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价值背景下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14-02-12 11:0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爱情观爱情心理健康

徐 学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爱情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的爱情观既关系其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未来幸福,又对高校文明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作用。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大量良莠不齐的各类观念、信息等不断来袭,使中国社会原有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多元价值观念盛行。在此背景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更大的价值选择空间,同时也面临更大的矛盾和心理困惑。因此,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爱情观,以及在多元价值社会习得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多元价值背景下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古人对爱情的传颂和向往由来已久,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作品,但是发展到现在,学校、家庭、社会却羞于讨论爱情,特别是对学生的爱情教育依然十分匮乏。近些年,“试婚”“一夜情”等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大学生视野,给大学生爱情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网络信息横行、多元价值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爱情观正受到污染,面临困境。

(一)动机性因素偏差

在对近年来大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当中,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曾经或正处于恋爱当中,甚至有研究发现,高达9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谈恋爱的经历。在大学生恋爱现象蔚然成风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在动机呢?林燕青的一项调查显示63.2%大学生是因为跟风谈恋爱,而在倪芳等的调查中,由于消除寂寞、满足虚荣心、积累经验而恋爱的分别占24.5%、12.3%、26%,处于寻找真爱目的的仅占37.2%,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谈恋爱并非因为“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恋爱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受“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影响,将恋爱作为一种资本进行投资。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只顾眼前,不计后果,注重物质,轻视精神的苗头,恋爱的动机性因素已经偏离正常轨道。

(二)观念性因素异化

在大学生的爱情观当中,观念性的因素包括态度、道德等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在爱情当中,性爱、理想和责任是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然而,受西方文化浸染、网络媒介污染等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走进误区,在爱情观上表现出恋爱态度随意、性态度开放、恋爱道德薄弱、责任感缺乏等现象,这对传统文化中注重忠贞、责任、信守承诺等而言是一个大的挑战。客观上来讲,由于社会文化影响所致的社会期待及资源掌握局限性,大学生还缺乏熟练考虑爱情的客观条件,但就主观上而言,这类现象反映的是爱情观的异化。同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还存在爱情至上、完美爱情等极端观念,如刘昊等人对北京15所高校的510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所持爱情态度表现出对“唯一爱情”的极大向往,这种将爱情放在一个至高的地位,或者对爱情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的观念,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的获得与维持等都造成较大干扰。

(三)保护性因素薄弱

爱情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幸福体验、人生成长的同时,也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伤害。保护性因素的存在,能使当事人免于或减轻痛苦的折磨,而薄弱的保护性因素则可能导致当事人深受其苦,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在杨文龙的调查中,失恋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人生问题,随年级增长缓慢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大批大学生要遭遇恋爱失败所带来的痛苦,由于缺乏有效的挫折教育,大学生在恋爱失败面前普遍表现得过于偏激,如自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除了失恋,95%的学生承认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事实上,随着性观念的日渐开放,大学生性行为、未婚先孕、流产等已经成为伤害其身心的因素之一。此外,不合理的信念同样会导致保护性因素的失效,如部分学生持爱情至上的观念,遭遇失恋等挫折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而对完美爱情的不合理期待,则可能导致爱情难觅或不能忍受恋爱中的任何瑕疵,极易在恋爱中体验到负性情绪。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爱情观朝良性方向发展

(一)依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大学生爱情观教育新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高校构建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网络结构,大多是全院性的机构,因而拥有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班组心促委员的广泛力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有其先天的优势。具体而言,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出发,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爱情观教育只是掺杂在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甚至是语文教育中,因此全面性、系统性都不够强。要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在爱情道路上更加顺畅,除了要继续保持这些课程的引导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负责部门应牵头设计一门类似于《爱情心理学》《爱情与婚姻》的课程,将爱情的本质、爱情的态度、爱情的方法、爱情与婚姻等内容纳入课程,为全体有兴趣的大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爱情知识支撑;二是心理咨询。长期以来,心理咨询室经常迎来在失恋、双方矛盾冲突、恋爱与学业、恋爱与家庭等问题中情绪低落或焦虑烦燥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因为面临人生苦恼,没有办法有效应对,故此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利用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能解决具有个性的爱情观问题;三朋辈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体系最底端的朋辈,由于其本身就是大学生中的一员,因此能为其他爱情烦恼者提供最贴近生活,最容易靠近的心理服务。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院(系)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都是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力量来源。总之,将爱情观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先天优势促进大学生的爱情观发展,是有利于学生发展、学校管理的新模式。

(二)借助心理学知识的塑造功能,构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心理新状态

由于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步入成熟期,情感也进入爆发期,所以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又由于其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欠缺,所以大学生在遭遇恋爱挫折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些不成熟的方式应对。要改善大学生的这一现状,还需引导、促进大学生的能量转化,构建大学生心理新状态,具体而言包括升华和渲泄。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正是精力充沛、斗志昂扬的时候,特别经历了较长的性等待期后,一旦环境宽松下来,就容易陷入为性而爱的误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正如瓦西列夫所说,性欲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灾难。但幸而“性爱行为并非是两个个体自然发生或者不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秩序约束、可以选择、可以控制的一种行为”。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等,可以引导大学生将体内过多的性能量升华为积极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动上。升华运用在恋爱挫折上,能使人把情感、精力等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业和生活的追求上,还能在更高的境界中获得补偿。恋爱挫折造成的情感压抑是十分严重的,还需要及时、合理渲泄,不然可能会出现抑郁、烦躁等各种不适应症状。引导大学生通过倾诉、歌唱、旅游,甚至痛哭等形式,可以将积压在心理的负性情绪渲泄出来,能在一定程度上纾缓心情。

(三)发动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营造大学生爱情观教育舆论新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重要力量。何立国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有明显的影响。尽管受自身认识的局限,部分家长本身在爱情上就存在经验、方法,甚至是态度等方面的不足,但只要家长能始终禀持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原则,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一种积极、踊跃的态度,参与到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当来,这种目标、态度本身就能消除爱情的神秘感,减少学生由于好奇而恋爱的行为产生,同时还能给学生满足感、被重视感,促使亲子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与家长的影响一样,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良好爱情观的塑造同样不可小觑,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出校门的大学生都能很便利地获得社会上的大量资讯,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通过其渠道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其内容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形成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爱情观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应承担起其舆论导向的责任,通过塑造、传递正向、积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大学生爱情观的形成提供榜样参考和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在由社会和家庭共同营造的爱情观教育舆论新环境中,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的健康生活、美好人生打下基础。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林燕青.爱情,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论大学生的爱情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48-50.

[3]倪芳,王莉.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29.

[4]雷湘竹.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的理性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7-30.

[5]刘昊,沈健.当代大学生浪漫爱情观的特点——基于爱情量表的量化分析 [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4):47-55.

[6]杨文龙.浅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6-117.

[7]申荷永.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8](苏)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M].李元立,关怀,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2.

[9](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8.

[10](日)桥瓜大三郎.性爱论[M].马黎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0.

[11]何立国,郭田友,林映冰.大学生的爱情观取向:结构与特点[J].青年探索,2012(4):55-62.

猜你喜欢
爱情观爱情心理健康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不谈爱情很幸福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