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4-02-06 07:49李海文杨高忠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9期
关键词:双能双源能谱

李海文,杨高忠

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CT/MR科,山东 淄博 255120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主要是指肺中单一的、边界清晰的、直径≤3 cm、病变周围被含气肺组织所包围的肺部结节[1]。其主要特点为无肺不张、肺门及纵隔无明显肿大的淋巴结、无胸腔积液等[2]。近年来,肺癌普查范围越来越广泛,SPN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但部分表现为孤立性结节的肺癌缺少典型的分叶及毛刺等征象,且其影像表现与某些良性结节有一定的重叠[3]。所以,SPN的临床诊断仍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对SPN进行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可清楚地辨别良恶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先进的影像学评价方法,然而由于良恶性SPN在功能信息及形态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该病的临床诊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新双源CT(New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NDSCT)双能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CT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2个球管与2套探测器,以不同的管电压和管电流运行,采集组织器官的2套X线衰减数据,从而得到清晰的能量信息。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49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10±7.83)岁。经病理证实,恶性SPN患者35例,良性14例。恶性病变中,腺癌19例,鳞癌4例,肺上沟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小细胞肺癌3例,淋巴瘤3例,转移3例;良性病变中,肺部炎症10例,肺结核4例。入选标准:治疗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CT增强扫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设备与扫描标准制定

1.2.1 设备

使用新双源CT双能扫描仪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2个球管的电压与参考电流分别设置为140 kVp、172 mAs和100 kVp、230 mAs。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器CARE Dose 4D,准直0.6 mm×128 mm,旋转速度0.5 s/周,螺距为0.6,2球管的FOV值分别为50 cm×50 cm和33 cm×33 cm,2个球管夹角为94°。

1.2.2 扫描方法

常规平扫:行常规平扫前,注意训练患者呼气、吸气等方面的动作,扫描的具体范围为胸廓入口至横膈水平(包括肋膈角),层厚为5 mm。

双能增强扫描:其范围及层厚均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的对比剂为350 mgI/mL碘海醇,流率3.0 mL/s,延迟时间35 s。

1.3 数据获取

1.3.1 原始数据获取

计算机自动重建获得层厚为1.5 mm、间距为1.5 mm的Sn140 kVp、Sn100 kVp以及120 kV线性融合的3组图像数据。

1.3.2 数据处理

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Syngo-2010A MultiModality Workplace工作站,并输入至双能软件中,采用“Liver VNC”程序对数据加以处理,从而得到虚拟平扫以及碘分布示意图,且于病灶中心层面置一面积为0.4 cm×0.4 cm~1.5 cm×1.5 cm的圆形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避开坏死、空腔以及钙化等情况,自动显示出病灶的平均CT值。经过Mono Energetic程序处理得到单能量图像,且以同层同面积ROI生成CT值能量衰减曲线示意图,并将各能量水平下的CT值加以记录[4]。

1.3.3 图像分析

以真实平扫为基线标准,钙化显示评估标准如下[5]:① 3级,真实平扫未见钙化现象,虚拟平扫发现存在钙化;② 2级,虚拟平扫与真实平扫钙化结果一致;③ 1级,虚拟平扫钙化比真实平扫小;④ 0级,真实平扫发现钙化,但虚拟平扫未见钙化。

1.4 辐射剂量计算

将计算机自动提供的剂量长度单位(DLP)换算成为有效剂量(ED),其计算公式为ED=DLP×0.014[6]。

1.5 病理检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Spirit双排螺旋CT机进行穿刺定位,以及巴德公司生产的18 G或20 G的槽式切割穿刺针进行穿刺活检。

1.6 碘基值比率量化分析

选取病灶同一层面主动脉的碘基值作为参照,将碘基值比率(病灶碘基值/主动脉碘基值)作为最终反映病灶碘分布情况的指标,并对碘基值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7 能谱衰减曲线量化分析

经Mono Energetic程序处理得到单能量(默认最佳keV)图像,并以同层同面积ROI生成CT值能量衰减曲线图,记录40~140 keV各能量水平CT值(HU),导入Excel表格文件,生成各组能量衰减曲线图。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公式为k=y/x,其中y是单能量分别为110 keV和40 keV时对应的CT值之差,x值为70 keV对应的CT值。并对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8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计算方法

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诊断阳性例数为A+B(A为真阳性、B为假阳性),阴性例数为C+D(C为假阴性、D为真阴性);病理确诊阳性例数为A+C,阴性例数为B+D。那么,敏感性(%)=A/(A+C)×100%,特异性(%)=D/(B+D)×100%,准确性(%)=(A+D)/(A+B+C+D)×100%。

1.9 信噪比计算方法

信噪比=有用信号功率/噪声功率。

1.10 观察指标

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PN直径、钙化检出率、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准确度、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碘基值比率及辐射剂量。

1.11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之间的图像CT值、图像噪声等指标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N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及SPN直径对比

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及SPN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SPN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及SPN直径比较(±s)

表1 SPN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及SPN直径比较(±s)

扫描方式 CT值(HU) 图像噪声 图像信噪比 SPN直径(mm)真实平扫 29.58±10.27 9.58±1.29 3.03±1.00 21.27±5.28虚拟平扫 27.96±11.05 9.76±1.35 2.82±0.97 19.08±4.96 t值 1.596 0.872 0.759 1.157 P值 0.271 0.495 0.568 0.286

2.2 图像钙化检出率对比

对于10个患者,真实平扫检测到19个钙化病灶,而虚拟平扫检测到16个钙化病灶;对于12个患者,真实平扫检测到67个淋巴结钙化,而虚拟平扫检测到64个淋巴结钙化。以真实平扫作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80/86)。SPN患者的CT扫描图像,见图1~2。

图1 左下肺SPN

图2 右上肺SPN

2.3 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对比

分别以真实平扫与以虚拟平扫作为基线,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SPN的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比较(±s,HU)

表2 SPN的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比较(±s,HU)

扫描方式 增强强化值 碘图CT值 t值 P值以真实平扫为基线 18.59±2.00 24.01±5.68 3.712 0.034以虚拟平扫为基线 20.27±5.68 23.09±9.08 6.959 0.021

2.4 SPN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以虚拟平扫为基线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为92.86%,利用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分别为77.14%和71.43%,见表3。

表3 SPN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2.5 良恶性SPN组的能谱衰减曲线图斜率与碘基值比率的对比

良恶性SPN组的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以及碘基值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良恶性SPN的能谱衰减曲线图斜率与碘基值比率的对比(±s)

表4 良恶性SPN的能谱衰减曲线图斜率与碘基值比率的对比(±s)

组别 能谱衰减曲线图像斜率 碘基值比率恶性SPN组(n=35) 1.02±0.59 0.22±0.08良性SPN组(n=14) 0.72±0.34 0.27±0.11 t值 1.038 0.231 P值 0.452 0.662

2.6 辐射剂量对比

本组患者接受总辐射剂量大小为(10.50±2.17) mSv,单次常规平扫与双能CT增强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大小分别为(5.70±1.28) mSv和(4.99±1.21) mS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7 CT值能量衰减曲线

CT值能量衰减曲线,见图3。在低keV时,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CT值差别较大,恶性结节的CT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在108 keV时,CT值有交叉;在高keV时,CT值差别较小,良性结节略高于恶性结节。

图3 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CT值能量衰减曲线示意图

3 讨论

3.1 双源CT双能技术工作原理

双源CT旋转机架中包含2个互相垂直的球管与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以不同的管电压和管电流运行,可对组织器官的2套X线衰减数据进行准确地采集[7]。该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地获取常规CT的图像信息,而且还能够根据不同组织成分对X线光子能量衰减程度的差异,得出可以反映组织化学成分的组织特性图。本研究所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碘元素具有较高的原子序数,在高低千伏时X线衰减变化显著,而空气及软组织变化则相对较小。因此,双能扫描可提取出增强扫描中与碘海醇对比剂相关的信息,然后将所得的信息经双能软件处理,则可以得到不含碘成分的虚拟平扫图像以及仅有碘成分的碘图。在二代双源CT系统中,增加了全新的选择性能谱滤过技术(Selectedphotonshield,SPS),将高能谱射线中的低能谱成分进行有效地去除,得到纯化的高能谱射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碘成分的鉴别能力。

3.2 虚拟平扫技术对SPN的临床诊断价值

在实际过程中,肺结节强化程度的测定对于判定SPN的良恶性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对于SPN增强强化阈值而言,之前有较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报道。胡奕[2]将15 HU作为阈值,此阈值条件下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8%、58%及77%。张龙江等[8]认为,阈值为20 HU较为合适,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92%、72%~76%及89%~92%。国内有报道称,由于增强扫描的最终目的就是鉴别与诊断肺癌,因此应该适当提高增强值的阈值[9]。本研究根据此观点,将SPN增强强化值>20 HU作为判定恶性病变的阈值,<20 HU作为判定良性病变的阈值。以真实平扫为基线、以虚拟平扫为基线以及以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分别为60.00%、51.43%及77.14%,特异性分别为64.29%、92.86%及57.14%,准确性分别为61.22%、63.27%及71.43%,利用虚拟平扫为基线的增强强化值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利用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因此,运用虚拟平扫技术得到的碘图能够帮助SPN良恶性的临床诊断,此结论与Sai M等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但是,本研究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稍小于Sai M等的研究结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患者自身构成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组患者中,有4例良性病变属于急性炎症,强化幅度水平比较高,碘图CT值较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单次常规平扫与双能CT增强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单能量图像能谱衰减曲线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双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不同的物质对于不同能量的X线吸收系数特征不同。物质的CT值衰减曲线是指X线穿过某种物质的衰减情况,可以用不同单能量(keV)下组织的平均CT值来表示。物质的CT值衰减曲线是由组成物质的化学分子结构决定的,不同化学构成的组织具有不同的CT值衰减曲线,可以用CT值衰减曲线的差异来区分人体内不同的化学成分,通过能谱特征综合分析揭示病灶的特征。陈克敏等[11]报道能谱综合分析可提供肿瘤的浸润程度、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有效信息。本组病例中,恶性结节多表现为明显下降型,少部分为平坦型。良性结节中结核结节表现为平坦型或非明显下降型;炎性结节多表现为明显下降型,也有个别表现为平坦型和上升型。总之,良恶性组存在一定的交差和重叠。良恶性组CT值衰减曲线斜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单能量越低,CT值差别越大,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在40~60 keV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单能量低keV图像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综上所述,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对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由该技术得到的碘图更有助于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

[1]王晓川,单昌彤,强伟.16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1):1814-1816.

[2]胡奕,郭启勇.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腹部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2):108-111.

[3]江杰,何波,张俊,等.双源CT双能量胸部虚拟平扫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791-795.

[4]Chen ZJ,Le HB,Zhang YK,et al.Microvessel density and expression of thrombospondin-1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J].J Int Med Res,2009,37(2):551-556.

[5]徐钐,周四清,温生贵.孤立性肺结节CT形态学征象的Fisher判别[J].放射学实践,2011,26(2):180-182.

[6]单飞,张志勇,曾蒙苏,等.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构成的相关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27(7):746-749.

[7]王华斌,李苏建,卢光明,等.初步评估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研究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5):504-508.

[8]张龙江,卢光明.双能量CT在胸部的应用和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92-94.

[9]张唯唯,张华.双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8-12.

[10]Sai M,Mori H,Kiyonaga M,et al.Peripancreatic lymphatic invasion by pancreatic carcinoma:evaluation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J].Abdom Imaging,2010,35(2):154-162.

[11]陈克敏,林晓珠.CT能谱成像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及展望[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41-844.

猜你喜欢
双能双源能谱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鉴别及诊断价值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双源CT平扫碘值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