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就地访谈”工作法探析

2014-02-03 05:27谢子传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警务公安民警

谢子传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社区民警“就地访谈”工作法探析

谢子传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顺应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适应社区警务模式的需要,创设社区民警“就地访谈”工作法很有必要。“就地访谈”是指社区民警在当班巡逻的过程中,基于自主判断,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在表明身份和说明意图后就地与其交谈,以期获取警方所需信息的过程。“就地访谈”工作法有自己的特色,区别于现场访问、入户访谈(调查)以及盘查。社区民警进行“就地访谈”要掌握一定的要领,对“就地访谈”获取的信息也要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和存储,并实现信息共享。

社区警务;社区民警;就地访谈;“就地访谈”卡

原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曾强调指出:“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公安机关要在认真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长期管用的制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把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变成广大民警的自觉行为。要建立健全公安机关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明确民警走访群众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要求,把走访联系群众作为基本工作方法,把熟悉掌握情况、做好群众工作和基础防范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把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信息采集率作为基本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走访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1]笔者认为,孟建柱的这一讲话既揭示了我国公安工作走群众路线的特色,也提出了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如何实现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尽管“大走访”活动中各地对此多有摸索,传统上也有入户访问的有效形式,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都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其实际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对此,笔者借鉴美国学者奥特梅伊尔(P.J.Ortmeier)关于“就地访谈”的相关论述,将其移植到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中来,创设“就地访谈”工作法,希望对推动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就地访谈”概念解析

(一)“就地访谈”的词源及其涵义

据笔者在我国内地文献库的检索,“就地访谈”一词尚未在我国内地文献中出现过。但据笔者观察,在我国地方公安工作实践中,一些派出所及其民警客观上是有“就地访谈”的做法和实践的,只不过他们主观上没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和将之理论升华罢了。即使是像2009年公安部部署的“大走访”活动及其随后的“三访三评”实践,许多民警在活动中也都或多或少不自觉地采用了“就地访谈”的一些做法。

美国学者奥特梅伊尔(P.J.Ortmeier)在其所著的《社区警务——巡逻指南》一书中介绍了巡警的一项普通业务,即“field interview”。根据Ortmeier对“field interview”的描述,笔者将其译为“就地访谈”。这个翻译是否准确,还有待学界同仁进一步考证,因此,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就地访谈”用引号表示。

奥特梅伊尔认为,“就地访谈”就是警察在公共场合随意接近一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警察身份也问清对方的身份后,再向对方询问一些问题使会谈得以继续的过程[2]4-7。把这个概念结合我国的警务实践来理解,“就地访谈”是指社区民警在当班巡逻的过程中,基于自主判断,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在表明身份和说明意图后就地与其交谈,以期获取警方所需信息的过程。笔者认为,在社区警务模式下,“就地访谈”应该成为社区民警的一项日常工作,它既能适应当代信息情报导向警务模式的需要,又可以极大地拉近警民关系。

(二)“就地访谈”的特点

1.访谈对象的随机性和广泛性。“就地访谈”对象的随机性是指社区民警在当班或巡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不特定的对象进行询问与交谈,以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地访谈”对象的广泛性是指社区民警在当班或巡逻的过程中,即便是随机选择的访谈对象也应该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应该仅仅针对特定的人群。众所周知,社区民警在当班或巡逻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地遇到形形色色或三教九流的社区群众,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店主与主顾、行人与过客、家庭主妇乃至拾荒者等等,无一不是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此,“就地访谈”的对象是随机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2.访谈双方的自愿性和平等性。民警随机选择好“就地访谈”的对象后,首先要向对方表明身份和意图,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询问和交谈,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访谈,民警不能强制,这就是“就地访谈”的自愿性。“就地访谈”的平等性,则是指民警和被访谈者双方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的,民警既不能以势压人,也不能强迫被访谈者说或不说什么,因为只有平等真诚的交流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信息。

3.访谈内容的多样性和意向性。当某一对象自愿接受访谈后,民警与被访谈者可以开诚布公地交谈任何话题,这就是“就地访谈”内容的多样性。但是,从民警的工作性质及其节约时间成本的角度考虑,“就地访谈”的具体内容还是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意向性,即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公安工作信息为目的。

4.访谈方式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就地访谈”方式的灵活性是指民警与被访谈者不特定时间,不特定地点,随到随谈,无拘无束,开诚布公。而可控性则是指民警对访谈进程和访谈内容的把握。“就地访谈”毕竟不是聊天,要从民警的工作职责出发,有意识地引导被访谈者尽可能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就地访谈”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就地访谈”与现场访问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就地访谈”是民警为了获取社会治安和警务信息而采取的现场一般调查行为,是一种工作方法;而现场访问是民警为了查明所办案件,在案发地进行的查明案件事实的特定调查行为,是一种执法行为。

第二,二者的范围和对象不同。现场访问的范围一般仅局限于案发地(除非目击证人或其他知情人非案发地居民),访问的对象主要是案件的当事人(受害人)及其案发地的知情人;“就地访谈”的范围和对象则显然不受制于这种跟“案件”关联的特性,而只跟民警所想收集的信息相关联。

第三,二者的要求和程序不同。现场访问作为一种执法行为,要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访问的过程、所谈的问题,都要求紧紧围绕查明案件事实这个核心,注重行为的时效性及其法律效力;而“就地访谈”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以获取公安工作所需要的情报信息为核心,既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也没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性。

2.“就地访谈”与入户访谈(调查)的区别

“就地访谈”与入户访谈这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因为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获取公安工作信息的行为,二者在访谈对象的遴选、访谈内容及其信息记录和处理等方面应该毫无异处,唯一不同的就是访谈的地点不同而已,前者在民警与被访谈者“相遇”的地点就地进行,后者在选定的被访谈者的住所进行。再说入户调查,其与“就地访谈”的区别稍显复杂,一则,如果入户调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公安工作信息,则和入户访谈为同一概念,区别如前所述。二则,如果入户调查的目的是获取证据、查明案情,则类似于前述“就地访谈”与现场访问的区别,在此不再赘述。

3.“就地访谈”与盘查的区别

“就地访谈”一般是指民警在社区巡逻(步巡为主)的过程中,与随机遇到的被访谈者就地进行的访谈。盘查是民警在巡逻过程中对觉察的可疑人员就地进行的盘问和检查。显然,二者有一个共性,即“就地性”。但二者的区别决不能混淆。首先,从民警的角度而言,民警选择“就地访谈”的对象是随机的,只要注意一下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就可以,而民警选择盘查的对象必须是民警主观上觉得有可疑的的人。其次,从对象的角度而言,“就地访谈”以被访谈人的自愿接受为前提,盘查则具有强制性,不管盘查对象是否自愿,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盘查。第三,从后果而言,“就地访谈”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访谈结束一般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除非被访谈者主动坦白或被察觉为违法者,这样可以导致拘留等强制性法律后果。而盘查本身就是法律行为,所以,无论盘查的结果是否查证事前的怀疑,都在客观上带来相应的法律后果:查证属实的,直接导致拘留等强制性法律后果;查证不属实的,则恢复盘查对象的自由。

二、“就地访谈”的技术要领

(一)“就地访谈”对象的选择要领

“就地访谈”的对象是随机的,但绝不是随意的。首先,要充分掌握辖区基本面。每个社区民警对本辖区的人口信息要十分了解,包括辖区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基本信息,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布局及其日常运转或经营情况,以及对辖区内的大小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小商小贩等都要了然于胸。其次,访谈对象要事先预选好。这种预选应该根据信息收集全面性原则,按照季度、月度、每周、每日的不同周期事先做好访谈计划,将访谈对象分门别类,具体到当日的访谈计划,就可以把若干对象串起来形成当日的巡逻路线,然后在巡逻中“随机”与既定的对象进行“就地访谈”。这样的安排会让访谈对象觉得自然又随意,会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民警的访谈。第三,访谈对象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和合理性。一是年龄结构要合理,即老、中、青比例要适当;二是职业结构要合理,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有;三是性别结构要合理,男女比例不能明显失调;四是要定期重点选择沿街、路边的小店主和一些边缘人群,如小摊贩、修理工、拾荒者作为访谈对象,因为这类人处在社会的神经末梢,对社会治安动态是最敏感的,同时对社会的观察往往也是细致的,可以为警方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就地访谈”内容和进程的掌控要领

“就地访谈”既不能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也不能草草收场、无功而返,因而是否善于掌控访谈的整个过程,对“就地访谈”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就地访谈”内容和进程的掌控原则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社会治安信息为目的,其要领主要有:第一,主动表明身份和目的,积极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和配合。第二,事先有预想问题,在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后,要直奔主题,绝不拖泥带水。第三,要善于引导话题,防止被访谈者“顾左右而言他”。第四,对被访谈者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促使被访谈者尽可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五,访谈完毕应当道谢。

(三)“就地访谈”民警的安全要领

警察在与任何对象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上都有一个自身的安全问题,警察自我安全的防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基于这个认识,“就地访谈”过程民警也要注意自我安全问题。一般说来,“就地访谈”最“危险”的时段就是双方刚刚接触、警察表明身份的时候。由于被访谈者构成情况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假设人人都是“好人”,出于人的本能心理,如果被访谈者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记录,在警察接近的一刹那,有的人可能会有过激反应,当然也有的人会故作镇静,然后寻找机会反戈一击。这些都是民警不得不防的。

其一,表明身份、说明意图时保持安全距离,不要轻易贴近被访谈者(相当熟悉者除外)。

其二,在访谈过程中,如果被访谈者离开视线后返回,必须保持高度的戒备,因为被访谈者离开视线后的所作所为民警不得而知,存在去取凶器的可能性,民警不得不防。

其三,访谈过程中如有第三者靠近,也必须提高警惕,以防不测。如果巡逻民警有两人搭档,则可以采取主辅配合位置,以确保整个访谈过程的安全。

三、“就地访谈”卡及其对访谈信息的处理

(一)就地访谈卡

“就地访谈”的目的是收集公安工作信息,所以,为保全信息,民警在访谈的过程中要做好访谈记录,以便事后进行归纳整理。访谈记录可以通过就地访谈卡的形式进行规范操作,为随后的信息归纳整理提供便利。

根据奥特梅伊尔的介绍,美国许多警察局都要求使用“就地访谈”卡,“就地访谈”卡的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当事人的全名、绰号和(或)别名

当事人的出生日期

当事人的性别和体貌特征,包括伤痕和纹身

当事人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

社会保险号、驾驶证或其他识别身份的号码

穿着特征

与之接触的原因

其同伴的身份

旁证,如果有旁证的话

所乘车辆的特征,如果有车辆的话

当事人的犯罪记录

就地访谈的日期、时间和地点[2]21-32

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所以,社区民警在“就地访谈”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就地访谈”卡,应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设计。其大致格式如下:

××派出所民警就地访谈卡编号:

可见,该“就地访谈”卡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

1.被访谈人的基本情况。主要记录被访谈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职业、外表特征等。

2.访谈过程。主要记录民警的提问和被访谈人对问题的回答。这个记录并不要求毫无遗漏地记录访谈的整个过程,而是有重点地记录民警提出的问题和被访谈人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3.初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访谈过程中,凡是访谈民警认为被访谈人所谈的信息是与众不同的、特别的、首次提到的、能与其他信息相互印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可以列为有价值的信息填在这一栏中。

当然,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就地访谈”卡最后要求被访谈人和访谈民警在检查无误后分别签名确认。

(二)访谈信息的加工处理

“就地访谈”的目的是收集信息,而收集信息主要是为公安决策服务的。因此,通过“就地访谈”收集的信息就不能是原始信息的简单堆积,而应该是经过精心加工的信息。那么,如何对访谈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呢?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做到的:

1.访谈信息的过滤加工

公安决策者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浏览大量的琐碎信息,因此,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应着重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过滤,把重复的、过时的、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把那些对公安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用最简练的文字或直观的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决策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和掌握最多的信息。访谈信息的过滤加工,意在提高信息的密集度。信息加工者在提高信息密集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信息保真度高、信息容量大而冗余度小、信息服务目的性强。

社区民警“就地访谈”收集的信息,当天就要录入计算机,然后由派出所指定专人(笔者建议派出所可设“信息分析员”职位专门负责信息处理工作)负责对所有社区民警录入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分类保存,为下一步的处理打好基础。

2.访谈信息的归纳分析

访谈信息的归纳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信息深加工过程,是研究性的信息工作。对访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根本目的是找出蕴含在信息之中的共性特征或规律性信息,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海量的处于高度离散的无序信息进行排序和归类整理,从中筛选和提炼出对公安工作、派出所工作或解决某项特定工作有参考作用的信息。对信息的归纳分析,要结合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重点有所侧重。如近期对暴恐信息就务必作为重点予以关注。

二是从已经掌握的有关公安工作、派出所工作的点滴的、局部的、不完整的信息中,推断出能正确认识公安工作、派出所工作或某项特定工作整体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信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社会治安局面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逐渐的甚至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犯罪状况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公安信息工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犯罪迹象的早期发现,先期预警,提前预防。

三是从已经掌握的有关公安工作、派出所工作或某项特定工作的信息中,推演出能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的信息[3]。派出所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任何时候都应当始终抓住基础防范这条主线,抓住信息工作这个关键,抓住治安动态这个龙头,为全部公安工作提供牢靠的基础信息,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

要实现上述三个目的,信息分析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并能熟悉掌握信息分析的方法及其工具。

3.访谈信息的存储与共享

访谈信息的存储就是把已经收集且加工处理好的信息资料以文字、图像等形式,借助计算机手段和各种媒介记录保存下来。信息存储,是保证信息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社区民警通过“就地访谈”收集的信息在录入计算机以后,信息分析员应当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访谈信息的存储一般有三种路线:第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的自然存储,以备查信息来源为主要目的。第二种是按照信息的性质进行归类存储,即按照派出所工作的基本面把不同性质的信息进行归类存储,如基础信息中的人口信息、车辆信息、特种行业信息、出入境信息等等,社会治安信息中案件信息、毒品信息、暴恐信息、走私信息等等,这类信息的汇总有利于把握社会治安的基本动态。第三种是特别信息的存储。所谓特别信息是指重大信息、热点信息、首次出现的最新信息以及存疑有待进一步查证的信息等。

访谈信息的共享就是指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交流与共用,以便更加合理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由于“就地访谈”收集的信息一般是基于某个派出所的管辖范围,对本派出所警务工作决策的参考价值自然勿用多言,但就信息本身的作用以及警务工作的全局性而言,经过归纳分析的“就地访谈”信息理应在公安局域网内实现共享,这是实现信息功能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公安信息局域网的不断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只要各级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的不同部门和警种之间打破思想意识的束缚,通过信息共享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就不是一件难事。

结语

“就地访谈”工作法是基于社区警务战略结合社区民警的巡逻业务而创设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能够适应当今时代信息情报导向警务模式对信息收集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公安工作一直都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所以,引进“就地访谈”工作法在我国不存在环境不宜问题,应当可以成为我国公安工作中推动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当然,“就地访谈”工作法能否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1]徐灿.孟建柱强调:必须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D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4-09/1637619.shtml.

[2]P.J.Ortmeier.Policing the Community:A Guide for Patrol Operations[M].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 Limited,2002.152,4-7.

[3]王明新,王光.公安决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08.

Exploration on the“Field Interview”Working Method of Community Police

XIE Zi-chuan
(Fujian Police Academy,Fuzhou,350007,Fujian)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field interview”working method of community police which conforms to police visiting and contacting the masses the requirements of norm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and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policing model.“Field interview”refers to a process which community police patrol on duty,based on independent judgment,choosing an object and conversing with him after identity and inten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police.“Field interview”working metho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from the on-site visit,household interviews(surveys)and inventory.Community police should master certain essentials of the“field interview”.These information must be processed and storage d scientifically,and then share them.

community policing;community police;field interview;“Field Interview”card

D631.4

A

2095-1140(2014)06-0056-06

2014-07-10

谢子传(1964-),男,福建政和人,福建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公安管理、公安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王道春)

猜你喜欢
警务公安民警
民警轩哥说案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报道要有度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