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山水词的悲逸之美

2014-02-12 11:02吕雪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姜夔山水意境

吕雪梅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于诗文无所不工,音乐、书法造诣甚高,备受当世人赏识。曾于宋庆元三年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能获得提拔,但未引起重视,两年后再上《圣宋饶歌》,获诏允许参加破格考试,未中,遂绝意仕途,终身布衣。他家境贫寒,辗转漂泊,依人而食。但不同于那些“以诗为干谒乞宽之资”的江湖词人,他性格狷介,从不媚俗,并保持了高雅的志趣。姜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失意,对人生的失望以及对萧条现实的失落使得他把眼光转向了传统失意文人的心灵栖息地——山水。

一、山水词定义

姜夔十分钟情于山水,他“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或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犹自若也。”(张羽《拟白石道人传载》)而且还善于通过山水的描写以寄托其种种思绪,这是姜夔山水词的艺术精神之所在。《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著录姜夔词88首,其中与山水相关者竟达40余首,这一数量,是作为清客雅士的姜夔纵情山水、畅怀林泉的显证。根据山水词的定义:“以真山真水的广阔自然天地作为主要对象,它可以抒发单一的对山水美的欣赏赞叹之情,也可以在山水自然景物作为主要对象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其他各种思想感情。”鉴于词这一载体的特殊性,山水词还包括“都邑化”山水词、园林山水词,我们可以考订出姜夔的山水词一共有18首。由于姜夔“对自然山水以不仅是观赏,也不是作为人格精神的类比,而是借山水烘托自己的心境意绪,表现一种意境,表现心境中的‘山林飘渺之思’,(《角招》序)从回归自然中安顿曾经疲惫的生命。”虽然他笔下的山水词多描写寒山碧水、冷峭清幽之地,但描写的多是寂寞悲凉的身世和落寞怅惘的心境,充满了人间的、个体的感情。

二、悲逸情怀的表现

南宋后期陈郁认为“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期洒脱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藏一话腴》)然而姜夔虽有清旷的外表和潇洒的气质,但由于处在因时代、经历、个性而引起的深沉痛苦中,他不能超越苦难的现实而将人生上升到“目送归鸿,手挥五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的自在、超脱境界,反而有时又有着豪逸旷达的气度,如“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翠楼吟》)面对漫漫无期的羁旅生活,他纵情的借酒来解脱身世飘零之苦,以流连光景消磨欲有所作为的志气,有着晋宋雅士任情任性的自如,正如他在《自题画像》中所写“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阴中。黑头办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面对失意的人生,纵情山水反而是一种解脱。

姜夔的凄凉心境和悲苦情怀主要源于他的不幸身世,他“少小知名翰墨场”,(《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赢得的却是“十年心事只凄凉”(《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如“谁念飘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探春慢》)“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玲珑四犯》)“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蓦山溪》)“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诉衷情》)“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法曲献仙音》)等。更为可悲的是,他的这些心事难以倾吐,只能感叹“一春幽事有谁知”(《小重山令》)、“寂寥惟有夜寒知”(《浣溪沙》)、“百年心事,惟有玉阑知”(《蓦山溪》)、“此心惟有断云知”(《雁图》)。“夜寒”“玉阑”“断云”都是寒冷幽独的物象,反衬出作者的清高孤傲,我们也从中了解到白石的孤独寂寞、清高狷介。冯煦在《论诗绝句》中的评价姜夔“垂虹亭子笛绵绵,吸露餐风解蜕蝉。洗尽人间烟火气,更无人是石湖仙。”完全把他视作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其高洁可见一斑。

姜夔虽然心境悲凉,但对魏晋风度的向往又使得他在悲苦之中更多了一份闲适、自得、放旷、潇洒,具有悲逸之美。如“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永遇乐》)看清世事只如南柯一梦,不若超然污浊、放怀一醉,一改往日悲苦愁怨的形象,具有雄健超迈的风神。“白头行客,不采花,孤负薰风”(《诉衷情》)由悲悯清苦的身世转向自我开解,意蕴深沉。“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翠楼吟》)“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霓裳中序第一》)”无人与问,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摸鱼儿》)多次提到酒,颇有阮籍当垆沽酒的放任、潇洒。

三、在遣词方面的体现

王国维认为“白石有格而无情”(《人间词话》),但仅就其山水词而言,王氏的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姜夔“平生最识愁滋味”(《湖上寓居杂咏》),他不但敏感于山水的灵性与情味,而且能在湘山空寒、湘水澄澈、烟月交映、迷茫飘渺之中形成清空的意境,并借这意境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抒发自己的山林飘渺之思。当然,这也与他在词中的所用的意象和遣词设色密不可分。

他在意象上多用“水”“月”“云”“舟”“花”等物。如“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以为秋也。”(《湘月》序)“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霓裳中序第一》)“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法曲献仙音》)“水”“月”是他漂泊中最常见的容易引人思考的风景,也与儒道两家喜欢以水喻清凉世界,从镜花水月中透视人生的空寂有关。这些“冷月”“寒水”都浸透着诗人苍凉、凄婉的心境,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和际遇。“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清波引》)“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点绛唇》)“尔歌《远游》章句,云气入吾怀。”《水调歌头》)“云”本是是闲散、俊逸、漂泊不定的,姜夔选它作为意象还暗示了自己漂泊不定的一生和无所归依的情怀。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屡言白石词“无穷哀感,皆写怨情”,并总论其词“以清虚为体,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姜夔在设色上多用“冷”“寒”“清”“苦”等字描写其意象。如“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庆宫春》)“折寒香,倩语谁传?”(《夜行船》)营造出幽寒清冷的氛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州冷。”(《湘月》)“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法曲献仙音》)“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清波引》)“冷”字作为形容词,给所选择的意象蒙上一层冷色。“动庾信,清愁似织。”(《霓裳中序第一》)“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湘月》)“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湘月》)“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清波引》)“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对这些以“冷”“寒”等字形容的自然物并不作实质性描绘,只是从空寂摄其神理,但还是自然而然地渗透着一股寒意,这也是他孤傲的性格和悲凉心境的反映。姜夔以情入词,不仅以心会心,而且神游物感,把自己冷僻幽独的心境投射到这些阴冷的意象上来,展示自己的悲逸情怀。

四、悲逸之境

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主要是因为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幽冷、悲凉、清虚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的融合,重在“形”“神”的统一,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姜夔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是以精神个性为主导,他把自己的精神气韵灌注到那些幽艳冷香的形象中,因此形成了幽僻的艺术风格。

姜夔对于山水林泉不是一般的游览之趣,而是身心与之相融境界。基于其心境的原因,他写作时多敷以冷色,而且从小序就开始刻画幽远清冷的意境。首先是写作时间,“丙午人日”“丙午冬”“丁未冬”“甲寅春”“辛亥除夕”“丙辰岁不尽五日”等时间段,不是漫天飞雪,就是料峭春寒,在大自然凄清环境的衬托下,词作沉浸在一种季节性的清冷或寒冷中。而大自然的萧条更加重了词人的悲凉感,如“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湘月》)“古城野水,乔木参天。”(《念奴娇》)“玉雪映照,吹香薄人。”(《角招》)这些描写都是十分萧条、荒寒、幽远的。白石词的幽远意境是有意为之的,且看他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在这首词中,姜夔首先对客观景物作凝神的注视,随着自己内在精神需要逐渐增强,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化到所选择的景物中去。“苦”原本是形容味觉,而词人却把它用来写岁暮天寒的萧瑟山容,熔铸了词人的凄凉和思念于其中,一字双关。“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姜夔对客观景物进行主观反映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坦然无心,傍湖逐云,虽然踪迹不定,却是高飞自由、略无牵挂的燕雁形象。接着却是一个明显对比的形象,暮中山峰面对即将来临的阴雨,如含不尽的清苦忧思,似乎在交相窃语。他在对二者的形象作了感性而蕴藉的表现后,在词的下阕理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既倾慕于陆天随的隐士高风,又牵萦于古今往来的沧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何许”含多层意思,感触弥深。“柳舞”本属纤柔,“柳”上着一“残”字,“舞”上着“参差”二字,便觉悲壮苍凉。这三句总览历史,俯仰古今,无限感伤都在虚处,情与景合,意与境浑,形成了一种高洁幽远的意境。

[1]牛晓风.北宋山水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95.

[3]姜夔.姜夔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4.

[4]胡晓明.万川之月 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三联书店,1992:121.

猜你喜欢
姜夔山水意境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爱在一湖山水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陆明君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