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箴言》中的贫富观探析

2014-02-05 23:06王影杰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箴言财物

王影杰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圣经《箴言》是智慧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本圣经关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的浓缩,主要内容包括呼吁智慧、公正、仁义,教导年轻人温良谦卑、远离奸淫,提倡勤劳致富、救济穷苦。作为犹太民族智慧的结晶,《箴言》流露出明显的否定贫穷、崇尚财富的实利态度,但其中对待贫富的观点不是绝对的二元论,而是彰显出辩证、理性的光芒。这对于当下经济大发展时的中国具有启迪意义。

《箴言》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被掳之前,其中的“所罗门箴言首集”(10:1~22:16)和“所罗门箴言次集”(25:1~29:27)是成书最早的部分,学者多主张约于所罗门时期已汇集成册,其中的观点态度打上了所罗门时期特有的烙印。所罗门统治时期社会繁荣、安定和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以色列在来往的贸易商路上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以色列人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进而使全国形成了否定贫穷、崇尚财富的观念。《箴言》中有明显的厌恶贫穷的态度,尤其是在“所罗门箴言首集”里。文中认为贫穷的人会遭到朋友和邻舍的远离,“贫穷人连邻舍也恨他”、“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他用言语追随,他们却走了”[1]。在犹太人眼里穷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穷人强如说谎言的”,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说谎者的不齿,但拿穷人与之比较,认为穷人只是比说谎话的高了一等,这赤裸裸地表达了对贫穷的厌恶。与否定贫穷的思想相辅相成的是对财富的崇尚。犹太人认为财富本身是美好的,对于品行高尚的人来说财富如锦上添花,“智慧人的财,为自己的冠冕”;财富是人的护身符,“富足人的财物是他的坚城,在他心想,犹如高墙”。“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寻求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以银子、珍宝比喻智慧,体现了人民对财富的重视。《箴言》中经常以贫富作对比来证明财物的重要性。“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穷人的贫乏是他的败坏”、“贫穷人连邻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贫穷人说哀求的话,富足人用威吓的话回答”、“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这些话语形象地说明了贫穷的悲哀和财物的重要。

与中国传统观念“君子固穷”截然不同的是《箴言》视财富重于尊严,“被人轻贱,却有仆人,强如自尊,缺少食物”。即使被人轻贱侮辱但是有财富也觉得内心舒畅,财富比尊严更加重要,犹太人对财富的重视可见一斑。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一味选择自尊是自欺欺人的表现,这也是一种谋生策略,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讲究尊严。希伯来民族诞生于两河流域,在他们开始发展之前,周边的“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人文化早已超出了原始阶段。原来从事耕耘的农村,这时已发展成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的城邦”[2](P4)。犹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从自然条件来说,中东地区多次发生灾荒,亚伯兰为逃饥荒南下埃及,雅各及其众子也为饥荒逃到埃及,除此之外还有瘟疫、洪涝等灾害;从社会条件来说,希伯来民族多次遭到外族侵袭和压迫,巴比伦人、埃及人、米甸人、亚玛力人等都曾多次袭击以色列人。作为生存于大国之林中的一个弱小民族,犹太人形成了坚忍负重的性格,历史的磨练使他们更加重视生存之道,所以在尊严与食物之间进行选择,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中华民族从进入文明开始就以压倒性的强势征服周边民族,在生存不是首要问题的情况下,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多关注精神道德修养。所以才形成“君子固穷”与“被人轻贱,却有仆人,强如自尊,缺少食物”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箴言》中的贫富观代表了当时犹太民族中广大普通民众的思想,这在另一犹太伟大著作《塔木德》中也有所体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贫穷更糟糕的了——它是所有痛苦中最可怕的。一个受贫穷压迫的人好像世界上所有的麻烦都会落到他身上,《圣经》提到的所有咒骂都会落在他身上。”“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天平的一边,那么天平那边就是贫困,贫困将在重量上超过它们之和。”[3](P159)可见否定贫穷的态度在犹太民族根深蒂固。《塔木德》教诲人们要重视金钱,书里有许多关于钱的格言、警句,如“身体依靠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它在祝福着人们”、“拥有很多财产,忧愁可能相对增加,但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忧愁更多”等等。“犹太人对金钱的崇拜欲极为强烈,而且在考虑钱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比别的民族更富于实利性”[4]P(104)。《箴言》对贫穷的厌恶态度可以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富足生活的憧憬。在农耕时代物资匮乏,民众要以物产侍奉耶和华,所以社会形成崇尚物质(财富)的心理,这是崇敬耶和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犹太人认为侍奉神的人实际上不可能不要金钱,以财物尊荣上帝,上帝必赐给更多财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信奉耶和华,依靠正当手段取得财富,是“有生命的人一种侍奉神的实际表现。”[5]P(14)

犹太民族认为追求财富并不仅是为了财富本身,而是洞察人生的意义,遵行上帝的诫命,因为财富是上帝的恩赐,财物并非指富可敌国的收藏,而是足够小康的产业。但财产过多并不是福气。[6](P79~81)《箴言》中流露出崇尚财富的态度,但对财富的认知并没有陷入片面化,一方面看到财富的力量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财富不是永恒的,不能一味陷入追求财富的漩涡,在某些时候财富还是招来灾祸的凶手。这种态度在“智慧三十则”和“所罗门箴言次集”里有明显的表述。“人的资财,是他生命的赎价,穷乏人却听不见威吓的话”,这与“富人之财保护他”、“富足人的财物是他的坚城”几句话构成对财富辩证统一的认知:财富既是人的保护伞也是夺命凶器。“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上飞去”、“因为资财不能永久,冠冕岂能存到万代?”这意在告诫人们不能一味崇拜财富、依仗财富。

同时《箴言》讲求对财富的追求和崇尚要有理性的限度,追求财富的方法要合法合情。“懒惰的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这句话在《箴言》第6章和第24章重复出现,强调了懒惰致穷、勤劳致富的道理。《箴言》主张致富要靠踏踏实实地劳作,不能急于求成。“诸般勤劳都有益处,嘴上多言乃致贫乏”、“致富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劳作”、“诚实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发财的,不免受罚”、“人有恶眼想要急速发财,却不知穷乏必临到他身”。犹太人认为获得财富最重要的一个守则就是要信奉并尊荣耶和华,“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倚靠耶和华的,必得丰裕”。在依靠神的护佑的同时也需要人自己的计划和劳动。个人的劳动和神的护佑是获得财富的必备条件。致富要有筹划,按照计划行事才能有所收获,不靠劳动所得的财富必然导致受罚。“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足受穷乏”。《箴言》还表示取得财富之后不能奢侈浪费,只有勤俭节约才能守得住资财。“爱宴乐的,必致穷乏;好酒,爱膏油的,必不富足”、“智慧人家中积蓄宝物膏油,愚昧人随得来随吞下”、“好酒贪食的,必致贫穷,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

《箴言》也告诫人们聚财有度。“贪恋之心乃夺去得财者之命”、“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以贪财为可恨的,必年长日久。”这体现了犹太民族讲究适度原则,这在《塔木德》中也有明确的表现。《塔木德》对待生活中的快乐采取了独特的态度,认为上帝创造人希望其快乐,因此故意逃避快乐和物质上的幸福必定是有罪的,上帝会降临在合乎道义的快乐之间。拉比倡导适度,两个极端——清心寡欲和享乐主义都被指责为有害。《塔木德》认为贫穷本身并不是美德,而恰好是相反,缺乏必要的生计对于掌握完成神的意志所需要的知识会有妨碍。享受物质是为了工作时能保持健康的状态。上帝创造了人,人有义务保证让身体得到良好的营养。拉比们对富人的界定是:从财富中获取快乐的人。财富是人的劳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作为一个人是否勤勉的标志。崇尚财富这体现了古犹太民族对人享用自己劳动成果权利的尊重。不过沉溺于奢侈的生活、一味敛财也不符合上帝的旨意。无节制的寻欢作乐会受到指责,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塔木德》对生活的看法是既要避免过于奢侈也要避免自我委屈。人在生活中既要享受感官的愉悦又要善用上帝赐予的身体和为其幸福所提供的快乐。[7]P(263~268)正如犹太人向上帝的祈祷:“我求你两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赐给我: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神的名。”

当整个社会充斥着崇尚财富的气息时,很容易造成民众道德的滑坡,如为了敛财不择手段,为富不仁、欺压贫弱等,可是统治者却很好地中和了尚富与敛财、恶贫与欺贫。他们提倡以辩证的观点对待贫穷和富有、穷人和富人,避免陷入片面化。追求财富但取财有道,厌恶贫穷但怜悯并救济穷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犹太人心中有架天平来衡量物质生活与道德境界,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的动力源于他们内心的信仰。创造财富提升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以物产尊荣耶和华进而使自己得到庇护,同时又能取财有道、有度,救助穷人,避免受到惩罚。

《箴言》不仅告诉人们生财之道,也说明了用财之法。使用财富的时候要把感谢神恩摆在第一位,“你要以财物和一切初熟的土产尊荣耶和华。这样,你的仓房必充满有余,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其次是要怜悯并救济穷人,即施行慈善。在希伯来语中“慈善”一词意思为“正直、正义”,也就是说在希伯来民族的视域中慈善行为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责任。《箴言》认为一个女子想要成为贤妻首先要做到“她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可见慈善已经成为衡量好人善行的标准。犹太智者对慈善的定义是:把属于上帝的还给他,因为你以及你的所有都是他的。[7]P(250~251)“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对穷人置之不理或者进行欺压的人会受到惩罚,“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呼吁也不蒙应允”、“贫穷人,你不可因他贫穷就抢夺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门口欺压困苦人。因耶和华必为他辨屈,抢夺他的,耶和华必夺那人的命”、“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夺受诅咒”。犹太人看重慈善行为,认为慈善行为不仅帮助了穷人也赋予了捐献者精神上的益处——施行慈善是一种赎罪行为。人的一切所得只不过是从宇宙的创造者那儿借来的,大地及其之上的一切都属于耶和华,人的慈善行为只是使上帝赐予人的物产得到更平均的分配,“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箴言》认为向贫穷人施舍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但他们自己决不想做一个被施舍的人,觉得那是极为可耻的。拉比时代有一段“饭后感恩祷告”,其中包含了这样的诉求:“我们祈求你,主。我们的上帝,别让我们有求于血肉的馈赠或者借贷;我们只要你那充盈、张开、神圣和富裕的大手来帮助我们,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永世感到羞惭和惶恐。”[7]P(210)他们主张自食其力,尽量不向别人求助,这与勤劳致富观念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依靠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积极救助穷苦人并且尽量不让自己沦落到需要救济的地步,所以整个社会才能呈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驾齐驱的和谐局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道德水平却稍显滞后,民众在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将精神财富抛之脑后,这必将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箴言》中的贫富观对于当下中国具有启迪意义。

[1]圣经(和合本)[Z].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2002.文中所引《箴言》皆出此处,不再一一标明.

[2]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赛妮亚编译.塔木德(精缩版)[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

[4]张倩红.犹太人·犹太精神[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西门.《箴言》中的财富观[J].天风,2008,(6).

[6]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箴言[M].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

[7]亚伯拉罕·柯恩著,盖逊译.大众塔木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箴言财物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箴言
生活家箴言
画中的箴言
涉税财物价格认定探索
环保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是否需要听证?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涉税财物价格认定的山东探索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箴言·读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