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

2014-02-12 11:0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教材

姚 丹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基本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关注。着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培养更贴合企业需求,拥用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笔者结合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

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化理论素质的培养”,另一部分是“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两个部分培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了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职业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它不仅包括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情感,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结合以上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的培育

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施,分数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受高考制度的影响,高职教育亦过分看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仍是以理论为主;教学方式仍是采用课堂教授,“老师讲,学生听”;课程考核仍是通过课堂考试,取得相应学分来评定专业成绩。进而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学生的能力局限于考试成绩,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职业素养也很难提高。

(二)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专业技能的培养逐渐受到普遍关注,校企合作平台也由此受到重视。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时间短,用人单位要求高,且不愿承担过多的社会成本,大多要求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使得学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来掌握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环节过分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导致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觉得茫然、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存在沟通障碍。从目前社会上对90后高职毕业生的相关评价也可得以验证。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育,俨然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当务之及。关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重就业导向机制,轻职业规划、职业情感的培育

高职学生由于人生理想和各个方面的规划都还不成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而高职院校大多采取的是“定单”培养的就业导向机制。学生招收进学校以后,通过学校两年半或者两年时间的培养,学生能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就业实习单位就完成了人才培养任务。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达到就业指导中心要求的就业率,出现了很多学生遭遇“被就业”。为了就业而毕业,很多学生在毕业时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很多学生读书只是为了一张文凭,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作引导,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要求不高,没有职业目标,没有职业情感。

二、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材,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

(一)高职教材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建设虽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现状仍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缺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目前很多的高职仍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在内容上完全不能体现高职教材注重能力培养的特色。(2)教材缺乏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先进模式的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很少,而且编写出版的校企合作教材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教材“版本新、内容旧”。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管理案例”过时、“软件版本”过旧等现象普遍存在,完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目标定位。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1.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明确教材开发的主体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通过优先聘请有企业经验的人员或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校外顶岗实践等方式来实现“双型教师”素质的提高。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光注重“双师型教师”一个要素是不够的,还应当注重“双师特色”,即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教师了解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掌握教材编写的规范要求,能很好把控专业理论知识的够用程度,具备一定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熟知技术方面的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实际案例,对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更为知晓现实职场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些信息点恰恰是高职学校需要及时掌握的。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组成双主体教材编写组,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在双主体的教材编写组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可以采用多主体。即多个高职兄弟院校和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实现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充分共享,在促进高职院校间交流的同时,促进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实现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2.注重技能训练与社交能力相结合,明确教材开发的目的

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基础,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核心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要将以生为本作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基本原则,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需要什么。教材的编写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技术,能胜任企业某个岗位要求的职业人,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材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应与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职业素养培育为主线。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有力保证。在教材目录和章节以及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要求、主动学习的意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目的。

3.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明确教材开发的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和扩招,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上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要求各大高职院校要密切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将就业情况作为下一年的招生计划人数审批的重要指标,导致很多学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忽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为了招生而就业,学生为了就业而毕业。学生一到毕业季就显得迷茫,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很难找到职业目标,缺乏职业情感。

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应保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保证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通过设置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运用过程中,对自身情况、职业环境以及职业兴趣有清晰了解和定位,逐步确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注重专业差异与职业个性的引导,通过生产实践案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交流与探索氛围。

[1]史红,周群.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2]赵勤贤.浅谈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材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6).

[3]傅为民.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11).

[4]王国存,姚金凤.谈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

[5]宋岩丽.校企合作下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