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几个倾向

2014-02-04 22:26林成策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学主体课堂教学

林成策

(齐鲁师范学院 科研处,山东 济南 250013)

中等教育研究

当前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几个倾向

林成策

(齐鲁师范学院 科研处,山东 济南 250013)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众多常规的教学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有些教学行为又操之过急了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重形式,轻内容”“重讨论,轻讲授”“重学生自主,轻教师主导”“重套路,轻变化”“重感性,轻理性”“重现代教育技术,轻传统教学方法”等倾向的出现。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倾向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哲学中,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只要是实践活动或认识活动,就存在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课堂教学活动属于认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同样存在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教学活动也随之消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主地学习。教学内容作为“教”和“学”的客体主要是指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它被两个主体共同作用的同时又将两者联系起来。

以往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受制于高考指挥棒以及成绩的压力,单一的使用讲授法,使得“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形式的授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较好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似乎有所体现。如今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广泛运用于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等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也就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中学地理课程的时空特点要求地理教学需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建立起时空概念,为他们能够正确领会地理学科知识,较为精确地掌握地理学规律打下基础。以往的中学地理教学,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地理教具缺乏,再加上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差,地理教学缺乏直观性,使得学生较难理解某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这样的地理学习,使得学生们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地理课程,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如今的中学地理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和时空感,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和地理水平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种改变,有利于学生真正走进地理现象的世界去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解和分析。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我们知道,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授课形式的形象直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不应忽视目前的地理课堂存在的某些倾向性问题。这些倾向性,若不加以重视,并做到有意识的规避,必将对目前的地理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使得我们的地理教育,走向过去那一极端的对立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要注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我们认为,置身于全媒时代的我们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应接不暇的各类媒体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都有被各种媒体绑架的嫌疑。基于此,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形式的设计也就不足为奇。

笔者以为,过多形式的关注,必将带来他们对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忽视。这样做的结果,容易出现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说法的现象。还有,在花样翻新的形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不容易全面掌握,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往往不到位。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质量好坏的点评不清楚,或不点评,甚至仅仅是盲目表扬、虚假表扬,这样的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还有的教师由于缺乏掌控全局的经验,对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关注度不够,只是在等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也是导致点评不到位、随意表扬、虚假表扬的原因。

另外,由于教师过分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环节设计的过分细致,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使他们只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打转,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显然相悖。所以,由于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不少教师的专业素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思考研究不够,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我们认为,中学地理教师在关注教学形式设计的同时,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将二者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注意“重讨论,轻讲授”的倾向

以往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今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消除了,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更活跃了。同时,我们发现,在课堂热闹起来的同时,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少。笔者质疑,学生的自学和讨论,真能够解决一切的地理学习吗?或者,教师只在期间做简要点拨,仅仅依靠学生大量的自学和讨论就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吗?有的教师甚至达到让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占整个课时一半以上的程度。再去掉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的讲解甚至不到10分钟。“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满堂动”“满堂问”。这种“重讨论,轻讲授”的倾向,导致教师对知识和原理的讲解太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知识和原理,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认为,让学生动起来没错,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却不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处理好讨论与讲授的关系,是目前地理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讲授仍然是基本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讨论是为进一步巩固老师所讲授知识或原理服务的,不是为讨论而讨论,更不是用讨论替代讲授。

(三)要注意“重学生自主,轻教师主导”的倾向

以往的地理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如今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演变成“学生学,老师看”,或“学生讲,老师听”。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减弱,便出现了“重学生自主,轻教师主导”的倾向。笔者认为,在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我们单独重视哪一主体,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教学真意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等于把课堂放给学生,也不等于将更多时间安排自学、讨论、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演变为组织者、观看者、提问者、聆听者、评判者等,显然已经忽略其同样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这一事实。我们认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关键还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看学生的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是第一位的,“学”是在“教”的主导下进行的,教师要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环节就是讲解。教师不一定非得按照“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代表回答——教师表扬”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师边讲、边问、边启发、学生抢答”的教学步骤,其效果也不一定差。在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情况下,如果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其教学效果只能更差。笔者认为,如果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回答,那更是浪费时间。

(四)要注意“重套路,轻变化”的倾向

地理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并且,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组成也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若教师按照这些一般规律或俗称“套路”教学生如何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等,其方向是正确的,方法也是得当的。但有的教师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某个地区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出现了“重套路,轻变化”的倾向。再比如,教师在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讲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让学生按照分析鲁尔区区域发展的方法来分析济南市区域发展的条件与优势等。笔者认为,这个探究式练习安排得就不很恰当。因为济南市的资源优势远没有鲁尔区那么明显,虽然按套路也能分析,但其典型性相对较差,其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再是,不少教师对地理要素和条件的分析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也表现出“重套路,轻变化”的倾向。我们认为,有些因素在某地区表现得不突出、不明显,完全可以不讲,或点到为止,不一定非要把所有因素挂起钩来,这样容易给人以牵强附会、主次不分的感觉。讲课有主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把握住关键点,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所以,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一般思路(即所谓套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特别要注意地区之间的差异。区域差异(或地区差异)是地理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地理学的固有属性。因此,教师要在运用“套路”中注意变化,要在变化中运用套路,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要注意“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

在今天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这与“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密切关联,我们也可以说这是“重表面,轻实质”。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多关注面上的活动,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感性知识,理性思考较少,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相对较差。笔者认为,课堂上过多的零碎的提问,过于频繁的短时间的“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如果说这种教学形式比较适合于小学生,对中学生就不有诸多不便了。我们认为,学生到了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其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能过多过碎,将宝贵时间浪费在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上。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启发式提问,也不一定非要指定学生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来,再找另一个,可以让学生抢答,或老师自问自答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在课堂上不宜过多安排,可精选内容重点安排,真正达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以往“满堂灌”的死学习不好,如果变成了表面活泼,实质效果不佳,也不是我们想追求的。课堂活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避免出现“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在给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要注意提升其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其理性思维的能力。

(六)要注意“重现代教育技术,轻传统教学方法”的倾向

如前所述,当今时代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这确实为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的教师存在“重现代教育技术,轻传统教学方法”的倾向。他们在课堂上基本不写黑板字,个别教师甚至不写一个黑板字,教师的“三板”艺术的基本功明显普遍缺乏。我们在肯定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的同时,不应该否定或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个“三板”艺术基本功好的教师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确实很大,但使用不当也会走向反面。不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成了资料库,成了教师的教案,信息量太大,教学内容设计的过多过细,加上课堂时间又紧,一屏幕的内容还没等学生思考就快速换页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师要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也要详略得当,不能把所有的讲课内容都写到课件里,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在以上内容中,笔者分析了当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并非想否定中学课程改革的成果。笔者认为,这些倾向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存在,其表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提出来的意图只是希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不断扩大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是不容置疑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完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

[1]林宪生.地理教学基本理论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加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志红)

Current geograph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s and background, many conven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hile some teaching behaviors rush a bit.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 that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ry to avoid the appearance of the following tendency as: "more attention on form, less on content", " more on discussion, less on instruction", "more on students' autonomy, less on teacher direction", "more on routine, less on changes", "more on sensibility, less on reason" and “more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ss o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 tendency

2014-03-17

林成策(1960-),男,山东烟台人,教授,齐鲁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济南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G633

A

(2014)02-0009-04

猜你喜欢
中学主体课堂教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在多解中学创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