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精神”与“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建筑思想构建评析

2014-02-12 13:23朱晓梅
图书馆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阅览室图书馆

朱晓梅

1 “图书馆的精神”与科学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原则

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上,比较系统地译述现代图书馆建筑理念的是民国之初。1927年,杜定友发表于《东方杂志》(24 卷9 号)的《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是这些成果中最为全面的一篇译文;1935 年,他在译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建筑的若干原则。此外,孙毓修、马宗荣等也在各自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对图书馆建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发,从而形成了中国图书馆建筑观念的雏形。

在图书馆建筑理念的建构中,杜定友强调的一个原则是,图书馆建筑必须“能表示图书馆的精神”[1],并在译文中将其列为“图书馆建筑的三条件”之一;而在自己的著述中,杜定友又将其视为现代图书馆建筑学的七条原则之一,“馆内馆外的形质,务求朴实,美观,并有以表示图书馆的精神和特点”[2]。可见“图书馆精神”重要程度。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又如何与“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结合呢?

对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先驱来说,图书馆具有“资民众的阅览”的“第二种‘力’”,这是他们心目中“图书馆精神”的第一层涵义。他们比较古今图书馆的功能,认为应该超越“保存图书”以及供达官贵人研究学问等古典“文库主义”,使图书馆变成帮助民众阅读的第二种力。“西洋古代的图书馆的‘力’,也和我国的‘文库’的‘力’一样,是‘保存图书’……到了近代,他的第二种‘力’就变成‘资民众的阅览’,并且占了主要的地位,而‘文献的保存’的第一种‘力’,反变成了副的力了”[3]。因此,现代图书馆不应再以服务少数人为主,而应以服务社会、便利人民为主,“夫设立图书馆,既以谋利益于社会为主,故凡可以益人者,则必尽力图维,无或稍怠,俾人人得读书之便利,而人民之知识,因之日进”[4]。

图书馆是独立的文化机关,这是他们心中“图书馆精神”的第二层意思。杜定友说,“图书馆是一个文化机关,利用书籍以发扬文化,是现代新进事业之一。以前的图书馆虽是历史上早有记载,但只是一种附属的机关,从没有独立的性质”[5]。所谓“文化机关”,讲的是可以“利用书籍以发扬文化”;所谓“独立的性质”,说的是图书馆不再是一种“附属的机关”,而是一种可以单独发挥能动作用的教育机构。这种机关保存了图书,因而也就保存了文化,“图书馆是保存图书的唯一机关,所以间接就是保存文化的机关”[6]。所以,保存图书、保存文化也就是这种文化机关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他们认为,图书馆是训练“国民德性”,提高“国民修养”的中心。杜定友强调,“图书馆是国民修养的中心点。可以训练国民的德性……凡工商各界,可以利用图书,以增进他们的智识和经验”[7]。马宗荣也说:“盖以其对于社会,既可为民众进德、修业、娱乐之所,复能辅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增长其效能。”[8]普及文化知识、提高道德素养、提供文化娱乐,这些功能决定了图书馆跟其他教育机关一样,具有启蒙教育的价值,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建筑设备的特殊性质。

因此,图书馆的建筑和设备,在他们看来,不是普通的房舍,而是渗透了“图书馆精神”、具有一定人文内涵的设施,与生俱来地具有某种教化功能,“阅览室的设备,非但是一所房子,供人阅览;而且要设有各种工具——如参考书籍图书等——以辅助学者的研究;又须有各种陈设——如新到书籍,特选书籍作家肖像书评介绍等——以引起阅者的兴味。所以图书馆的建筑和设备,都要含有教育化的意味”[9]。故而图书馆建筑既是一门建筑科学,也是一种人文艺术,需要用科学与艺术双重心思去建设,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原因何在?“要达到图书馆的目的,建筑的时候要用艺术的思想和有秩序的方法,去布置一切。科学与艺术合并起来,才能有美满实用的建筑物实现。”[10]在中国图书馆建筑发展史上,上述“图书馆精神”渗透图书馆建筑的方方面面,形成颇有特色的现代图书馆建筑思想。

2 图书馆馆舍是专门的建筑物

受西方现代图书馆思潮影响,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学先驱定义为:“搜集可为人群文明的传达者、仲介者,有益的图书,并保存之;使公众由最简单的方法,得自由阅览的教育机关。”[11]保存图书、传达文明、教育大众三大要素决定了图书馆馆舍建筑是公众活动的场所,是不同于私家建筑的“专门建筑物”。杜定友曾将其“专门性”要求做了总结:“(一)图书馆建筑,应先求实用……(二)建筑地点,要注意阅书人的便利和卫生上的条件。(三)各种阅览室藏书室等,务求适合图书馆学上的标准尺寸和计算公式。(四)馆内馆外,均须有扩充的余地。(五)馆内馆外的形质,务求朴实,美观,并有以表示图书馆的精神和特点。(六)对于水火潮湿寒热,应有积极的防御和调和的方法。(七)内容装饰,要求审美的,艺术的,但实用的。”[12]专门的建筑当然有专门的要求,包括外部要求与内部要求两个方面。

从外部方面说,图书馆地理方位选择是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孙毓修说得更为具体:“将欲筑馆,必先择地,私家收弆,多在园亭别墅之中,寂寞宽闲之境;而图书馆则以便人借观为主,其地最忌奥僻,宜于都市之中,四达之区,吾辈即不暇举东西诸国以为例,即观上海租界内西人所设之图书馆不设之张园愚园一带林木萧闲之处,而偏于军马喧阗之南京路,则吾说固有证也。”[13]孙先生点出了现代图书馆建筑与私家园林建筑的不同,也强调了图书馆建筑“择地”的头等重要性,“最忌奥僻,宜于都市之中,四达之区”,可谓是对图书馆建筑区位选择原则的精辟概括。马宗荣也说,图书馆建筑“第一宜先言其位置”,而对“位置”还附加了若干条件,如必须是“道德卫生净地”,“总宜觅闲静的处,风光较佳之所,车马通行的地域,易扰乱心神,殊非所宜。空气不洁,臭气最多,污水蔓延的地方,易于传染疾病,亦为不宜”,因此火葬场、屠杀场、墓地、大工场附近,“非良地位”;而影响社会风化的“妓楼,娼寮附近,自非所宜”[14]。此外,他还就图书馆建筑的地质水文,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图书馆地的地质,宜取土粒粗大,气孔容积较多,易于干燥,有机物的埋藏量最少,土地的自净作用较强,及倾斜度小且能耐重之所。地下水宜低……又选择地位时,更当留意及饮料水及其他使用水的检定:检定其水量的多少,水质的优劣。”[15]之所以在地质水文方面提出如此要求,是因为既要有利于公共图书的保藏,又要有益于公共安全和公众健康。据此,他们在地势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即要将图书馆建在比较高爽的位置,“为保持将来该地的清洁计,对于雨水下水的排泄,地盘的平均等,不可不十分的注意”[16]。假如选择了卑湿的位置,就必须用人工办法加以改善,“即埋没土管于地下,藉所谓排水法以排除地水;或于用地之周围或中间修沟渠,以排斥湿气”[17]。

从图书馆内部方面来说,图书馆建筑的“专门性”要求更加苛刻,馆舍的筹划、各部分的安排、设施的确定等,必须由深懂图书馆事业的“馆长”来确定。杜定友译介美国图书馆的通用步骤是,“图书馆建筑的第一步工夫,是要图书馆专家做的……建筑家得到了图书馆家的计划,和互商之后,要很同情的为那将来的图书馆长着想。要就他将来管理上的便利”[18]。也就是说,图书馆建筑与一般建筑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建筑只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物,建筑事宜由建筑学家拍板即可,而图书馆建筑绝非这样简单,它是“专门的建筑物”,非由图书馆专家与建筑学家的充分会商不能展开。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杜氏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建筑学经验,把图书馆建筑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图书馆馆舍,是专门的建筑物。应由图书馆专家会同建筑家,详细计划,不可贸然从事……图书馆是因为有所需要而建筑的……图书馆在未计划建筑之前,应先聘定有图书馆专门学识和经验底人,担任馆长,计划和指导一切。……没有充分的经费,勿先冒险从事。”[19]

作为公共建筑,作为“永久的教育事业”的物质载体,图书馆设备自然也有其相应的特殊要求,其选择必须坚持三项原则:“(一)当图适用,(二)须求坚固,(三)宜谋美观。”所谓“适用”,“一面是从卫生方面说:如良采光法,良通风法之类;一面是从实用上说”;而要做到“坚固”,则“当以永久坚固为水准”,要求做到,第一,建筑材料需认真选择;第二,工作不可敷衍塞责[20]。至于“美观”,则是从大众对于建筑设施的审美要求来说的,总的原则是使“主体客体者的精神,均得以爽快,身体健康,读书力增加”[21]。针对这种专事藏阅的建筑,采光问题被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早期图书馆学家对图书馆建筑设置的用光原则是“因室制宜”“按需分配”,如书库“因防直接光线的直射,则宜北向。若儿童室,多于下午使用者,亦可东向。馆员宿舍则以近南向为佳”[22]。而阅览室的要求则复杂多了,光线的利用须考虑位置、季节与阅读者的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先就东方说,能得多量的光线,且冬季午前中有暖室上的利益……西方,夏季因多西风,有易得凉风的便……南方,能得多量的光线,冬季中有暖室上的利:但光线射入室内……北方,无日光之直射,光线平等……”[23]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3 大众服务机关的建筑设计理念

如前所述,图书馆是一种为大众提供知识信息、为社会提供阅读服务的公共场所,是一种启蒙大众、教育人民的现代装置,它的建设主体、建筑选地、设备选择、光线利用等都有某种特殊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也渗透在整个图书馆舍设计的各个方面。

首先,突出以读者大众为主体的设计理念。一般而言,图书馆主体主要有两个,一是阅读主体即读者群体,一是服务主体即馆员群体。早期图书馆学家在构建其建筑学观念过程中,特别突出了“阅者的地位”,对阅览室、卡片目录室的位置设置提出了相应要求,特别是“出纳处”,被认为是“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这是图书馆的书籍和阅者连接的中介。是图书馆的中心点。因为图书馆的三个要素——书籍,阅者,馆员——都是在这里接会的”[24]。在设计实践中,他们认为借阅处应该设置在藏书室与阅览室的中间,为了保证服务的有效有序和借阅者的舒适等候,“出纳处前后,均应有充分阔大的地方”,而且对于此处的采光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出纳处第一光线要充足。最好从两面射入”[25]。对阅览室的光线设计,也基于读者的方便舒适而进行了详尽周到的设定,“在阅览室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光线。如果光线从一面射入的……凡窗槛愈高,光线射达愈远。大约有二面光的阅览室,要有30 多尺阔,15 尺高,方为合度”[26]。而对服务主体即“馆员的地位”,他们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按照服务功能的不同,馆员服务室可分为多种,如总务室、编目室、登记室、装订室、贮藏室等。这些科室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为阅读主体提供更好服务,在方便“办事”的前提下再考虑馆员的舒适程度,“最要的,是各室的设置,要合宜于所办的事。出入要便利,光线要充足。”[27]可见,在重要程度上,馆员主体是要服从于阅读主体的。

其次,内外设置要体现出面对社会大众的开放姿态。早期图书馆学家大多喜欢在古今比对中凸显图书事业的现代特征,认为现代图书馆不同于古代书库的地方在于是否为大众开放。“我国历代……官立的图书馆尽藏之于天府,非帝王将相,公卿名儒莫得近其墙垣;即藏之省库者……又只供其子孙诵读,而吝于开放。故对于一小部分的文化上的进步,虽不无影响而殊无益于民众的教化界”[28]。图书馆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建筑形态的不同,古代图书馆“只是藏书的地方,所以旧日的建筑,很多是用凹室制度”;现代图书馆是为大众服务的教育机关,所以必须采取“凸室制度”,因此在建筑上必须呈现外凸式的开放结构。这种开放姿态还体现在为“留有余地”的建筑观念中。在选择建筑地点时,同时考虑有无拓展空间的问题。杜定友介绍美国这方面的经验云:“至于建筑地点,若是四向都要有正面形的,是很不合于将来扩充之用。最好是前面或后面有大片空地。三角地或四周有园地,建筑费必浩大。最好是三面包围的地方,前面有空地,后面可以建筑书库”[29]。马宗荣对此加以发挥,将开放性列为中国图书馆建筑的重要事项,“既卜得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宜求其广。因为设立图书馆,而忘却其力求发展的要件”[30]。

再次,室内布置要体现公共事业的服务、便利、安全等要求。前已论及,图书馆两个主体之中,馆员主体必须服从于读者主体,这已暗含了现代图书馆以服务大众读者为取向的宗旨。至于“便利”在图书馆建筑物中的体现,可以说包含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书库与书桌之间的距离多远才比较合适?答案也许要视情况而定,但一个基本精神必须坚守,那就是必须让“阅某种书的人,可以随手可得”[31],“能以最短的路程,最少的时间,最少的工作,使书架上的书,得以达到阅者或馆员”[32]。关于安全卫生,除了前面所说的选择远离各种污秽之地筑馆之外,内部选好用好避火材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建筑物最好是用避火的。但无论如何,书库的周围和附近的地位,如扶梯地板等,都要用避火材料”[33]。

最后,美化建筑物的内外环境,也是早期图书馆建筑思想的重要方面。为什么图书馆的内外环境需要美化?因为图书馆是公共建筑,是群众经常出入的所在,美丽大方的环境,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而且可以提高民众对于建筑物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可使民众免去图书馆乃“最苦的服役场”之印象,进而“资其发生快感,藉达图书馆的目的”,这是图书馆先驱一再呼吁“决勿忽略”的“第三原则”[34]。至于“美化图书馆的方法”,在设计方面就多了,如图书馆建筑如何与周围环境,在外形及色彩上进行配合;馆外庭园、花坛、草木、墙垣等如何与建筑协和,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几分意匠”的问题[35]。这种环境美学,被早期图书馆学家认为是“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吾人办理图书馆教育,其主旨不在只图客体者的智育方面畸形的发展:故美育的研究,也是一要事,这就是第三原则成立的原因”[36]。

4 借鉴东、西洋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的近代图书馆建筑学

中国早期图书馆建筑理念大多是对欧美图书馆建筑思想成果的直接移植。孙毓修在谈及这方面的知识时,言必称美国就是显例,“近日美国最著名之图书馆专家……普利谓今图书馆之房屋,皆不良于用,其弊有七:一,中央隆而四阿垂,高处未必多藏,而徒多此无用之隙地也;二,书库广大,近窗处可得光气,稍远则不及也;三,冬春炽热炭,煤气烟屑,借足以伤书皮之美观也;四,书库与阅书室相距过远,借书换书,殊费功夫也;五,防御火患之法,尚多疏漏也;六,字书类典,堆置书案之旁,令阅者起居不适也”[37]。而较早系统译介“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的杜定友,也大量借移了欧美现代图书馆建筑学的有关论述。不独师法欧美,也善学日本。杜定友在参观日本图书馆之后,不无钦羡地写道,“我们参观了日本图书馆之后,不得不改变前面的观念……普通公共图书馆,大都分部很多,有普通阅览室、特别阅览室、妇女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新闻杂志室、目录室、展览室、书库、安全库、贩卖室、研究室、演讲厅、盥洗室……无不应有尽有”[38]。通过参观,进一步强化了其“图书馆为专门的事业,应有专门的建筑”的信念。同时,他感觉到当时中日图书馆事业之间的差距,感叹日本图书馆建筑的适用、独立、美观、洁净,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对于整个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希望尽快建起并完善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硬件工程。可以说,早期图书馆运动的先驱们,是在与东、西洋图书馆学的对比中,建构自己的图书馆建筑思想的。这些观念在后来者心中埋下了生命的种子,并随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开花、结果。

[1][9][10][18][24][25][26][27][29][31][32][33]杜定友. 科学的图书馆建筑法[J]. 图书馆学季刊,1935,9(1):57- 74.

[2][5][6][7][12][19]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 20.

[3][8][11][28]马宗荣.现代图书馆的研究[J].学艺杂志,1923,5(9):1- 17.

[4] 章锡琛. 近代图书馆制度[J]. 东方杂志,1923,9(5):14- 15.

[13] 孙毓修.图书馆[J].教育杂志,1909,1(13):65- 70.

[14][15][16][17][20][21][22][23][30][34][35][36]马宗荣. 现代图书馆经营论[J].学艺杂志,1925,6(8):1- 34.

[37] 孙毓修.图书馆[J].教育杂志,1910,2(1):1.

[38] 杜定友.日本图书馆参观记[J].教育杂志,1927,19(1):1- 7.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阅览室图书馆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图书馆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去图书馆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