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戏曲舞台美术信息化的回归

2014-01-28 08:47石振阔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07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舞美戏曲舞台

石振阔 (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 075000)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乃是就信息量和信息传递速度而言。然而我却觉得,信息化还应当系指某种物象呈现在人们的审视当中的时候,可以引发人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幻想、遐想、梦想,甚而至于胡思乱想。比如,中国传统戏曲中简约而又写意的置景便具有这样的特征。

一提到戏曲舞美传统,往往就要提到一桌两椅。这是因为大家都注意到了它明显的随意性、假定性。一桌两椅的配置、摆放的方式与位置、以及它们与其他舞台道具相谐匹配的不同,很容易地会使观众认定是山、是城、是梯、是石矶、是机杼,能时而作床,时而作柜,时而作桥,时而作舟。

如果我们说这一桌两椅只不过是假定性的景,随意地“指鹿为马”,作为艺术造型其形式并不能给表演以什么丰富和烘托,不具备戏曲布景要求的抒情、寓意功能的话,我们可以承认它的过于简陋。不过,这样认为并不能否定它作为戏曲舞台用景所具备的适应演出、方便表演的多功能特性;不能否定就是这样的廖廖数件置景道具,其传情、写意、通情、达理而传递出来的让观众一看就懂、一看就相信的丰蕴的情景信息。我们倘若称道这一桌两椅的舞台用景颇具信息化品格特征,应该是可以的。

类此情形,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比比皆是。若马鞭舞动可见骅骝狂奔,竹杆抵触可见飞舟击水,踏一石便知万仞踩于足下,扶一门便觉高楼可触。仅闺中一领帏幔,可视为彩楼,亦可视为围墙,立身其后可抛绣球,可观“二相公卖水”。试想那鞭、那竹、那石、那门、那一领帏幔不就是传达戏剧情景、人物故事等舞台信息的再妥贴不过的载体么?

说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置景具有信息化特征,并非掬来当代新词汇强加于它,其实它本来就有这样的属性。

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置景,它的信息化属性,是和人物、故事、表演等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而被观众欣赏并津津乐道的。我们常常因此能够看到戏曲舞台整体艺术呈现的统一与完美。

当然,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信息化并没有一贯地被推崇、被提倡。

戏曲舞台的置景造型,古称砌末。随着社会的发展,砌末运用变化多端。明代砌末多为纸扎,清宫廷戏中有了许多布画和铁木制作。砌末可以表现出刀山剑树、铜蛇铁犬、锯磨鼎镬。现历史之故旧,显神怪之踪迹。可是到后来,砌末运用趋向灯彩化、机关化、写实化,竟玩弄出《单刀会》大船上场的滑稽,走入了见物不见人、见诡丽而不见朴实的左径。至于话剧传入中国后,洋片式、值班式写实布景充斥,更把中国传统戏曲信息化舞台置景不屑一顾了。就是解放以后,也还曾经出现过真牛上台的事情。

上世纪60年代,舞美工作者开始探索戏曲布景的特性,重视起了它们抒情性、写意性的信息化艺术功能。据说1964年中南区会演中出现一个小戏《打铜锣》,戏中蔡九敲锣巡察在村头田际,防止鹅鸭啄践田禾,有自私自利者林十娘,欲骗取蔡九铜锣、锣锤以便任意放鹅。蔡九将扛在肩上挑挂铜锣的木杖竖立于田埂,那木杖顿时变成一围大树,锣锤挂在树上,林十娘蹦高高欲取之就是够不着,引出满堂喝彩。木杖作树谁也不道其滑稽,反而皆称妙绝。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作者的思维和理念十分活跃,创新意识强,打破了舞台美术写实仿真的桎梏,舞台美术骤显异采纷呈。其间不乏与传统戏曲表情写意舞台置景风格相同或者类似的舞美佳作。比如笔者所在的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剧院退休舞美老师王兆瑞在《龙城二娇》《梳妆楼》中的舞美设计即为成功范例。在《龙城二娇》“拜庙”一场,一个粗硕的五彩幡从顶幕垂下,随即勾勒出了佛祖庙堂的特殊环境。《梳妆楼》剧中“梳妆楼”一场,没有建筑式样,没有雕梁画栋,只用一袭变形的若契丹妇女发式的幕饰,将观众引领到此情此景,并将表演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了演员。

尽管如此,我们在当今的戏曲舞台上依然所见的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舞美佳作实在太少,而依然属于仿真的舞美设计实在太多。基于如此感受,笔者呼唤戏曲舞台美术信息化的回归。

具有信息化属性特征的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究竟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以为,它应该是观众喜欢、明显特征和独特的方式所表达传递的信息能使观众顿时可以领略、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产生丰富联想并能经久回味的那种。

猜你喜欢
舞美戏曲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数字舞美及其艺术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