤2次,将胰腺剪碎成1~2 mm3的小块,用含0.02%链蛋白酶,0.05%胶原酶P,0.1%DNase I的GBSS消化液37℃水浴消化20 min,消化后细胞悬液100μm滤网过滤,DMEM培养基洗涤,细胞重悬于9.5 mL含5%FBS的GBSS中,与8 mL 28.7%Nycodenz溶液混匀。轻轻加入6 mL含5%FBS的GBSS制成Nycodenz梯度,于4℃1400 g离心20 min,在Nycodenz与GBSS液面间的白色絮状的模糊带即为PSC。吸取细胞并用DMEM培养基洗2次,用含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重悬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成活率。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第2 d换液成含10%FBS的培养基,以后隔天换液。

1.2.2 油红O染色 细胞弃去培养基后用PBS洗2次,加入4 mL 4%的中性甲醛固定30 min,水洗,60%的异丙醇浸洗,弃掉异丙醇,加入2 mL油红O工作液。在室温下孵育10 min,Mayer苏木精染核1 min,充分洗涤后显微镜下拍照。

1.2.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接种合适的密度进行细胞固定,加入10%的山羊血清进行封闭。分别加入1∶200稀释兔抗大鼠desmin一抗,单克隆α-SMA一抗,4℃过夜(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加入IgG-HRP作用30 min。DAB显色,苏木精复染。以细胞浆内出现黄、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

1.2.4 细胞生长曲线 采用第一代的PSC进行接种,细胞消化后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以20 000个细胞/孔接种于6孔板。连续6 d进行细胞计数,每天对3个孔进行计数,每个孔计数4次,并取平均值,绘制生长曲线。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 新鲜分离的PSC成活率达90%,每只大鼠胰腺组织获得活细胞约为8×105个。刚分离出的PSC呈圆形,胞质透亮,胞核较大且明显。接种24 h后大多数细胞已经贴壁,细胞晕明显,部分细胞伸出突起呈单角状外观,高倍镜下可见胞浆中有脂滴样结构。48 h后,大多数细胞呈角状外观,胞浆饱满。培养4~5 d后细胞约80%融合,可以进行传代培养。第2、3代细胞呈多角状生长,细胞核明显,胞浆中可见明显纤维丝结构。当细胞传至第4、5代,胞质核比显著增大,细胞生长速度缓慢,立体感变差(图1)。

图1 体外培养PSC形态学观察

2.2 油红O染色 细胞在24 h,48 h,72 h均可在99%以上的细胞胞浆中看到几个到十几个明显的红色至橙红色颗粒,呈串珠状,说明细胞中脂滴含量丰富,直到培养第6 d胞浆中仍有少量的橙红色颗粒,传代后脂滴消失(图2)。

图2 油红O染色(×400)

2.3 免疫细胞化学 培养的原代PSC细胞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24 h大多数细胞可见胞质染成棕褐色,desmin表达阳性,培养48 h后desmin表达显著减弱,传代后基本不表达desmin。培养的原代PSC细胞α-SM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24 h大多数细胞基本不表达α-SMA,培养48 h后多数细胞α-SMA表达阳性,传代后α-SMA阳性表达率接近100%(图3)。

图3 PS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400)

2.4 生长曲线 细胞接种后第1 d数量稍有下降,第2 d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之后细胞数量增加明显,进入快速增长期。第5 d后细胞数量增加变慢,逐步进入平台生长期(图4)。

图4 PSC细胞生长曲线

3 讨论

PSC的细胞形态与肝星状细胞高度相似[5]。正常胰腺组织中PSC大约占所有胰腺细胞总数的3.99%[6],如何得到纯度好、活力高的大量的PSC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PSC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两种,组织块法操作简便,但获得的细胞纯度和数量有限,长出的细胞为成纤维样与活化后的细胞无法鉴别。酶消化的方式有逆行胆胰管注射,胸主动脉插管法和直接酶消化法等[7-8],前两种消化法消化的更充分,但操作技术难度大,需要大量的消化酶。直接酶消化法操作简单,通过消化时间控制消化程度。梯度离心剂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分别利用Nycodenz、Dextran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了PSC,但报道的细胞产率和纯度不一[9-10],Nycodenz对细胞的毒性更小,梯度离心剂的制备更简单。所以,我们采用直接酶消化法结合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以期建立纯度高、重复性好的PSC分离培养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SC主要有两个步骤,酶消化和梯度离心。实验中要快速切取胰腺组织,避免组织自溶。消化过程要保持液体缓慢摇动,控制好消化时间。取出的细胞悬液要加入血清终止消化,避免长时间消化造成的细胞损伤。消化过程主要是采用胶原酶P、链蛋白酶和DNase I联合消化以获得PSC。胶原酶P对胰腺间质的消化较胰蛋白酶作用强,对细胞损伤较轻。链蛋白酶用于破坏胰腺上皮细胞,减少实质细胞对PSC的黏附。DNase I可以减轻腺泡细胞破坏后释放DNA所造成的细胞黏附聚集现象,这样大大提高了细胞产率与纯度。PSC富含脂滴,其平均密度在所有胰腺细胞中最低,位于Nycodenz与GBSS液之间的模糊带,吸取过程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吸取多余的液体防止腺泡等细胞的污染。

PSC具有静息态与激活态两种,并分别具有特异的标志物。静息状态PSC胞质内富含的维生素A脂滴可以被油红O染成红色,阳性表达desmin。激活态PSC阳性表达α-SMA。油红O染色发现,原代分离的细胞培养6 d,胞浆中仍可见明显的脂滴,传代后,橙红色的脂滴颗粒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接种24 h仍然表达desmin,48 h后desmin基本不再表达。培养48 h后绝大多数细胞开始表达α-SMA,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和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表达α-SMA,而不再表达desmin,说明细胞活化。提示PSC接种24 h后即启动了激活过程,至培养第6 d大多数细胞激活,传代后细胞处于高度激活状态。

从细胞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细胞接种第1 d数量稍有下降,可能受贴壁情况的影响,因此细胞接种过程中要尽量快速、均匀,最大限度保持细胞的活力。接种3~5 d是细胞快速增殖的阶段,细胞的活力最好,相关细胞实验在此阶段进行,能真实、客观的反应细胞的状态。

相比较组织块法的分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通过细胞密度差异选择性的获得细胞的纯度较高。为了获得高活力的PSC,要严格控制酶消化的时间及酶的浓度,尽量缩短整个实验操作的时间。本实验中接种原代细胞的培养瓶经过0.1 mg/mL多聚赖氨酸处理,大大提高细胞贴壁率。本实验通过胶原酶、链蛋白酶联合法直接消化组织块,然后通过Nycodenz梯度离心分离大鼠PSC,细胞成活率达90%以上,每只大鼠胰腺组织获得活细胞约为8×105个,比插管注射消化法获得的细胞略少,但能满足实验需要。可见,此方法重复性好、细胞纯度高,为体外研究胰腺纤维化的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1]Apte M,Pirola R,Wilson J.The fibrosi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J].Antioxid Redox Signal,2011,15(10):2711-2722.

[2]范昕,王莹,候雯跻,等.小鼠胰腺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6):468-471.

[3]唐元瑜,苏式兵.小鼠胰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28-32.

[4]Apte MV,Haber PS,Applegate TL,et al.Periacinar stellate shaped cells in rat pancreas:identification,isolation,and culture[J].Gut,1998,43(1):128-133.

[5]Omary MB,Lugea A,Lowe AW,et al.The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a star on the rise in pancreatic diseases[J].J Clin Invest,2007,117(1):50-59.

[6]Shimizu K.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molecular mechanism of pan⁃creatic fibro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Suppl 1):S119-121.

[7]Shinji T,Ujike K,Ochi K,et al.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collage⁃nase perfusion method to isolate rat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gene expression of TGF-β1,Type I collagen and CTGF in primary culture or freshly isolated cells[J].Acta Med Okayama,2002,56(4):211-218.

[8]Bachem MG,Schneider E,Gross H,et al.Identification,culture,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in rats and humans[J].Gastroenterology,1998,115(2):421-432.

[9]Kruse ML,Hildebrand PB,Timke C,et al.TGFb1 autocrine growth control in isolated pancreatic fibroblastoid cells/stellate cells in vitro[J].Regul Pept,2000,90(1-3):47-52.

[10]Klonows ki-Stumpe H,Fischer R,Reinehr R,et al.Apoptosis in activated rat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2,283(3):G819-826.

猜你喜欢
脂滴胞浆传代
狂犬病病毒如何利用“脂滴快车”谋生?
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难治/复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T 淋巴细胞内p-mTOR、p-S6、IFN-γ 表达的影响*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遗传性对其益生特性及货架期菌数的影响
动物脂滴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研究进展
双侧肾上腺组织胞浆菌病MRI表现1例
宏基因组学诊断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脂滴的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复苏传代保存流程分析
武汉科前发布HB2000伪狂犬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