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班,融情于法

2014-02-10 22:12杨佳徐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班规纪律法治

杨佳徐

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的“领导”,是教育工作的督促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有老师说:管理管理,班主任从班级人和事,到学生思想、学习、纪律、身体各方面,都要管一管,理一理。狭义上来说,此类班级管理就是“人治”,也就是说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灵魂的班主任,其实就是班级“元首”,这是一种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可能会是师在班在,师亡班亡。而如果能“人治”兼之“法治”,由“法治”来辅助“人治”,那么在合理“法制”下,学生化被督促为主动监管,做到有法必依,班级管理工作便更能发挥主体效应。事实上,对班级管理实行法治,其实就是良法和执法的结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以法治班的前提和基础,将法则法规落实到位是以法治班的核心,也是保障。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因此教育手段应该是异彩纷呈的且饱含对学生的爱。

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所谓“以法治班”(法治),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制定完善的班级法规(班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新学期,学生刚进入一个新集体,班主任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制定班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向。班规的意义,不是教训,而是欣赏,并帮助。

1.师生讨论出来的班规最为合适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首先班主任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班规和班规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本班和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行为约束规则。只有学生获得制定规则的主动权,成为了“立法者”,他们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被唤起,从而保证班规的普遍约束力。因为学生更能接受且更愿意遵守“自创”的“游戏规则”。

2.班规内容

班级常规,其实是一种潜在课程,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其所涵盖的内容不应仅是消极的处理或责备学生的违规行为而已,更多的应是积极鼓励和奖励好的行为,且尽量使用正面措辞。比如,不要破坏公物可以表达为爱护公物等。班规宜简单清楚,突出重点,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如迟到、作业不交、课堂纪律等)和生活纪律(偷窃、打架斗殴等)。最后,将制定好的班规以书面明示张贴于布告栏。重要的一点,班规的惩罚可以在某些方面保持弹性,可以定期更改完善。

3.学生不仅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

作为班规的制定者,学生还应该承担管理者的责任。学生身为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规范了行为,受到了自我教育。比如让值日班干对课堂课后纪律督查,让同学对班干进行监管评优,制定量化评分表让个人、小组、班干都参与对自己、他人、各方面的评价。既消除了班级管理的随机性,在提高法规执行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凡战者,以正合,用奇胜

《孙子兵法》主张,用兵在于正奇相用。正可视之为按牌理出牌,即根据班规行事;奇可视为不按牌理出牌,即临时行变。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引导者,在面对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过程中,就是一场战略、战术的较量。

1.“法治”与“师导”相结合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

有了班规,学生便能在自我管理中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便是“法治”。但由于我们的班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方方面面,且个别学生漠视班规或不服从班干的管理,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2.以法治班当如烹小鲜

(1)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次,值日班干小曾没带作业,挨了批后在课堂上和科任王老师吵了起来,扰乱了课堂秩序。我赶到教室后,将小曾带到办公室,我不想用“喝令”使他尊严丧失,产生逆反心理。到办公室后,看着愤愤不平的他,我给倒了杯水,然后让他拿出班规,将关于课堂纪律的部分抄写一遍。当初制定班规,他可出了不少力,我这一招一下使他稳定了情绪。默默地抄完后,我温柔问他:“我可以知道王老师是怎么惹了你吗?”可能由于我没有一下子兴师问罪,也可能是我给了时间和空间让他冷静缓和了情绪,抄了自己参与制定的班规,他倒是很配合地告诉了我事情因果,最后回了我这么一句:“我管不了别人了。”看着小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心里还记挂着班规的执行,我很开心,但,做错了,就该接受惩罚。根据班规课堂管理第三条,班干部干扰课堂秩序,扣德育分后,罚做一件好事。小曾自领罚,将班规认真抄了一遍,并以准备小晨会《自律,从课堂做起》向其他同学宣传班规力度,将功折罪。

本来有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学在“观望”着,甚至认为我可能只会走个过场,然而看到我的铁面无私,看到小曾大义灭己,他们在这场“游戏”里面,不自觉跟风和参与,适应了“游戏规则”,达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长大的目的。

人无完人,违规违纪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执法必严作为“法治”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将矛盾消灭在萌芽期,而违法必究是“法治”的重要保障,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营造一个向上的氛围。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教师与其把主要精力用在面对个别工作方面,不如大力地去创设一个极有良好心理气氛的集体。”

(2)执法有道

一次,一位科任老师冲到我的办公室对学生们进行了空前绝后的“控诉”,说我们整班男生严重旷课了。我去班里找来干部和非干部男生各2名,给他们纸笔,把他们分在四个位置上给我“讲故事”,另找来一些女生了解情况。当我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便知道整个事件的始末——两个学生在课堂捣蛋引发老师冲动的话语,最终导致全班男生的“暴动”。我把33个男生都叫到办公室,用心理学上的脚本分析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我“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动机、行为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我将事件进行了还原,当他们随着我改写了脚本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设想了倘若那两位同学不犯错,他们对事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有不少同学意识到他们的“义气”“勇气”用错了位置。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想要做一些好的事情,这跟良知意识有关。良知意识支配着人,就像内在的“小孩儿”主导一场“游戏”,我们可以尝试修复引导学生的良知意识。比如我们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有技巧、不着痕迹地传达信息,学生会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心灵内在和我述说的故事产生了联结,我们的教育管理便成功了。

接着我加入了螺旋式处理法,将学生分类处理分析。先从纪律学习都不错的学生开始,到纪律不错但学习上表现落后的学生,再到思想品德和学习都比较落后的学生,最后是那2个犯错的同学,将他们的言行一一对应班规的要求。无论是迫于形势的跟风,还是义气用事的冲动,又或者是纪律的不自觉,以班规的法则为中心,层层推进,让教育的效果环环相扣。最后加大猛药,我让他们从班规的角度思考他们将自己的“孩子”置于了何地,让他们讨论如何根据班规处理自己。治班之招无数,不同学生不同招数,多个招数解决一个学生,像QQ空间里的动态关注一样,班主任要创新套路来面对学生问题的更新。

(3)融情于法

成绩优秀的小蔓每个月至少迟到4次,根据班规,她应该绕操场跑2圈、在班里宣读班规、加2次教室打扫任务、扣德育分4分以及取消期末评优的资格。可她只是每个月被“罚”出2份英语练习卷子加1次教室打扫任务。为什么她享有特权呢?因为星期天晚上,爸爸要上夜班,她每个星期一的早上除了要早起做饭,还要用三轮车载行动不便的妈妈和菜去菜市场,帮妈妈摆好摊子再回家带弟弟妹妹上学。在我了解真相后,我和同学们讨论,决定对她“网开一面”。日本的教育社会学家片岗德雄说班级制度不同于组织制度,它是一种“体贴的纪律”。尽管违法必究,但如果是事事计较严惩,那反而有损教育的本意,因此,班级管理有时需要点糊涂的艺术。这不是降低要求,是一种弹性管理。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班规也要有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而不只是一条条冰冷的法则。

还有一位陈同学,一星期至少迟到3次。你搬出班规要求他不准迟到,或者根据班规对他进行严重的惩罚,他做不到,你再怎么依法办事都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班规对他进行了特殊“照顾”,规定他第一个月每星期最多迟到2次,第二个月每星期最多迟到1次,第三个月起每半个月最多迟到1次,超过次数按班规处理。三个月的缓冲期,给了他一个阶段性改变的机会,当他感受到尊重和宽容,发现降低了的要求的可行性,他便更愿意去接受班规的监督改变自己,维护班规。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才是以生为本、以法治班的重要意义所在。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警示和批评,但必须是善意的。根据班规来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班主任应避免当众批评学生,可以私下做违规违纪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接受班规的处罚,让班规应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这便是“法”和“情”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班规纪律法治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班规要科学合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