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的健康教育

2014-01-29 13:24高秋玉王希香解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出院心肌梗死急性

高秋玉 王希香 解辉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包括经皮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目的在于开通闭塞的管状血管, 恢复心肌血流灌注 , 挽救濒死心肌。健康教育做为配合手术治疗的措施之一, 让老年患者尽快适应突发心血管事件造成的心理, 生理变化, 使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能得到良好的健康保健知识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保证手术成功率, 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的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0月 收治1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男12例, 女3例, 年龄65~90岁, 平均年龄74.6岁, 其中有3支血管病变2例, 有2支血管病变5例, 有1支血管病变8例。经股动脉穿刺手术者10例, 经桡动脉穿刺手术者5例。均手术成功出院, 无死亡。

1.2 方法 15例术前常规咀嚼300 mg阿司匹林, 口服氢氯吡格雷300 mg, 常规吸氧, 备皮, 碘过敏实验,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准备好抢救器械和药品, 心导管室消毒后, 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或经桡动脉穿刺下, 经冠状动脉造影术, 造影后用特别的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 将支架植入病变部位, 恢复心肌再灌注, 术后14~21 d出院。

2 健康教育

2.1 术前教育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因缺血性胸痛, 伴有频死感, 而产生恐惧心理。同时老年患者又面临手术特殊的诊治。存在紧张和疑虑心理。护理人员耐心帮助老年患者尽快面对现实, 让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适应病情的变化。向老年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 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同时说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尽早尽快手术, 挽救缺血损伤心肌, 保护心功能, 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紧张情绪,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2 术中配合的心理指导 手术是在监测生命体征中进行,护理人员应沉着稳重积极配合处理, 工作忙而有序。患者因局麻在手术中神志清醒, 在抢救时不要忽略患者感受, 多陪伴在患者身边, 与之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对陌生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紧张焦虑等, 同时告知老年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 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 术后教育

3.1 术后心理指导 手术成功后, 心肌血流实现了再灌注,患者胸痛症状消失, 仍需告诉老年患者, 还处于危险期, 必须安心静养, 否则影响手术效果。术后老年患者肢体制动6~8 h,平卧位24 h, 限制活动使老年患者容易疲劳, 产生烦躁情绪,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术后心理疏导, 不可忽视, 从心理、生理上多给予老年患者鼓励和帮助, 让老年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配合医护治疗, 以取得最后的手术治疗效果。

3.2 饮食指导 术后鼓励老年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指导老年患者合理饮食, 术后4~12 h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度到低盐、低脂饮食, 多吃新鲜果蔬, 少食多餐, 4~5餐 /d, 避免饱餐, 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注意口腔清洁, 防止感染发生, 满足老年患者基本生活需要。

3.3 睡眠障碍指导 陌生的ICU监护病房, 让老年患者感觉环境陌生, 不适应, 持续平卧和肢体制动, 造成老年患者腰酸、腹胀不适感, 都影响入睡。护理人员应保持环境温馨、舒适、安静, 在观察病情和操作时做到“四轻”, 把监护仪的报警声尽量调低, 以免影响睡眠, 烦躁不安者, 肌内注射地西泮镇静,保证老年患者充足的睡眠, 有利于术后体力早日恢复。

3.4 用药指导 虽然手术治疗成功, 避免并发症发生, 强调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指导老年患者遵医服药, 列举不遵医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告知药物的用法, 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老年患者定时自测脉搏血压, 定期电话随访, 做到不断自我校正, 提高用药依从性[1]。

3.5 排泄指导

3.5.1 尿潴留 多由股动脉穿刺后老年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 少数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 影响排尿不畅, 做好心理疏导, 解除床上排尿的紧张心理, 诱导排尿, 听流水, 吹口哨, 温水冲洗会阴部, 以上措施不好时, 可行导尿术。

3.5.2 便秘 预防便秘, 合理饮食, 每日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和新鲜果蔬, 例如;玉米、芹菜、香蕉、苹果等, 无糖尿病患者每天清晨给蜂蜜水20 ml加温开水同饮, 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提供屏风遮挡, 出现排便困难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3.6 活动指导 本组老年患者在术后病情稳定后,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活动持续时间的次数, 活动顺序, 床上-床边-室内-室外。本组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主张早期运动, 早期康复, 运动时心率增加小于10次/min, 可加大运动量, 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 收缩压降低超过15 mmHg, 出现心率失常, 则应回到前一个运动水平, 在运动时出现胸痛,心悸, 气喘等不适症状, 应停止运动, 适宜的运动能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 减缓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避免再发心肌梗死, 辅助调整老年患者情绪, 改善睡眠和饮食, 增加其康复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4 出院指导

4.1 调整生活方式, 出行时避免寒冷天气刺激, 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限制热量摄入, 控制体重, 避免饱餐, 防止便秘, 戒烟酒, 克服急躁、焦虑情绪,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尊医嘱坚持服药, 如降血脂药, 血管扩张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 坚持适合老年患者的运动方式, 例如, 有氧步行, 慢跑, 简化太极拳等, 告知患者若出现胸痛发作频繁, 程度较重, 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制剂效果较差时, 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 应及时就医, 要定期到门诊复诊, 护理人员要定期电话随访, 了解并指导老年患者遵医行为[2]。

4.2 家属指导 告知家属对老年患者充分理解疾病带给患者的心理, 生理变化。要积极配合支持老年患者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 并创造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 避免生活中的压力,对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应教会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用。

5 小结

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手术治疗期间运用多层次的健康教育, 包括术前教育, 术中教育, 术后教育, 出院指导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 其目的是帮助老年患者树立健康意识, 扩充健康保健知识, 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示老年患者面对疾病时的自我护理能力。良好的健康教育能预防和延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及复发率, 提高生命质量,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1] 蒋晓莲, 薛咏红, 汪国成, 等.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 4(12):852-858.

[2] 曹桂兰, 曹青, 梁静.对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6):423-425.

猜你喜欢
出院心肌梗死急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