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2014-02-11 03:50魏丹
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16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阳性率

魏丹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魏丹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目的探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2型糖尿病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AS组和颈脉动正常组,给予两组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脉动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测患者抗孢疹病毒抗体、血清抗拒细胞病毒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高灵敏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结果颈动脉AS组和颈动脉正常组抗HS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AS组抗HGM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与抗HGMV IgG、hsGRP、HbA1c呈显著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生物感染的几率发生大,糖尿病动脉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有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反应的参与,还需进一步研究它们与动脉粥硬化发生及发展的确切机制。

糖尿病;2型;微生物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虽然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作用效果较差,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相对缺乏胰岛素。目前会引发2型糖尿病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也有研究表明[1],除了传统因素之外,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反应也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该院为了更好的研究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特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2型糖尿病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AS组和颈脉动正常组,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33.3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行检测空腹血糖、血脂、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询问病史等。采用美国公司提供的彩超进行检测,让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取平卧位,测定双劲动脉起始段2 cm内,距颈总动脉分叉1 cm处后壁内中膜厚度且伴有软、硬性斑块,可判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还可对患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

1.3 统计方法

该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患者抗孢疹病毒抗体、血清抗拒细胞病毒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高灵敏C反应蛋白、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用(±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颈动脉AS组和颈动脉正常组抗HS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AS组抗HGM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与抗HGMV IgG(t=0.457,P<0.05)、hsGRP(t=0.531,P<0.05)、HbA1c呈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同,都是因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该类病人中有一部分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及补偿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指出[2],糖尿病最严重的病变既是动脉粥样硬化,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为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就是正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是长期、慢性且持续性的炎症。许多炎症因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γ(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都会通过旁分泌作用或血液对胰岛素信息传导进行干扰,起到抵抗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此外,一些非生物感染非常普遍,多数呈现不显形干扰和临床潜伏,危害免疫功能低下的糖尿病患者。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AS组和颈动脉正常组抗HS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与抗HGMV IgG、hsGRP、HbA1c呈显著相关性,与HDL呈负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与血糖及血脂有紧密联系。

目前,有相关研究资料指明[3],炎症会在感染的基础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HSV/HGMV感染的潜伏会造成大血管壁,进而损伤血管内膜受损。炎因子会因炎症过程的持续发展加快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速度,促进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纤维帽变得薄弱,质核心扩大,斑块破裂,血管中有脂质斑块内容侵入,进而形成血栓,引发一系列急性冠脉综合症等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上也通过运用一些抗炎作用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如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都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生物感染的几率发生大,糖尿病动脉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有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反应的参与,还需进一步研究它们与动脉粥硬化发生及发展的确切机制。

[1]李海峰,杨勇杰,刘丽娟,等.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9):964-966.

[2]俞立波,沈莺,李连喜,等.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7):2143-2145.

[3]陈静,林源,黄之杰,等.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2953-2955.

R587.2

A

1672-4062(2014)08(b)-0072-01

2014-05-27)

魏丹(1986.7-),女,河南新乡人,初级检验师,本科,研究方向:检验方向,微生物方面。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阳性率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欧美的猫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