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风如品佳酿
——《苦乐留痕》述评

2014-01-28 12:10方萍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江西上饶334000
名作欣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苦乐留痕补丁

⊙方萍[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江西 上饶 334000]

如沐春风如品佳酿
——《苦乐留痕》述评

⊙方萍[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江西 上饶 334000]

在快餐文化泛滥、人心浮躁的当下,阅读林孙珍的《苦乐留痕》,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自发的共鸣,如沐春风、如品佳酿,让人爱不释手。本文试从文集的思想价值和叙事艺术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苦乐留痕》思想内容叙事艺术

《苦乐留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是林孙珍的个人文集,一经出版,好评如潮。在快餐文化泛滥、人心浮躁的当下,阅读《苦乐留痕》,总会情不自禁沉迷其中,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自发的共鸣,如沐春风、如品佳酿,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以下,笔者试从文集的思想价值和叙事艺术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风物的情史记忆的旗帜

《苦乐留痕》由回忆类散文随笔“渐行渐远”“市井拾零”“但说无妨”“胡言乱语”和早期短篇小说“敝帚自珍”五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各有特色、自成一体。既有对往事、亲人的追忆,又有对南方风俗的记录和对当下世情的品评,以及部分充满讽刺意味的虚构篇章,正所谓“鸡零狗碎皆成文,嬉笑怒骂咸成章”。阅读此书,就像聆听一位智者侃侃而谈,或引人感慨,或令人动容,或怡人心智,或发人深省。这些回忆“既有生活之酸甜苦乐,又有生命之欢愉与悲痛,给记忆以最诗意的灵光和最美好的纪念”①。

“渐行渐远”共收录十六篇回忆类散文。无论是《脚踏车》《灯》《电话》《消失的补丁》《煤印子、柴火间》《凭票年代》,还是《夏日记忆》《取暖杂忆》《“偷”的乐趣》《“浦城担、崇安担”》等,都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诚如刘华先生所言,“在作者林孙珍的记忆里看到了自己早年的生活;也像是听留声机,心灵的指针沿着文字的韵脚慢慢回溯,播放出那些业已消散的时代跫音。”②

尽管书中记录的都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琐事,但读来却生动有趣。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抓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平常、微小却最能反映时代风貌、寄托人们情怀的物件,如“灯”“脚踏车”“补丁”“电话”“煤印子”“粮票”等等,采撷那些深藏人们灵魂深处最动人的往事,辅以平实有味的叙述。因而,从这些文字中流淌出来的便是一段段亲切、真实而富有生命的历史。文贵良认为,“林孙珍善用史家之笔描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时代风俗,可谓‘史笔写风物’”。③

在《灯》《电话》《取暖杂忆》中,作者生动地记录了日常照明工具、通讯工具及供暖设备的发展和历次变革,从而见证了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阅读《凭票年代》,年轻一代会惊讶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奇缺,感叹于供销社主任、食品站站长等特权人物的炙手可热。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补丁便能瞧出女主人是否贤惠:“女红好的,全家老少衣服上的补丁平整好看;女红不好的,补丁就像‘牛皮癣’。”(《消失的补丁》)“市井拾零”收录《谈“婚”论“嫁”》《乱侃方言》《记忆中的上饶》《纠结的人情往来》等八篇文章,将丰富的民间故事、家乡风俗、自然风光,恰到好处地穿插于个体生命记忆的描述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人情、人性美的南方风俗画卷。周圣伟说:“若几十年后,有人把它汇编成书,取名《百年前中国百姓生活现状》,说不定也是一笔不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④

阅读这些篇章,我们领略到了《谈“婚”论“嫁”》中民谣小调:“十八姐姐袅袅动,逢集上街采老公,心里中意不敢说,对上眼神脸飞红”的美妙,也发现了《乱侃方言》中方言土语的谐趣。还有《木匠的那些事儿》中鲜为人知的民间规矩和秘闻……这种种“泥气息”“土滋味”,简直要“亲切”到你的骨子里去。无怪乎文集一经出版,网上便好评如潮。有人称赞,“这是一部连苦难也能咀嚼出甜味的好书!”相对“渐行渐远”和“市井拾零”里的“怀旧”和“沉思”,在“但说无妨”和“胡言乱语”里,作者的艺术视点更多地转向当下,既有对社会乱象的抨击,也有对人生百态的调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素朴和机智。《为鸡请命》和《笨猪不笨》是两篇妙趣横生的散文。作者笔下的小鸡憨态可掬,猪温顺而通人性,竟也有不平凡的一生。作者无意为鸡请命或为猪翻案,然而表现出的却是其真挚的情怀。《为看病贵把脉》《也算杞人忧天》《比毒胶囊更毒的还有啥》《炮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篇,针砭时弊、直达病灶,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而《钱的自白》《嘴巴》《难逃一“比”》《快乐由己》则揭示人性的种种弱点,既充满理趣又发人深省。《无奈虚荣这只妖》中一句“虚荣是一只妖”,一语道破人世“虚荣”之万象。作者对“钱”的理解也很独到:“左边一个‘金’字,迷人眼目;右边两个‘戈’字,一旦不高兴,刀起刀落,毫不留情。”(《钱的自白》)真乃警世恒言!《吹喇叭、抬轿子》《台上台下》和《1998,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下)是从政后的有感而发,文中的正气、担当和坦荡令人肃然起敬。

循着作者叙述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早年的苦难经历丰富了作者的人生记忆,铸就了豁达洒脱的品格,积累了独特的人生智慧。因此,这样的记忆就有了旗帜的力量,它让人们在听取别人的回忆或在自我的回忆中,找到价值的取向和行为的方向,这样的文章就像一面面飘扬的旗帜,成为指引人们更好生存的理由和求取更好生活的动力。我想,这正是《苦乐留痕》的思想价值所在。

二、融小说笔法叙精彩故事

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苦乐留痕》充分继承了古典散文尊用和崇真的审美传统,融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苦乐留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小说的叙事技法融入散文创作,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文集选材广泛,时空跨度大,几乎覆盖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巧妙借鉴了小说中常用的物线法来结构全篇。“往往以一物为中心,串联许多小故事,旁及社会风气,插入个人经历,铺排摇曳多姿,顾盼生情,使得个人的苦乐生长于社会风气中,又让它因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提升。”⑤

其次,作者善于用小说的白描技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简洁传神的笔墨,叙述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如《夏日记忆》中的景物描写——

一开春,大自然便迸发出勃勃生机,树木吐出新绿。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紫云英,把山峦、田野装扮得分外妖娆。……接着,早稻抽穗扬花,绿色的稻田又绽出嫩黄,灌浆十几天后,捋几粒浆满未熟的稻粒,一粒粒放进嘴里,任清香甘甜的浆汁沁入心田。

寥寥百字,勾勒出一幅幅写意的图画,将读者带入一种悠远的想象空间。

再如《脚踏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周校长不戴眼镜,不修边幅、不苟言笑,似乎永远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色中山装,上面缀满深浅不一的补丁。

第三,细节描写是叙事散文的生命。作者善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母亲做完一天的家务,最后一件事就是端盏油灯照每个墙角,发现蚊子,轻手轻脚,把火苗靠上去,扑哧一声,蚊子毙命,百发百中!死一个蚊子,母亲笑一下,那样子很动人。(《灯》)

母亲的慈爱、善良、聪慧、能干都在她灭蚊的细节中得以展现。这个情景也被时光凝成一个永恒的画面,深深镌刻在作者的脑海里。

作者回忆母亲的《母亲还在》,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叙事散文。文中以小说笔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血肉丰满的中国农村良家妇女的形象。捧读此篇,没有人不为之动容,再如《灯》中写小镇第一次通电的情景。一乡下老伯——

叼着一根九村十八节镶有铜皮蝴蝶花的烟枪,脚踮起老高,头扬起老高,想就着灯泡点烟,结果总也点不着。

第四,作者巧用“留白”艺术,让读者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脚踏车》中,梅老师和几个男老师偷骑校长自行车被发现的那段,便值得反复咀嚼——

周校长知道,脸气得铁青,把几个男老师骂得狗血淋头,唯独没有骂梅老师。梅老师见闯了祸,主动到校长室认错,出来时,脸上“梨花一枝春带雨”,让人好生怜惜。

好一个“梨花一枝春带雨”!梅老师的楚楚动人,梅老师在校长办公室究竟被怎么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想象。借鉴小说技法创作叙事散文,使散文更具可读性、趣味性,是林氏散文的一大特色。

“敝帚自珍”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发表的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写的是,“改革初期的农村人和农村生活,在小人物的悲悲喜喜中,展示了时代洪流带给人们的精神巨变……阅读林孙珍的早期小说,使人惊讶和震撼。”⑥诚如所言,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审美范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

①房伟:《岁月履痕淡淡如茶》,《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5月27日。

②⑤刘华:《个人记忆的时代纹理》,《光明日报》2013年4月14日。

③文贵良:《风物的情史》,《文艺报》2013年3月1日。

④周圣伟:《苦乐留痕·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⑥余芬霞:《为人世间良知塑像》,《龙岩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作者:方萍,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语文讲师。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苦乐留痕补丁
补丁
老人苦乐
民生苦乐
健胃补丁
绣朵花儿当补丁
心路志 二十三年“坚守史”——情感始终“钉”在百姓苦乐
知交如亲
刘孔喜岁月留痕系列作品
关于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