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分野流变及责任担当

2014-01-28 08:47栾建利韩山师范学院521041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大众化书法艺术精英

栾建利 (韩山师范学院 521041)

书法的大众化虽然在现代显得尤为突出,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书法大众化的的时期也莫衷一是,聚讼纷纭。当前,在官方和民间纷纷举办书法展览的鼓动下,大众参与书法创作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官方的要求、大众文化的追求都成为推动书法热潮空前繁荣和持续高温的推动力量,书法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也成为一种泛化的文化现象。鉴于书法艺术在现代出现的种种变化,许多人相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艺术的时代,而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书法也正悄悄地蜕变着它原有的内涵。

一、书法大众化的概念界定及流变

笔者认为,所谓的书法大众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对书法艺术的态度:大众以何种姿态参与到书法活动中来,是主动创作还是局外欣赏、被动接受;二是书法艺术对大众的态度:书法艺术的题材是否反映大众生活;书法艺术的取法是否以大众审美价值观为参照。

从大众对书法艺术的态度看,当下大众参与书法活动的确是更加积极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对艺术精神食粮的渴求成为促进大众融入书法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各个领域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方面都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向。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人们观念的转化也更加快速,新旧思想更迭也更为频繁,大众的审美观念也在急速发展进步之中。过去缓慢的节拍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这种快节奏标志着一个以视听文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崛起。五光十色的新兴艺术形式逐渐产生,电影、电视、流行歌曲逐渐衍生并浸入到大众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各种艺术门类都在新的环境中消解、重构。书法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但是,和其他现代艺术门类相比,根植于整个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书法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性和艺术发展规律。

在汉末书法艺术自觉化之前,书法处于审美的群体意识阶段,书体与字体混同,并没有把书法的艺术性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予以关注,字体的发展是以实用性的社会需要作为推动,是由下而上的民间带动官方的行为,主体不全是社会精英,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大众。在以楷书为标志的字体发展完备后,平民大众的影响力也就逐渐式微。在早期阶段,书法的发展多是以规范、美观、实用为目的进行改造,艺术意识处于一种简单朴素的不自觉状态。在这一时期,是大众的集体积累成就了书法的基本规范,可以说是大众为书法立法。

在基本规范相对稳定之后,朴素的美观标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书法的更高追求,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积聚渗透之下,中国书法逐渐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审美因子,先进的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吸收了群体意识的成果并进行了主动发挥改造,开始自觉追求实用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建立了审美自觉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由于毛笔在社会广泛的使用面,用毛笔写字的广大群体构成了书法参与主体的强大基座。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是“大众”的。但是书法艺术又是根植在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对文学、哲学、人文背景有着很强的依附性。拥有这种根基的只是相对少数的中上层文人,有人说“文人阶层是书法创作、书法欣赏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是文化精英的艺术”,1所以书法艺术又是“小众”的。在这漫长的时期,书法不仅具有外在形态表现的形而下的层次,也有着内在的气通大道的形而上的审美追求,这对学书者的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故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2此后,文人基本掌握了书法的话语权,并延至近现代。

书法艺术不同于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门类,它所承载的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所外在表现的形式语言,有着割不断的传统血脉。现在,大众参与的面相对广泛,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参与到书法里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人为的分成了文、理、艺、体、工等专业领域,人的知识结构与古人文、史、经、哲复合交融型的知识结构相差甚远,不同文化语境下,“专”“精”的知识结构与古人小范围的“通”“博”知识结构不可同日而语。这种精专知识结构也加大了两极分化:一方面使得普通大众在现有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水平下很难真正的理解并发展书法;另一方面使得专业人士在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借鉴利用西方相对应的研究成果对书法进行探索,适时地对书法艺术进行现代转化。大众仅仅凭籍点滴的祖传艺术基因很难与当下的书法艺术进行观念对接,于是分歧越来越大,隔膜越来越深,大众对流派纷呈、面貌各异的书法艺术越来越看不懂了,遑论书法创作。无论从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也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创作角度看,书法与大众渐行渐远,书法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分化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书法对大众的态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书法的实用价值降低,不再像封建社会科举取士中占有重要作用,也不再有大字报时期的政治功用,书写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也不再限定在唐诗宋词小范围之中,各级、各类协会或个人组织的书法展赛活动越来越频繁,多样化、多层次的主题性展览逐渐拉近了书法与大众的距离,具有了部分大众化属性。而从取法上来说,碑和帖一直是人们学习书法的两种方式,很多人认为帖学书法作为长期统治书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古代文人典雅的审美追求,具有贵族气息,而清代兴起的碑学甚至是后碑学取法民间的草根性特征深刻地影响到书法的走向,这说明书法走向了一条大众化的审美路线。但需要明确的是,碑学书法的取法民间并不代表其价值取向是以大众的审美为标准。在取法民间的风向转变中,取法民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是取其意而非取其表,是从民间的书法中寻求合乎自然天真之道的一切有益因子,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地、辩证地进行提炼,对原始朴素主义的外壳进行雅化处理。其实,从本质上看,学习碑学比学习传统的、带有浓厚贵族血统的帖学更需要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素养。由于碑学书法学习过程中,刀刻效果需要有一个二度创作的人文转换,在风蚀漫漶、模糊而不确定的石碑中寻绎其笔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比学帖具有更大的难度。只有综合素养较高、技法水平精湛、在艺术学术前沿探索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转换。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邓石如、金农等碑学书法的先行者,尽管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不高,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文化艺术的精英。

笔者认为,要判定一个艺术种类是否属于精英艺术,不只是看它的从众各阶层人数在量上的比例,更要看它的话语权掌握在哪个阶层手中,是否反映了这个阶层普遍的审美价值观,是质的把握,这才是根本。话语权的掌握如同古代皇权的争夺,不论是农民还是贵族或是兵变或是起义,在夺取政权后都经历了一个身份转化的过程,都是从没有政权和参与政权的农民、贵族变为掌握政权的皇族。在阶级社会,大众要想全部取代精英掌握书法的话语权或许是一个美好而不会实现的乌托邦梦想,因为大众获得的经验积累很快会被精英有选择的吸收利用而成就他们自身的主流地位,这是无法弥补的社会差异。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下书法的发展虽然具有相当广泛的大众普适面,在媒体舆论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话语权,也具有了部分大众化属性,但本质上仍然是文人精英带动下的艺术。

二、大众书法与精英书法的辩证关系

大众书法和精英书法是两种相对而言的艺术形态,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有过相互批判的冲突历程,但是两者又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下互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书法精英也是大众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书法是精英艺术的基座,而精英书法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精英艺术在不断与大众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兼则两全、偏则两伤,任何对一种文化的全盘否定或是一味迎合都是有失偏颇的。如果精英书法一味的以优胜者的姿态对大众不屑一顾,把自己封闭在艺术的自治区这样的小圈子里,书法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难以被社会所理解和认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作用和价值,也不能从大众书法中吸收有益养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不仅不能在大众书法的海洋中做到水涨船高,最终也摆脱不了枯竭的命运;而若大众书法一味的排斥精英书法,放弃书法艺术的深刻性和思想性,以娱乐化和低俗化去引导书法则无异于是对悠久传统文化的摧根,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提高毫无益处。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书法艺术要想回到书法艺术自觉化之前的大众化状态是不现实的,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任何违背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复辟活动都是异想天开的妄想。

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扩大主体和受众普及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提高的问题。这就不仅仅要做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更要做到书法大众的艺术化,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章祖安先生说:“书法是一种慢热的艺术,却碰上了一个快吃的时代”,3在这样一个视听文化高速更迭的新时期,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是很多领域的通病。

书法艺术被大众同化还是大众被艺术化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考验。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艺术家勇于探索,当然也离不开大众的参与。从根本上说,大众和书法精英都有着更高的理想追求,任何人为的把他们划分成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都是站在敌视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任何极端的发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书法艺术生态的失衡,都不利于书法艺术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一个书法艺术水平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一个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划清界限一味的对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如果不找好定位,就在很难在雅俗之间做出抉择。从大众的角度看,其实他们内心又何尝不想追求书法艺术的高层次,只不过在当前的时空环境下限于自身的水平很难达到专业的高度。以往阶级社会在官方政治干预之下的大众化之路偏离了艺术本性,远离了艺术之门,导致了大众对艺术的集体迷失对我们是前车之鉴。在多元文化格局的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既有艺术渴望又有崇高的艺术追求的人越来越多,艺术成为内心的迫切需要。“如果说,艺术史上还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普遍适应人类文化利益的大众自觉的时代,那么,今天的世界文化进程及其未来已为产生这样的时代提供了充满竞争力的机会。”3虽然在引导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书法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大众化的端倪,这样的发展势头是一个全新的大众化起步阶段,它逐渐远离阶级和政治属性,为大众参与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书法艺术发展的责任担当

推动书法艺术既能普及又能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大众和精英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彼此存在隔阂,但是在推动艺术发展方面却需要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精英艺术作为多层次构成体系的引领者,其能力越强,担负的责任也就应该越大,致力于书法创作的艺术家们不是娱乐文化和庸俗文化的制造者,应该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放下大众书法导师的架子去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感化大众,带动大众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审美和创作水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对大众进行“拔苗助长”式的突进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大众也不应该是一味被动的接受,也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水平。书法艺术家应该与普通大众一道在官方的配合下逐渐由单向的静态展示转向双向的动态交流,逐步形成立体交叉、多向交流的互渗体系,逐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达到“美美与共”的理想阶段。精英艺术既要从大众群体意识中获取养分,又不能一味迁就大众的庸俗口味,要说其具有前瞻性的成功探索而使大众感到不可理喻的话,那则不是书法发展自身的错,一般大众和书法艺术之间的隔膜,在某种意义上说应是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教育方式的失职。因为理论和教育应当担负着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督促的使命,在古代,大众所持有的审美观念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所塑造和给予的,现代亦然。

注释:

1.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97.

2.王羲之.书论[A].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8.

3.王德胜.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J].思想战线.2005,2(31):80-86.

猜你喜欢
大众化书法艺术精英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