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舞的美学特征

2014-01-28 12:10李先利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050
名作欣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佤族昆明舞蹈

⊙李先利 苏 峰[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050]

作 者:李先利,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在读硕士研究生;苏 峰,昆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传播研究。

佤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整日与歌舞为伴。木鼓舞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舞蹈,广义上来说它包括拉木鼓舞、 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由于以上这些舞蹈的表演都需要木鼓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因此被称为“木鼓舞”。从狭义上来说,在佤族的舞蹈里面,木鼓舞是一支庄严的祭祀舞蹈,它和别的舞蹈不同,与制作木鼓的整个过程紧密相连,它是由取材、制作、娱乐、祭祀四个部分组成的。

一、木鼓舞在佤族舞蹈中占据核心地位

木鼓被认为是佤族的通灵神器,也被视为民族繁衍的源头,在阿佤人民的所有舞蹈中,我们不难发现,木鼓是主要的伴奏。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的象征,它融入了佤族在祭祀、生活中的情感。阿佤人民把木鼓视为本民族的庇护神,是整个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每年跳木鼓舞,对于佤族人民来说也是最隆重的事情。从他们的动作里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木鼓舞的重视,例如他们在跳木鼓舞时的基本舞步:第一拍的时候所有人的右脚要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屈肘举到头的斜上方,身体向后仰;第二拍的时候左脚向后踏一步,同时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体向前倾,动作规整中带有平稳。从这组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佤族在跳木鼓舞时的庄严和对神灵的虔诚,而这组动作我们在其他的佤族舞蹈里面也会发现。每当我们看到舞蹈表演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动作我们自然也会知道这舞蹈是佤族的舞蹈,而这组动作也正是从木鼓舞里面衍生出来的,因此,木鼓舞也是佤族舞蹈的源头。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特殊,一般分三部分表演。第一部分为拉木鼓,是指把用来制作木鼓的木材从山林运送到寨子的过程。在巫师魔巴的带领下,全村健壮剽悍的男子用藤条捆绑住巨大的红毛树干,魔巴骑在树干上一路领唱,拉木鼓的人边拉边附和着魔巴的歌声并以其为节奏,一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树干从山林运达寨子。第二部分为进木鼓房,在新木鼓到达村里以后,由魔巴手拿树枝舞蹈,做半蹲的姿势,大步向前行进。在行进的过程中吟唱祈祷语,以请求新的木鼓神灵的庇护,村里的人们在魔巴的带领下将木鼓拉进专为木鼓建造的木鼓房里。第三部分为敲木鼓,敲击木鼓的人选是村里最健壮剽悍的男子。开始的时候由敲木鼓的人表演,随后有三到四名手拿彩绘鼓槌的男子进入场地,一边击打木鼓,一边围着木鼓旋转、跳跃,众人在敲木鼓人的领唱下伴随着木鼓的节奏载歌载舞,舞蹈的内容也是阿佤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内容。

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是佤族祖先们留下来的产物,由于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以及发展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而舞蹈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各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佤族的木鼓舞也不例外。佤族是一支由原始民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它不像汉族以及其他的民族,吸收别的地域、民族的舞蹈文化最终才形成自己的舞蹈文化。而佤族最具代表性的木鼓舞,是佤族独有的舞蹈文化,代代相传,这样也就使得木鼓舞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体现了佤族的历史观

佤族的木鼓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们知道,整个木鼓舞都是围绕着木鼓进行的,先产生了木鼓,而后才有的木鼓舞。而木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佤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相传,佤族的祖先居住在由高山、云海、山谷、林海等构成的大山里,这里土地肥沃,他们以种植庄稼为生,但是种出的庄稼经常会受到野兽的袭击。在一次野兽的袭击中,佤族的祖先情急之下敲响了干木桩,木桩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吓跑了野兽。佤族的祖先发现用这个办法可以获得平安以及庄稼的丰收,就仿照着这个木桩制作出了第一支木鼓。在来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于是人们为了庆祝,围绕着木鼓,手舞足蹈起来。在开春的时候,再制作一只新的木鼓,开始了对这支新木鼓的祭拜。舞蹈的动作也大都是生活中的动作演变而来,这也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木鼓舞。木鼓舞代代相传,每年的开春都要举行一次。可见,木鼓舞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木鼓舞在佤族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产生,一直延续至今,经历无数个朝代。这样的舞蹈,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寥寥无几。

(二)体现出了佤族人的平等观

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都有等级限制,如鼎鼎有名的宫廷舞,从前只是给君主们看的,舞者也只是奴隶,双方等级森严。但木鼓舞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等级之分,在佤族人的眼里,是神给了他们一切,除了神在于他们之上,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可以从舞蹈队形看出——木鼓舞自始至终,并没有对舞者的位置做出严格的规定,在木鼓舞里最多的舞蹈队形是圆形,以木鼓为中心,舞者围绕木鼓起舞。由于没有等级的制约,人们在跳木鼓舞时可以真真地从中得到快乐。平等的观念在佤族社会里早就存在了,平等既是佤族的处世态度,也是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这些,通过木鼓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体现了佤民族精神

佤族的木鼓舞是个典型的宗教祭祀舞蹈,带有强烈的对神的崇拜以及自娱自乐的性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佤族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的每个舞步、每次呐喊,都充满了对神的敬畏,以及在木鼓舞里还纳入了佤族图腾的舞蹈——剽牛舞。牛是佤族的图腾,吉祥、神圣、高贵、庄严是牛在阿佤人心里的象征。在具有三千年历史之久的沧源崖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牵牛、喂牛、放牛、剽牛等图像,而这个在佤族的木鼓舞里面可以一览无余。

佤族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而木鼓舞是佤族从古代到当代以及一直延续至今的舞蹈,它在每个年代里所发生的细微的变化,都代表着这支民族的进步。现在,佤族的寨子为木鼓设立了木鼓房,而木鼓的做工也越来越精细,舞蹈的动作也越来越繁杂,这个不仅说明了佤族的物质生活越来越提高,同时也体现了佤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提高,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入迷。而现今佤族的木鼓舞,也是不断经历了佤族的社会变迁以及思想动态,才发展而成的。佤族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唯有木鼓舞是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而我们要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就得从木鼓舞来分析。可见,木鼓舞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丰富。

二、佤族木鼓舞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每个地方的舞蹈都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同时,舞蹈也能如实地传达出某个民族、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生活情趣以及这个民族的审美能力,佤族木鼓舞的美正在于此,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欢乐和质朴,这正是木鼓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题材广泛、形式简单

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流传下来的舞蹈,它的内容主要来自人们的生活、生产,例如在第一段拉木鼓里,村里的壮男到山上把木材砍好,等着魔巴来指挥。从拉木鼓,一直到敲木鼓,无时无刻不在重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最后的一段舞蹈里,人们载歌载舞,而舞蹈的题材也是来自他们的日常劳作。他们的动作有规定好的舞步,大家迎合着舞步,一起欢快地舞蹈。也正因为木鼓舞题材广泛,形式简单,所以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二)风格质朴、独具特色

在我们现今的生活当中,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舞蹈,有老人们跳的广场舞;有电视上专业表演家们精彩的舞蹈表演;也有各种舞蹈团的演出。他们花样百出,各种技巧展示令我们赏心悦目。虽然佤族的木鼓舞没有这么多的花样,表演的人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是用心在跳舞。因为这是他们对美好明天向往的一种寄托,是对神灵的一种庄严祭奠。舞蹈里面我们看不到花样百出的技巧展示,但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在充满各种艳丽色彩的社会里,佤族木鼓舞的这一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舞蹈的首要特征。

在舞蹈的最后一段敲木鼓里,合着敲木鼓人的节奏,人们边歌边舞。女子们披开长长的黑发,小伙子们露出健壮的胳膊,将敲木鼓的愉快的气氛推到高潮。佤族人认为,可以用木鼓舞取悦神灵,确保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在这场舞蹈盛宴里,没有钢琴的伴奏,只有木鼓伴着人们的欢乐声、歌唱声。虽没有观众的喝彩声,但他们跳出了对明天的向往,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愉悦的享受,这是佤族木鼓舞独有的,也是木鼓舞的魅力所在。

(三)载歌载舞、粗犷豪爽

舞蹈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舞蹈离不开音乐,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离了音乐,我们也就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佤族的木鼓舞也不例外,但特殊的是木鼓舞不是钢琴之类的乐器,这音乐正是他们自己的歌声,他们的歌声来自他们的生活。在敲木鼓的过程中,他们边跳边唱歌,唱出自己的心声,也把阿佤人民的心靠得更近。在舞蹈的第三段敲木鼓里,小伙子、小姑娘们尽情舞蹈。在木鼓的伴奏下,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场面热闹非凡。如果一个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到了这里,也会被他们的歌声舞步所感染,融入到其中。这样的场面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粗犷淳朴、轻捷豪爽、热情奔放、刚劲大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佤族木鼓舞的作用逐渐发生了变化,木鼓舞里面所带有的宗教色彩也在逐渐隐退,文艺工作者经过了大量的考察和艰苦的探索、改造之后,把木鼓舞搬上了舞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的《木鼓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人们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淳朴的舞蹈,还有这么善良的民族,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佤山。

[1]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世雄等.云南佤族民间舞蹈[M].昆明:民族出版社,2006.

[3]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舞咏箐华[M].北京:音乐出版社,2005.

[4]殴建平.舞蹈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石磊.佤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6]温益群.佤族木鼓中的母性之魂[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7]郭锐.佤族木鼓的文化链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8]张亚锦等.佤族景颇族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9]黄尧.世纪木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罗明.神韵的边地风情[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周莉.身边的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2]赵联.少数民族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13]左永平.木鼓回归:佤族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佤族昆明舞蹈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