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黎族音乐及其传承发展

2014-01-28 08:47琼州学院572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黎族民歌乐器

唐 宁 (琼州学院 572000)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黎族音乐正面临着同化、衰退的现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黎族音乐文化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就黎族音乐形态、现状以及传承发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丰富多彩的黎族音乐艺术

众多的黎族民间音乐可分为两个部分:民间歌曲和民间乐器。

黎族民间歌曲从其反映的题材与内容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类:劳动歌、生活歌、情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黎族民间歌曲多由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来,黎族有5个方言区,各方言区因居住的地域不同又形成不同的土语,而每个土语的民歌所唱出来的曲调和唱腔风格也有些差异,形成若干支系。黎族民歌曲调,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近30种。黎族民歌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黎族民歌主要用黎语演唱,称为“黎谣正调”。与汉文化接触较久的地区用汉语(如海南话、儋州话等)演唱,称为“汉词黎调”,也有一歌中混用黎语和汉语的。黎族民歌多是独唱、对唱,用黎族特有的民间乐器伴奏,往往是音乐和舞蹈连在一起,唱、奏、舞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黎族民歌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在表演歌舞时的伴奏乐器非常有特点,都是用取材于海南岛大山上竹子或者木头,个别辅以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通过吹、拉、弹、敲发出优美的声音,被称为“竹木乐器”。黎族民间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黎族竹木乐器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木器乐曲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溶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黎族竹木乐器文化的特点显著:一是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二是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十分普及,民间器乐从中吸收养分,产生仿人唱民歌的器乐曲。

黎族传统民歌、乐器(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丰富了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二、黎族音乐历史发展状况及现实问题

黎族音乐是黎族人民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世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奇葩,也是黎族人民血脉中不断流淌的生命之华。在过去,黎族歌谣及乐器几乎成为每位黎族人必需的技艺和自我展示的途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和文化。然而从文化地理的因素来考量,由于海的阻隔和自古习惯观念的轻视,“孤悬海外”的黎族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音乐文化成就并未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在解放前,黎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尚处于较为原始的形态中,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制约了该区域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独具特色的黎族音乐向其它民族及岛外传播渠道窄、流量少。而历史上海南岛不断的、大量的移民以及汉文化的不断普及又严重地冲击和改良了黎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黎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传承,通过收集、挖掘、整理了大量黎族音乐资料;发现、培养了大量的的黎族音乐艺术人才。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于海南通什地区采录黎族民歌;1985年海南群众艺术馆也收录了一部分黎族民歌的录音送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音响档案馆珍藏;2002年以及2007年分别了出版由符策超、戴英杰等同志编纂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盛世之下,优秀的黎族音乐人才大量涌现,著名黎族歌手符其贤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黎族乐手卢玉昌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吹奏的“口拜”乐器连续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出,饮誉国内外。

近年来,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深度变革,黎族音乐正在经受着一次现代化的冲击。乡村城市化使黎族民间音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条件下海南黎族文化汉化和流失日益严重,文化传承面临着断裂的危机;教育的普及带来黎族语言边缘化,黎族语言交流、推广面不断缩窄;现代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洗刷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许多黎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追崇时尚音乐,自觉不自觉地放弃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继承。黎族音乐发展日渐式微,面临衰落与失传的危险。

三、以科学发展观传承发展黎族音乐

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黎族音乐文化刻不容缓, 这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1.推进文化转型,实现新形势下黎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民族要想在现代化转型的大潮中不迷失自我,必须保持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也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依附于环境和历史的塑造,因而便绝非是一成不变的。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到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人的生存时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从人这个方面看去,鄂伦春人碰到的是人创造了利用自然资源来为自己服务的狩猎文化,因森林的破坏受得了威胁。如果坚持原有的文化,就会导致人的灭亡。现在正面对一个严酷的选择,保存文化呢还是保存人?如果按照我的文化是为人的认识,选择是明显的,就是要保持的是人而不是文化。这就是说鄂伦春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黎族音乐历经周折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它的传承、发展只有顺应时代大环境,顺应“为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割断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发展。民族兴则文化兴,经过变革振兴后的黎族人民要自觉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和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实现新形势下黎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2.塑造广域文化实现途径,提升黎族音乐文化价值

一是黎族音乐应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在既定音乐体裁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曲目。创作素材不拘一格的,吸收当代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给黎族音乐以新的生命。二是融入其他文化载体,为黎族音乐创造价值体现的深邃空间。三是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国度界限,只要是适合黎族音乐发挥文化价值的环境,都可以作为其实现途径。

3.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推进黎族音乐文化产业化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建设方兴未艾,这无疑是为这个美丽的热带岛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顺势推进黎族音乐文化产业化。一是发展原住民文化旅游。发挥黎族是海南原住民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黎族文化,让黎族音乐如同流行音乐一样在海南普及。二是开展文化生态旅游。黎族人民居住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并且集群性好。在黎族村寨组织民间艺人演出,给民间艺人以展示和演练的机会,三是推出融合传统与潮流的大型文化创意活动。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把黎苗族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传统特色文化搬上舞台,打造大型文化品牌。通过产业化把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做大、做好、做扎实。

4.创新发展途径,让黎族音乐保护与发展再上新层次

多年来海南一直实践在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进课堂活动,受到了民族地区师生的广泛欢迎,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热爱本地区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走进普通高校课堂,让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书面化,提高传承层次。

黎族音乐文化是黎族的灵魂,是黎族民族精神、观念与认知的世世代代积累沉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在现代文明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出现衰退和逐渐湮灭倾向是可以认知的。只要珍惜这份宝贵资源,认知现状,采取有力措施,黎族音乐艺术这只文化艺术奇葩一定会开放的更加璀璨。

[1]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2]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黎族民间文学美术研究(内部资料).1985.

[3]曹星 .传承黎族音乐文化与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 大舞台,2010.

[4]杨传中.音乐鉴赏[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

猜你喜欢
黎族民歌乐器
学乐器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乐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