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在158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

2014-01-25 03:4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寻甸调护中脘

云南省寻甸县中医院住院部内二科,云南 寻甸 655200

辨证施护在158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

陈柱花马克芬

云南省寻甸县中医院住院部内二科,云南 寻甸 655200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胃脘痛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应用。方法对 15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归类,根据各中医证型采取不同的辨证施护措施。结果中医健康教育组患者焦虑状态下降、患者满意度、睡眠质量,及总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根据胃脘痛患者各中医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符合临床需要,对提高胃脘痛患者临床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辨证施护;胃脘痛;健康宣教

中医认为胃脘痛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发病率较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诸因素所致。我科自2013年1月开始根据胃脘痛患者不同证型把辨证施护应用于健康宣教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缩短住院时间,对治疗胃脘痛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胃脘痛病患者158例,男性98例,女性60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 在对患者常规给予抗炎抑酸理气和胃止痛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病因及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采取一对一交谈,采用书面材料、图文宣传或是试听宣传等形式。例如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学生,行政人员以印有图文的健康教育处方为主;对于文化程度高、患病时间较长,医学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患者,发放有关资料让患者阅读;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以示范教育为主根据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的口头反复讲解直至患者掌握为止。

2 辨证施护

2.1 肝胃气滞证临床特征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调护:重点在于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多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佛手、山楂、桃仁、山药、柑橘,大蒜,箩卜、洋葱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注意胃脘部保暖,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忧郁、恼怒、思虑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按摩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还可行耳穴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2.2 肝胃郁热证临床特征 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调护:该型患者常有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需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多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病情,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好转有一个过程,以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康复的危害,让家属多关心安慰患者,为患者营造接受治疗的最佳心境,保持病房温凉安静,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以疏肝清热除烦,中药汤剂稍凉再口服;还可推拿按揉足三里穴,针刺内关、中脘等穴位;听轻音乐放松疗法。

2.3 脾胃湿热证临床特征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调护:生活起居要注意防寒保暖,进行适当身体锻炼;宜食温性食物,可用生姜、红茶,忌食生冷瓜果;配合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及热敷上腹部止痛。

2.4 脾胃气虚证临床特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调护:平时注意休息保暖,切勿受寒,病室朝阳,避免劳累,宜进温补饮食,如莲子,胡桃,龙眼,大枣,羊肉,姜葱,胡椒,大蒜,韭菜等调味品。

2.5 脾胃虚寒证临床特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调护:该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特点,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心理,应安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休息,防止受凉,注意锻炼,可进行太极拳,气功锻炼;饮食忌食生冷,多食健脾和胃,温运脾阳的食物,如莲子、芡实白术、山药、砂仁和干姜;遵医嘱给中药穴位贴敷神阙,中脘穴位配合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针刺得气后温灸。

2.6 胃阴不足证临床特征 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调护:养阴益胃及和胃止痛汤药宜饭前温服,多食荸荠,百合,苹果,白木耳、藕等,忌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大便干结者每日早晚食蜂蜜一汤勺,患糖尿病者忌服;保持情绪稳定舒畅积极配合治疗;可自剑突下至脐下按摩腹部,一指禅推上脘,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位,配合按揉足三里,肾俞穴位;还可针刺选择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 讨论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护士根据各证型的特点,包括发病原因,患者的症状、体征、情志表现和用药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医健康教育计划,并把有关内容印成宣传单,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以达到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掌握一整套针对此证的教育内容的目的。通过对15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健康宣教、指导,使患者更加了解胃脘痛疾病知识,解除心理压力,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并发症。该158例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率为65%,说明该教育内容较好,患者易接受。实践证明,中医健康教育不仅在胃脘痛患者的预防、保健、治疗、调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培养护士养成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在与病人交谈中无形提升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护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个体性,从而对胃脘痛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R473.57

A

1007-8517(2014)11-0148-02

2014.04.09)

猜你喜欢
寻甸调护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寻甸县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
寻甸县总工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寻甸县总工会:召开庆“五一”劳模座谈会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