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北部“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调研报告

2014-02-10 05:39李维斗钟益民徐力进陈四全赵栋梁蔡越辉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洱源县大理市两江

李维斗,钟益民,徐力进,陈四全,赵栋梁,蔡越辉

(1.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市政协,云南大理 671000;3.民盟大理州委员会,云南大理 671000)

洱海北部“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调研报告

李维斗1,钟益民2,徐力进2,陈四全3,赵栋梁2,蔡越辉2

(1.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市政协,云南大理 671000;3.民盟大理州委员会,云南大理 671000)

为做好保护洱海的工作,对洱海北部为洱海提供主要来水量的“两江一河”(永安江、罗时江和弥苴河)的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其水污染严重的现实,在回顾以往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水污染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导致水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的十条对策建议。

洱海北部;“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

洱海是一个风光秀美的淡水湖,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功能,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而且是大理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洱海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这主要表现为洱海水的磷、氮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领导组办公室联合编制的《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2003-2020)》中指出:“洱海富营养化正在步入关键的和敏感的转型时期……在洱海刚刚开始发生向富营养状态质变的当前时期,果断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态势,实为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一观点可谓一语中的,令人警醒。

洱海的水质由117条入湖河流决定,而在这诸多入湖河流中,洱海北部为洱海提供主要来水量的永安江、罗时江和弥苴河(以下简称“两江一河”),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治“两江一河”水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保护好关系到大理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洱海具有重要意义。为配合大理市政府的这一工作,大理市政协课题组于2014年6月中旬,多次奔赴“两江一河”流经的大理市上关镇及洱源县进行调研。该课题组在两地召开相关座谈会,视察了“两江一河”沿岸的一些村庄并与村干部进行交流,在有关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两地的湿地建设及部分正在运转的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收集站和垃圾收集处理站,查阅了上关镇及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等单位的相关工作总结,向大理州环境保护局领导了解情况。后又数次召开会议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大理市上关镇及洱源县各乡镇均为农业乡镇,其产业结构和农业面源污染相类似的特点,以及行政隶属关系的要求,重点对上关镇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写出调研报告。

一、“两江一河”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工作概况

(一)“两江一河”概况及水污染现状

弥苴河:发源于洱源县境内牛街乡东北长木箐北西山坡,全长22.28千米(其中上关镇境内8.9千米),径流面积1 026.43平方千米,每年流入洱海水量约3.6亿立方米,占洱海来水量的44.5%;永安江:为弥苴河的分支河流。全长18.35千米(其中上关镇境内6.5千米),径流面积110.25平方千米,每年流入洱海水量约0.487 6亿立方米,占洱海来水量的6.1%;罗时江:发源于洱源县西湖,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为西湖泄水通道。全长18.3千米(其中上关镇境内4千米),径流面积122.8平方千米,每年流入洱海水量约0.513 4亿立方米,占洱海来水量的6.4%。

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每年流入洱海水量总计约4.601亿立方米,占洱海来水量的57%。

“两江一河”流经洱源县的右所镇和邓川镇以及大理市的上关镇。这些乡镇主要是农业乡镇。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因而施肥(及农药)的残留及畜禽粪便的流失,难免会对“两江一河”的水体造成污染。加上洱源县邓川工业园区有较多企业及“两江一河”流域有众多的村民、居民,其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流入江河亦会带来一定的污染。从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公布的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洱海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的一些数据(详见表1、表2和表3),可以了解到近几年来洱海入湖口“两江一河”水质变化的情况。

表1 2012年“两江一河”水质变化情况

表2 2013年“两江一河”水质变化情况

表3 2014年“两江一河”水质变化情况

从表1~表3可以看出,“两江一河”水质的恶化十分严重,其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等。

(二)“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概况

近几年来,大理市的上关镇政府、洱海管理局、水务局、环保局、农业局、畜牧局等有关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对“两江一河”流域的水污染做了不少治理工作。

第一,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滥用。从2007年起,大理市农业局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由农科员深入村组农户开展配方施肥的技术培训,发放施肥卡及各种作物的专用配方肥并创办试验示范样板展示,让农户逐步掌握施肥的技术。到2013年止,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万公顷,有效地减少了化肥的滥用。

第二,畜禽粪便收储和资源化利用起步良好。2011年,在上关镇河尾村建起了畜禽粪便收集站。目前每天收储畜禽粪便200余吨。

第三,基本配置了垃圾清运设施。至目前为止,城建部门已给上关镇配备12辆垃圾清运车和100个垃圾箱。每天可清运垃圾12吨到15吨。

第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见成效。①建成上关镇集镇污水处理厂,现每日收集处理量为400立方米到600立方米。②建成8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涉及8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日处理量为411立方米。③建成庭院生态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 584口,分布于10个村委会,30个自然村。④建成2座百村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涉及2个自然村,日处理量分别为150立方米和75立方米。

第五,湿地建设初具规模。2008年起至2012年,两次向农民租用可建湿地近392.7公顷,先后完成罗时江湿地100.4公顷,江前江尾湿地66.7公顷的建设。

第六,自2009年以来,分别对弥苴河、西闸河做了除险加固工程;罗时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永安江一二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第七,开展了大量洱海保护和“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三清洁”卫生整治活动。

二、“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上关镇是一个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的农业乡镇,农村经济欠发达。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对有关资源的配置选择,有着主要的决定权利。在没有其他经济作物比选和替代产业的条件下,种植耗肥量大的大蒜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因其可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一种植结构模式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形式所决定的。所带来的后果是化肥的过量施用以及氮、磷的面源污染。

另一方面,上关镇和邓川新希望乳业的关系,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关系,这种互依互存的结构关系,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特点所决定的。要改变其个体农户饲养奶牛为规模化集中养殖,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难以实现。因此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十分突出。

以上两种状况,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言,在较长时段内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使政府面临两难选择。

(二)“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阻力较大

测土配方施肥虽是一种科学、有的放矢的施肥方法,但实际推广面积仍不够大。据一些村干部介绍,农户因省力省事方便、效果好而总喜欢施用化肥,导致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推广并不十分理想。

另外,推广增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的工作也不尽理想。由于化肥的速效高效,农户都愿意购买施用。这在大蒜种植上尤为突出。据上关镇领导及一些村委会干部介绍。施用化肥种出的大蒜个头大,产量高,效益好,远非施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可比。尽管农业局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但农户因顾及自己的利益,推行难度颇大。

2.畜禽粪便和村民生活废弃物流入河道

“两江一河”河岸村民居住密集,临河村庄道路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用地紧张,使得一些农户的工棚、畜禽栏舍、茅房、简易住房临河而建。再由于群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生产经营行为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部分堆放在临河路边上的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另外,向河中倾倒垃圾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3.垃圾清运中困难较多

上关镇目前虽已配备12辆垃圾清运车和100个垃圾箱,但每天的垃圾清运量仅达12吨到15吨,距与环境保护部门签责的43.15吨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村庄的垃圾清运距离太远,配发的垃圾清运车运行费用较高,而多数村委会无集体经济收入,难以承受。另外,沿河村庄建筑密度较高,巷道狭窄,不少地方难以摆放垃圾箱,也给垃圾清运带来困难,并造成污染。

4.湿地建设滞后

按有关计划要求,至2015年底要完成上关镇666.7公顷湿地建设,现尚有“两江一河”入湖口湿地、兆邑片区湿地、小街湿地、河尾湿地建设未完成。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5.治理资金缺口较大

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一些环保工程的推进。如湿地建设,污水净化装置及配套管网的安装,均因资金拨付不到位影响进度。另外垃圾收储员、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三员”工资较低,且支付周期长,致使其工作积极性差,工作效率低。

三、“两江一河”水污染原因分析

“两江一河”由于流经洱源、大理两县市,其污染原因在两县市都可找到。从大理市角度出发,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一)污染的内源性因素

1.种植业施用肥料及农药带来的污染

由于上关镇是农业乡镇,种植业是其最主要产业和经济支柱。每年大小春种植都要施用大量的肥料和农药,尤其是化肥。化肥残留难免会进入沟渠,汇向“两江一河”。这尤以小春的大蒜种植最为突出。至2013年末,上关镇有耕地1 316.6公顷,小春种植大蒜约466.7公顷。除施用厩肥外,还要根据地况施用一定数量的化肥。有的村委会干部介绍,他们自己亩均使用150千克的化肥。由于大蒜的生长习性是喜欢含氮、磷、钾的全效性肥料,但其根系短,吸肥量少,仅为少部分,因而土壤残留肥较多。如果以亩均施用80千克化肥的保守数字来计,每年小春季节要施用500多吨化肥,那将会导致300吨到400吨化肥残留于土壤中,并随着灌溉用水、雨水及地下水四溢,自有不少进入“两江一河”及洱海。加上小春其他作物和大春作物的施肥,其残留及流失的量就更大。这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方式。

2.养殖业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

截至2013年底,上关镇共有生猪存栏36 076头,奶牛存栏13 798头,家禽存栏64 300羽。每年这些畜禽都产生大量的粪便。仅以奶牛而言,一头奶牛的日产粪量约30千克,那全镇的奶牛日产粪量为400多吨。其中近一半的粪便通过不同方式运到了河尾村的畜禽粪便收集站,一部分送到了田间,一部分堆放于路边、河道边。堆放于路边、河道边的畜禽粪便被雨水冲刷流进沟渠或河道,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方式。

3.部分生产生活废弃物带来的污染

尽管经过治理,但由于污水净化装置及配套排污管网建设的不足,以及垃圾清运中的一些困难一时难以解决,“两江一河”沿岸村民的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少数小作坊的废水,也有不少排入河流和洱海湿地,这是造成农业面积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方式。

(二)污染的外源性因素

“两江一河”流经洱源县的右所镇和邓川镇,河流有2/3的河段分别从这两个镇流过(上关镇约占1/3)。这两个镇都是农业乡镇,人口近7.5万,耕地约3 000公顷,人均占地不足0.04公顷。其经济支柱和上关镇一样,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州内奶牛养殖和大蒜种植的重点乡镇。农业面源的污染和上关镇是一样的。因人口多、耕地少、奶牛多,农业面源污染要重于上关镇。如果算上弥苴河上游的弥茨河流经的牛街乡、茈碧湖镇和三营镇,则情况更为严重。因这3个乡镇也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同样严重。如果再加上弥茨河一些支流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则更是难以计数。可以说,洱源县相关乡镇种植业和养殖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已远远超过上关镇。

另外,邓川镇有洱源县的工业园区。园区有诸多企业,企业的废水处理不完全也会造成污染。尽管洱源县在右所镇和邓川镇做了不少治理,但完全消除污染还一时难以做到。

四、加强“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由大理州政府制定的《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洱海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是富营养化,磷、氮是最主要的污染原因。富营养化控制以磷、氮为重点指标,磷、氮控制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以及入湖河流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两江一河”的水污染治理,必须依据这四个重点及指导原则来实施。

(一)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推广力度

测土配方施肥内容广泛,包含土壤的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肥效田间试验、测土配方施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控释配方肥研制及推广和中微量元素推广,最终达到减少化肥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当前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接受程度低,因而农业主管部门任务艰巨。农业主管部门应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逐年提高推广面积搞好责任制,以赢得农户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与推广使用有机肥结合,对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给予奖励性补助,以逐年减少施用化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

(二)尽快推行畜禽粪便、垃圾的有偿收集、清运处理,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201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修订)》第33条指出:“城乡建设发展区内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设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设施,及时清运处理垃圾。垃圾实行有偿收集、清运和处理。”这项工作的实施应该不难。对于畜禽粪便的收集清运收费可合理定一个基数,然后在农户的卖奶款中依卖奶量扣除。扣出资金全部用于增加相应设施及畜禽粪便、垃圾的清运处理。垃圾清运的收费,也应落实到每一农户,哪怕是数额少一点,也应让农户逐步适应。收费办法可先试点进行,在取得经验后,亦可推广到种植大蒜的农户。同样,对于没有污水污物处理设施的小微企业及作坊,都应收取排污费。

上述办法,应强力推行。多年来,国家、政府对农民做了种种补偿,也应使农户和生产者知晓,爱护家园,爱护水源,爱护田园,亦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何况这是有法律依据的。

畜禽粪便的清运,首先要在离河尾村畜禽粪便收集站较远的北部,再建一座收集站,以解决部分村庄农户清运距离较远的困难,减少畜禽粪便的流失。其次,要对自运畜禽粪便到收储站出售,或收购后到收储站转售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打造一支稳定的畜禽粪便清运队伍。应对清运垃圾到垃圾收集处理站的垃圾车,按吨位计量给予收集清运补助,以解决一些村庄资金短缺难以应对的困难,尽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应收尽收。

(三)加快百村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根据计划,上关镇百村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应建29座,而现仅完成2座并已进入试运行。这一批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是兼氧膜生物反应,属世界先进技术,净水效果好。由于生活及养殖业废水是“两江一河”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而这一工作不能久拖。应尽快完成其余27座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并迅速投入运行。

(四)加快“两江一河”入湖周边湿地建设

根据大理州委、州政府于2012年决定实施的“2333”行动计划,要求至2015年底上关镇要建成666.7公顷(实际规划为756.8公顷)湿地,目前土地基本落实。对尚在推进建设的“两江一河”入湖口湿地、兆邑片区湿地、小街湿地、河尾湿地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力争2015年底前完成。现已建成的罗时江湿地和江前江尾湿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据大理市洱海管理局负责湿地建设的同志介绍,进入湿地的江水经湿地处理后,含磷量明显下降,水质基本由Ⅴ类变为了Ⅳ类。湿地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可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要求分期实施。近期,仅有净水功能就行。远期,应该完善休闲游览功能,甚至包含清洁生产养殖功能。而上关镇的这些湿地,由于经费制约都是按净水功能设计的。尽管如此,已建成的罗时江湿地每日均有不少外地游客停车驻足,流连拍照,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湿地建成后,主要是运作管理问题。外地一些湿地的管理部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在政策上给予照顾,这可以借鉴。

(五)提高“三员”待遇

上关镇作为洱海北部“两江一河”入湖口,日常环保任务较重,环保工作人员数量有所不足,垃圾收储员、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三员”工资较低,分别为每人每月250元、600元、400元,且工资支付周期太长,致使其工作积极性较差,工作效率低。洱源县的则为每人每月1 500元左右,由于工资较为合理,其“三员”的工作也较为积极主动,河道的清洁管理工作做得较为实在。因此,有必要逐步提高上关镇“三员”工资待遇,并完善相应责任考核。他们毕竟是基层从事环保工作的专职人员。

(六)持续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按大理市委、市政府“三清洁”要求,上关镇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工作,今后应持续坚持,不断创新,可与节前整治相结合,与开展环境卫生日活动相结合,与开展重点区域整治相结合,与集中连片示范整治相结合。

(七)发挥社会团体参与河道保护治理的监督作用

按照“州级统筹、市县为主、辖区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上关镇党委、镇政府承担着区域内“两江一河”河道保护治理的直接责任。除镇属各部门要配合外,还要调动妇女、共青团、各村老年协会及少先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大理市内不少村镇的老年协会,利用村规民约,主动监督,把全村管理得井井有条,发挥了村镇领导不能发挥的作用。少先队的作用同样明显,其积极向上,接受新生事物快,只要教育要求,那对于农户而言,便是家家都有少先队员,户户都有环境保护监督员。妇女组织和共青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都可以发挥他们在环境保护上的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镇党委应把这一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八)建立洱海流域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

现在洱海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市政府的许多职能部门,洱海管理局、环保局、水务局、农业局、畜牧局、城建局,甚至还有公安局的参与,部门较多,但职责各异。这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可要求定期互发“情况通报”,定期由主管领导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搞好沟通协调,资源共享,总体谋划及全局推进。

(九)落实和推进大理洱源结对共建洱海保护治理项目计划

“两江一河”的水污染治理,因涉及洱源县及大理市,大理市要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主动与洱源县沟通协调,乃至督促,以保证结对共建洱海保护治理项目的实施,保证大理市2014年给予洱源县的生态补偿经费1 500万元用于相关的治理项目,并最终落实于补偿经费与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出境断面水质量化考核挂钩。否则,补偿机制便会落空,还会影响到“两江一河”水污染的治理。

(十)争取大理洱源行政区划上的再调整

大理与洱源山水相连,往来密切。“两江一河”使两市县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004年1月起,洱源县的双廊乡和江尾乡(后改名为双廊镇和上关镇)划归大理市,便把洱海北部和东北部的这两个乡镇纳入了大理市的环洱海管理圈。在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的状况下,对洱海的生态保护起了良好的作用。“两江一河”每年为洱海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来水量,其水质污染涉及洱源县及大理市,为更好地统一步调及安排,统一防污治污,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方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洱源县划入大理市行政管理范围。如不能,则先将洱源县的右所镇及邓川镇划归大理市。可以想见,在行政区划合并后“两江一河”的水污染治理,将会有更快更统一的步伐和更好的效果,“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目标定能更早实现。

(责任编辑 杨朝霞)

Survey Report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f"Two Streams and One River"Area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LI Weidou1,ZHONG Yimin2,XU Lijin2,CHEN Siquan3,ZHAO Dongliang2,CAI Yuehui2
(1.CPC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Dali,Dali,Yunnan 671000,China;2.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of Dali, Dali,Yunnan 671000,China;3.Committee of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of Dali,Dali,Yunnan 671000,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work of Erhai Lake,we conducted a survey about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Two Streams and One River(Yong'an Stream,Luoshi Stream and Miju River)"area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which is the main water source of Erhai Lake.According to the facts of serious water pollution,and based on reviewing previous management work,constrai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re analyzed,as well as reasons leading to water pollution.Te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strengthening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f"Two Streams and One River"area.

north of Erhai Lake;"Two streams and One River";water pollution control

X522

A

1672-2345(2014)11-0022-06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6

2014-10-05

李维斗,副教授,主要从事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洱源县大理市两江
凶手老罗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大理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医者颂
大理市推行水溶性液体有机肥 有效削减洱海农业面源污染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如果我有剪刀手?
富滇银行:大理分行提供亿元贷款助力脱贫攻坚
县域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洱源县高寒山区彝族小学为例
凤起之城——洱源县凤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