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中风灸法浅析※

2014-02-05 08:37贾红玲张学伟张永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厥阴灸法李氏

贾红玲张学伟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355)

《针灸逢源》中风灸法浅析※

贾红玲1张学伟2张永臣2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355)

本文对《针灸逢源》中灸法治疗中风病作一浅析,以发掘和整理传统灸疗,为当今治疗中风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风;灸法;针灸逢源

《针灸逢源》[1]为清代医家李学川所编撰,他在感于当时医界“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的现象下,经过多年努力,集《灵枢》、《素问》等经典医籍知识,“特揭经脉、刺法诸篇,以补医林传诵所阙”。书中对中风病的治疗较为详尽对后世针灸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现对书中“中风门”之灸法做一简要分析,以期为当今之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中风病的成因

《针灸逢源·中风论》:“中风者,此惟中气虚惫”指出本虚为中风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同时“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指出邪犯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诱因;还指出“房室过勤,纵阴不走而阳气则已动,动而不已,必渐积于空郄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痹,舌或微蹇,风信已至,而扰其阳者方未已。”说明房事不节导致阳气乱动,亦是中风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2 中风病的预防

李学川在《针灸逢源·中风门》中提出了对中风病的预防措施,“中风风邪入脏……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将有中风之候,速针灸以上穴”。在平时生活中如患者感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之时,可作为中风前的证候,可速针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但此处未讲刺几分、灸几壮,采取何种灸法操作,揣李氏之意在于仅指出此方法可以用于预防中风而已,实际临床操作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3 中风病的治疗

3.1 直接灸

3.1.1 对中风的治疗 《针灸逢源·中风门》:“丹田、气海,二穴俱连命门,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可见李氏认为“中风卒倒不醒”的灸治方法,可取丹田、气海两穴,因丹田、气海两穴对机体的调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故临床取之多有大效。

3.1.2 中风兼症戴眼证的治疗 《针灸逢源·中风门》云:“目戴上,足太阳之证;目上视,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者,名戴眼也。”可见李氏认为中风不醒若见“目戴上”之症,此为足太阳证,之所以称之为戴眼是因“目上视,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的缘故,治疗方法为“神庭、丝竹空、人中、脊骨三椎,并五椎上各灸七壮,齐下火,立效”,李氏在此处指出“齐下火”而灸之,说明此处灸法操作时应一起进行操作,虑其此灸法的刺激量相对较大,能收到较快的临床治疗效果。

3.1.4 “中风六症混淆”的治疗 《针灸逢源·中风门》云:“中风六症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木不仁者,厥阴之井大敦,针以通其经,少阳经之绝骨,灸以引其热也。”可见李氏认为引起此证的主要原因为病在少阳、厥阴,临床上患者往往还可伴见肢节挛痛,或木不仁,治疗方法李氏认为取“厥阴之井大敦,针以通其经”的方法,同时结合“少阳经之绝骨,灸以引其热也”。

3.1.5 半身不遂的治疗 《针灸逢源·中风门》云:“半身不遂,此由气血不周,一名偏枯是也,或但手不举口不能言,而无他症者,此中经也,各随其经络俞穴而针灸之,兼用药补血养筋,方能有效。”可见李氏认为半身不遂多是由气血不周而致,并指出临床患者若见“但手不举口不能言,而无他症者”,是中经的原因,针对此证,李氏认为治疗方法应“各随其经络俞穴而针灸之”,与此同时,应兼用补药治疗。

3.2 间接灸 关于间接灸治疗本病,《针灸逢源·中风门》云:“中风卒倒不醒,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可看出李氏认为可采用隔盐灸或隔川椒灸对中风卒倒不醒的患者治疗,或两者结合治疗,具体操作是取穴神阙,用净盐炒干,然后将其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此处指出应用的是“厚姜”,因其灸的壮数较多,为百壮-五百壮,壮数较多,刺激量较大,故具有回阳救逆之效。

4 小结

本篇对于指导临床中风病的灸法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如选用上述直接灸法中之腧穴,因此类腧穴多处于皮肉较薄的部位,故对其进行灸法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严禁起泡或者烫伤患者,在艾柱将要燃尽时即将其去除;在选用间接灸法操作时,如患者有不适症状,亦应及时停止灸法操作。在本篇中,有些地方没有出现灸多少壮或者灸多长时间的限制,亦指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选用合适的灸法操作。

李学川·《针灸逢源》为临床中风病的灸法治疗提供了治疗借鉴,其在继承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心得,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治疗取穴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在临床中治疗中风病时,可参照其相关理论选取合适的灸法治疗方案,或应用直接灸法,或运用间接灸法,亦可在中风病发生之前通过对其进行合适的预防来防止其发生,对临床中风病的灸法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42

1672-2779(2014)-05-0070-02

苏 玲 本文校对:杨佃会

2013-11-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单秋华)中医药传承工作室项目

猜你喜欢
厥阴灸法李氏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文言文练习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