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朝对东北的统治与辽阳行省的设立

2014-01-28 08:47陈羽佳黑龙江省博物馆1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东北北京

陈羽佳 (黑龙江省博物馆 150000)

元世祖朝是元代东北统治的重要时期,此一时期元廷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监察、军事机构。这些统治机构的建立既是元世祖附会汉法、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东北政局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些统治机构建置情况的探讨,就成为研究元世祖朝东北统治的重要内容。由于元代东北地区监察、军事机构及路府州县的建置情况在其他章节有专门的论述。

一、东北地区宣抚司、宣慰司与行省的最初设立

宪宗九年七月,元宪宗蒙哥汗因病死子征宋战争前线合州(治今重庆合川东北)附近钓鱼山的军营中。蒙哥汗死后。为准备与阿里不哥的战争,长期负责经略漠南、汉地的忽必烈立刻着手稳定和加强对汉地的控制。同年五月忽必烈下令设立十路宜抚司,一路宣抚司是忽必烈临时派往各地代表朝廷宣谕一方的机构,具有明显的“监司”性质。在东北地区,忽必烈以杨果为北京等路宜抚使,赵炳副之,杨果和赵炳均是忽必烈的藩府旧臣。由于此时忽必烈正在准备与阿里不哥的战争,而北京宣抚司的辖地又临近漠南前线,这样北京宜抚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合用价银,今差宣抚集祯、右三部郎中粘合安仁、宣抚别古思等管领元宝钞一千二百五十定,一同勾当”。该则史料中柴祯的职务准确讲应该是北京宣抚使。

北京宣抚司在稳定东北政局方面的作用也较为明显。漠南、辽西地区是蒙古五投下部族的牧地,而东北的中北部许多地伏又是东道诸王的领地或势力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北京路一带是忽必烈在这一政局变动中首先要控制的地区。正如H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言,“蒙古帝国内势力强大的东道诸王、五投下军团是刚诞生的忽必烈政权强有力的支持者,但不论是东道诸王还是五投卜在蒙古宪宗蒙哥去世后,都有过短暂的犹豫不决。”北京等路宣抚司的特殊地位,在北京宣抚副使赵炳的传记中也有体现,“中统元年,命判北京宣抚司事”。

北京宣抚司也就为北京宣慰司所取代。可是“就中统年间的官府形态而一言,十道宣抚司是宣慰司的前身,宣慰司是道宜抚司的变易,二者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相当于‘睐司’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十路宣抚司与十路宣慰司之间,忽必烈派人对汉地进行宣谕、监察并没有明显的中断。至元元年诏以中书都事从姚公董选西京、平阳、太原。看来北京宣慰司的全称应为北京平滦广宁宜慰司。这也说明北京宣慰司的主要监临区域为北京、平滦、广宁一带。

二、东京行省的设立与北京行省的再次设置

元廷设置东京行省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元朝在东北的行政建置,因此《元史·地理志》井未以其为辽阳行省的前身。但此时所设东京行省依然有协助处理政务的首领官之设,至元十年前东京等路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撰有《潞州长子县法兴寺记》,左右司员外郎即东宗行省首领官。

忽必烈既没有采纳中朽省任命原中书省平章政事廉希宪的意见,也没有采纳监察御史魏初任命中书右承赵璧的意见,而是最终任命户部尚书李德辉行省北京,担任北京行省参知政事。笔者认为忽必烈没有任命廉希宪行省北京的主要原因,在于忽必烈还没有恢复对廉希宪的信任二至元七年因受人诬告,廉希宪被忽必烈罢免中书平章政事的职务。至于忽必烈没有任命中书右垂赵璧行省北京的原因,由于文献中没有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至元九年正月元廷改北京行尚书省为北京行中书省。至元十一年应关中安西工的奏请,忽必烈改任李德辉为关中安西王府王相。至元十一年二月忽必烈任命廉希宪为中书右丛.、北京等处行中书省。任命廉希宪行省北京,说明忽必烈恢复了对廉希宪的信任。同时在忽必烈看来,廉希宪是行省北京的合适人选。廉希宪是忽必烈的藩府旧臣,125年元宪宗蒙哥死后,曾奉命说服东道诸下斡赤斤家族首领塔察。儿率先拥戴忽必烈即位,后又出任京兆等路宣抚使、忽必烈认为“河西诸下列地,希宪执法于联意无所曲从,岂听宗王语者”。在忽必烈看来,廉希宪是不为宗工所曲,坚决执行忽必烈诏令的大、与东道诸王塔察儿有过交往且为其敬重的大臣。所以忽必烈认为廉希宪是协凋元廷与东北诸下关系的合适人选。

到至元十五年四月壬午,元廷改北京行省为宣慰司,同年七月丙午改开元宣抚司为宣慰司。这样,北京宣慰司和开元宣慰司就又成为东北的最高统辖机构。至于这次元廷改北京行省为宣慰司的原因,史卫民先生认为主要是受江南地区普遍设置宜慰司的影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此一时期元廷在江南地区不仅设立宣慰司,也设立了行省。其实,此次元廷改北京行省为宣慰司还应与东北政局的变动有关。至元十四年,蒙古宗王昔里占发动反叛,率兵东来,袭击和林,掠取祖宗大斡耳朵。弘吉刺部附马斡罗陈之弟只儿瓦台举兵响应,裹胁并杀害兄长斡罗陈,还一度围攻应吕府,忽必烈之女囊加真公主也被围困。忽必烈迅速派重兵平定了只儿瓦台的叛乱。

三、东道诸王之乱与元廷对东北统治的强化

《史集》称:“他(乃颜—引者按)与他的堂兄弟如:拙赤一合撒儿兀鲁黑(即氏族、后裔—引者按)中的势都儿、额勒只带那颜兀鲁黑中的胜刺哈儿、阔列坚兀鲁黑中的也不十等宗工与窝阔台合罕的儿子阔端的兀鲁黑以及忽必烈合罕左右的其他宗王们策划了阴谋,企图与海都勾结起来,反对合罕。”可见这场叛乱的参加者主要是东道诸王。这样在忽必烈政权内部,东道诸王.与元廷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而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忽必烈附会汉法、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政策与蒙古旧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关利益分配的冲突。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之东北政局,如《元史》所谓“东北诸下所部杂居其间”,因此“王家和元朝政府两种势力是并存的”,既有元廷设立的统治机构,又广泛存在着蒙古宗王贵族的游牧地。

至元二十五年趁西北藩王海都犯边之机,乃颜的残余势力哈丹秃鲁干、火鲁火孙等积聚力量复叛于辽东。同年四月忽必烈命皇孙铁木耳率玉昔帖木儿及土土哈、李庭、博罗欢等从西路再次征讨,辽阳行省平章阁里帖木儿、薛阁干以及未参与叛乱而同属斡赤斤家族的诸王乃蛮带等都参与了剿灭哈丹反叛的战斗。此次征伐哈丹的战事,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东麓的贵烈河一带。元军大败哈丹军队,“时已盛冬,声言侯春方进,乃倍道兼行过黑龙江,捣其巢穴,杀戮殆尽,哈丹秃鲁干莫知所终,夷其城,抚其民而还”。之后,哈丹之军不断骚扰托吾儿河(沼胜儿河),辽东开元、海阳及高丽国边境等地。

东道诸王之乱对当时的东北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元廷重新调整并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削弱东北的宗王势力,同时一也采取一些安抚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显示了元廷对东北地区的重视,又是忽必烈探索地方统治模式、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1]钱大听.《元史氏族表》s嘉定钱大听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吴廷燮.(元行省承相平章政事年表》,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95.

[3]金毓献.《东北文献零拾》,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年石印本.

[4]谭其骥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东北北京
东北铁锅炖
东北冬景
Make ’Em Laugh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