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视角看《刘三姐》歌词的修辞法译

2014-02-12 11:02王南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壮族

王南颖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山歌堪称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精髓。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杰出歌手,据考证为唐朝人。有关她的故事和所唱的山歌经过整理后,于1963年被拍成电影《刘三姐》。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壮族山歌家喻户晓,传遍华人世界。电影中的歌词经过整理和提炼,较好地保留了壮族山歌原有的特点,特别是修辞上的特点得到忠实和显著的体现。壮族山歌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译成国际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刘三姐》歌词的修辞特点及其法文翻译,因为要想搞好翻译,了解修辞手段在原文中的应用和掌握处理修辞现象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试分析如下:

一、《刘三姐》歌词的修辞特点

1.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作为中华文化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壮族民歌在艺术形式上既独具特色,又与汉族民歌有相似之处。壮族民歌的语言比较朴实,但就修辞而言,它也像汉族民歌那样大量使用起兴、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营造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效果。请看下例:

例1:蜜蜂过岭为花开,清潭起浪引鱼来。一心来会刘三姐,八方歌手四路来。

例2:取笑多,画眉取笑小阳雀。我是嫩鸟才学唱,绒毛鸭子初下河。

例3:小小鲤鱼不吞钩,摇头摆尾江中游,知是我家客来了,跳出水面碰船头。

例4: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例5: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材也敢来对歌。

以上几例是《刘三姐》歌词修辞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例1运用起兴的手法,先写蜜蜂过岭,清潭引鱼,以此烘托众人来会刘三姐的盛况;例2是民歌中十分常用的比喻,这里使用的是暗喻,刘三姐把乡亲们比作画眉,自比刚学唱的小鸟、刚下河的小鸭子,使语言效果更加委婉,非常到位地体现了刘三姐的谦虚;例3用的是拟人手法,将鲤鱼人格化,连它都因为三姐的到来而兴奋,以此突出人们见到三姐的喜悦之情;例4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营造气势,令人印象深刻;例5则运用了谐音和讽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诙谐生动的效果。

2.修辞带有民族特色

《刘三姐》山歌是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修辞上有明显区别于汉族民歌的地方。首先比较显著的是在使用比喻时喻体具有地方特色。例如:“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这里将男子比作树,女子比作藤,笋子比作爱情,喻体很鲜明地反映出了壮族位于南方的生活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的例子还有:“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渔就下河。你拿竹篙我拿网,随你撑到哪条河”,等。

此外,壮族山歌还会在歌词中使用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例如:“好笑多,好笑田螺出了壳,好笑田螺露了尾,你的弯弯人晓得。”这里在运用暗喻的同时运用了反复。又如:“众人天,众人水来众人山,劈开荒山造茶林,哪有莫家一滴汗。”“穷人造屋富人住,穷人织布富人穿,哪根线是富人纺,哪块砖是富人搬?”等,反复修辞方法的使用很好地营造了歌者的气势,适合壮族山歌可以多人合唱的特点。

壮族山歌的另一修辞特色是方言词汇在修辞中的运用。例如:“好篮从来不装灰,好人从来不做贼,今天碰上刘三姐,红薯落灶你该煨”,这里的谐音双关使用的“该煨”一词,即为桂北方言,意为“倒霉、躲不过”之意,比喻财主像掉进灶里的红薯要倒霉了;又如:“你娘养你这样乖,拿个空筒给我猜,送你回家去装酒,几时想喝几时筛”,这里第四句的韵脚“筛”字也是方言,为桂北特有,即倒酒的“倒”,方言在修辞中的运用使歌词的语言效果十分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二、从语用学视角看《刘三姐》歌词主要修辞手法的法语翻译

影片《刘三姐》艺术地表现了优美动人的壮族山歌,在华人世界成为一部备受欢迎的电影作品,但它却从未被尝试译成外语,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山歌歌词也较少被外译,从未被译成国际语言法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类文本在译出时的难度。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刘三姐》山歌歌词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具有明显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从语言形式上看,广西民歌语言与生活语言关联度高,词汇丰富,表达细腻,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小句,能以区区几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完整的事件,总的来说与法语的表达形式差别甚大。从内容上看,《刘三姐》山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这些特点在语言形式上会直接反映在歌词的修辞手法上,给翻译带来难度。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民歌的修辞翻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认知语用学关于“认知语境”、“意义”及“关联”等概念的解释有助于民歌译者跳出桎梏,确定翻译实践的具体目标,在形式或意义的忠实传递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试分析如下:

1.比喻的翻译应寻找有效关联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关联论的交际观把交际活动(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交际者对共处的认知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是成功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就比喻的翻译来说,译者必须关注译文读者对喻体的理解,如果喻体在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有大致相同的喻意,也即原语读者与译文读者在这一点上有相同的认知,这时不妨直译。如原文喻体是译入语读者不熟悉的,或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的,则需改译。

例如,在歌词“亏了亏,不见画眉岭上飞,不见画眉树头站,清早出窝夜不回。”中,阿牛将刘三姐比作画眉。在中国,画眉因歌声婉转而为人喜爱。但在法国,画眉这种鸟很少见,常被用来比喻亮丽歌声的鸟是云雀。因此,在翻译时应寻找与译入语读者认知相关的关联,不妨将“画眉”改译为alouette,即云雀,读者即能马上领会这个比喻的意义,歌词的言下之意能得到很好的传递。

又如,歌词中不止一处出现“虎”这一喻体。如:“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猛虎再起伤人意,老汉敲它牙三根”等。即使在原语文化中,“虎”的喻意也不止一个。前一例中刘三姐因受到财主迫害,用“虎”、“龙”自比,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气概;而后一例中虎却又被搭救刘三姐的李老汉比作凶恶的财主,喻意与前一例截然不同。此外,“龙”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完全是负面的,西方人对于龙有着和中国人完全不同的理解,可以说这里喻体的喻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没有关联的。因此,这种情况在翻译时不能按字面意义翻译,而应采取意译,只有将文字的言下之意译出,原文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传递。

2.双关的翻译应顺应译文读者的认知

在民歌的创作中,双关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手法,通常与谐音结合在一起。谐音双关的翻译难度不可谓不大,特别是当原语和译入语分属两种语系时,要将语言形式上的谐音翻译过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么双关的修辞意义也无从得到体现。解决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灵活地改译,一是直译但加注。由于改译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直译加注不失为较为稳妥的处理方法。例如在歌词“好篮从来不装灰,好人从来不做贼,今天碰上刘三姐,红薯落灶你该煨”中,“该煨”即桂北方言,谐音指“倒霉”意。因此,这种情况不妨直译,然后在文外加注,说明在中文的桂北方言中“该煨”的谐音指的是什么。译文读者在看过注释后,即能心领神会。同样,歌词“才把金钩丢下水,起杆钩得癞头龟,拿去送给财主佬,养在灶角好扒灰”中的“扒灰”,歌词“谁跟你讲天讲地,我们要讲眼前”(陶秀才),“讲眼前,眼前眉毛几多根,问你脸皮有几厚,问你鼻梁有几斤?”(刘三姐)中的“眼前”等词汇,都可以通过直译然后在文外加以解释的方法,顺应并补充译文读者的认知,使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的意义以及使用过的技巧。

3.起兴的翻译应补足译文读者的文化语境

起兴是中国诗歌特别是民歌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中国诗歌区别于外国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起兴又叫触物起兴,即因看见某种事物心有所感,以此作为中文所吟咏的内容的发端。触物起兴有两种情形:一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歌意不相关,只在音韵上对正句有所启动,可名之为纯兴句;二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兼略暗示后面歌意,可名之为兴而带有比意的兴句。不论是哪种情况,用以起兴的事物一般都带有典型的原语文化色彩,所传递的文化意象有一些是译文读者不一定理解的。例如歌词“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中,用针线起兴,通过针线之间的亲密关系比拟男女恋情,具有典型的中国农业社会文化色彩,法语中没有类似的比拟;歌词“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以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山、水起兴,直接而朴实,具有壮族民歌的典型特点。对于这样的比兴,译者应以归化的翻译原则进行直译,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文化意象,增长知识,从而补足其文化语境,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特征。

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与纯文学作品相比,很少成为译家关注的对象。而少数民族民歌由于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地域、民族等特征,翻译难度大,不少译者视为畏途。就民歌的语言形式来说,修辞是最能体现其特征的一个方面。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民歌具有独特的修辞美,直接促进了它的广泛流传。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关联、顺应等原则来确立语境中的意义,对民歌修辞的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视为对民歌翻译的一种有益实践。

[1]汪福祥.英语修辞及其翻译方法的选择[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卢捷.发调既清 修辞亦绣[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猜你喜欢
刘三姐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