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模型

2014-02-13 03:19赵云龙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群体

赵云龙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模型

赵云龙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自我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②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③民族认同的排他性受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结构方程模型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间团结协作、友好发展一直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民族间不断交流、融合,同时,民族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也不断突显。

民族认同的内涵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历史、习俗等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民族认同不仅反映个体对作为某一民族成员这一事实的评价和态度,而且也决定了其对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精英,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认同的情况对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模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被试为265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楚雄师范学院,其中:男生106人,女生159人;汉族159人,少数民族106人;专业包括文科和理科。

(二)工具

1.青少年自我认同感问卷

由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1986年编制,用来测量个体是否通过了埃里克森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问卷采用四级计分方式,分别是“完全不适用、偶然适用或基本不适用、常常适用、非常适用”。本研究中的Alpha信度系数为0.91。

2.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

采用秦向荣编制的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问卷包含两个部分: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问卷包含29个项目,其中23个项目与自身民族身份认同有关;中华民族认同问卷包含了27个项目,其中有21个项目与中华民族认同有关。本民族认同问卷有4个反向计分项目,中华民族认同问卷有5个反向计分项目〔1〕。

二、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本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见,调查对象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其对所隶属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尤其需要强调的是,3个变量当中,调查对象的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间的相关程度最高,说明二者间具有敏感而强烈的共变关系。见表1。

表1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间的相关关系

虽然自我认同、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3个变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但根据理论推测及假设,本研究认为,自我认同是因,民族认同是果。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在自我认同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是影响其对本民族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推断和预测其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见表2。

表2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对民族认同的影响作用

图1显示,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两条路径系数其值均达水平(P<0.001)。其中,自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直接影响的回归加权值为0.15,标准化回归系数β为0.35;自我认同对本民族认同直接影响作用的回归加权值为0.10,标准化回归系数β为0.28。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对其“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水平有显著而直接的影响作用,调查对象的中华民族认同和本民族认同2个变量中分别有35%和28%是由其自我认同这一因素引起的。

图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模型

三、讨论

(一)模型的结果

对理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建构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卡方值(Chi-Square)=17.092,自由度(Df)=18,显著性概率P=0.517,>0.05,接受虚无假设,拒绝备择假设,即理论假设模型与数据样本之间适配度良好。此外,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为0.950,介于0~1之间,说明适配度优良。最后,由表3可知,绝对和增值模型适配度指标均达到良好等级。

表3 绝对和增值模型适配度指标统计

(二)关系模型的意义

1.个体的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

认同(identity∕identification)起源于哲学,表示两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同一律公式〔2〕。随后“认同”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科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受到重视。心理学领域内的“认同”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可见,最初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与外界趋同的过程,而哲学视角则强调认同是两事物相同的一种状态或结果。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概念,但并没有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有时指过程,有时指结构,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4〕Augusto Blasi和Kimberly Glodis(1995)认为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至少包含以下的性质:①同一性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②它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答;③它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④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但它是一生的追求〔5〕。玛西亚沿用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根据“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2个变量对自我同一性操作化〔6〕。综合各种观点,有学者认为,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包含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首先,自我认同是一种心理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3个结构之间关系的一致,并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来组织、建构统一的自我。其次,自我认同感是自我认同结构的功能表现。换句话说,正是自我认同的结构提供了自我的一致感和连续感,使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将来期望之间达成新的统一〔4〕。可见,自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个由多变量、多维度构成的综合体。本研究认为,自我认同可能包括4个维度: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过去的了解、现在的感知和将来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形上成的自我分类;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的承诺和忠诚;评价是个体将现实我和理想我比较后形成的满意感或不满意感,且这种对自身的评价与自尊有关;行为是个体对自我认同的结果,即个体的行为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民族认同(ethnic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是“认同”涵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它与自我认同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秦向荣的研究认为,民族认同亦包括4个维度,即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承诺〔1〕。

2.民族认同的排他性受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于民族认同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Phinney认为,民族认同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行为卷入情况等〔7〕。Carla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8〕。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9〕。目前,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大多关注狭义民族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所隶属少数民族的认同。但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还包括更广泛的含义,即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也称为广义的民族认同。因此,本文所指的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广义的民族认同,也叫高层次的认同,即个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二是狭义的民族认同,也称为低层次的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本身民族身份的认同〔1〕。

个体的民族认同有两种基本模式: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坚决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有很强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排除性和抗拒性。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会以一种悲观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自卑感,有时会以自己身为所隶属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产生污名感〔10〕。民族认同在功能上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从正性功能方面看,民族认同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内部的凝聚力,保持民族成员团结协作,弘扬民族文化,使民族成员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负性功能方面看,民族认同既有对内群体自识和对外群体排斥的双重性质,这种自识和排他的性质既含有客观公正的因素,也有可能含有非理性和盲目的因素。因此,如果民族认同把握不当,要么唯本民族独尊,贬低、看不起其他民族;要么自怨自艾,盲目羡慕跟从其他民族〔11〕。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呈显著正相关(P<0.001),即个体对本民族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也越高,换句话说,个体对外群体的排他和抗拒并没有随着个体对内群体的认同和标识而提升。说明“对外的排斥”和“对内的认同”这一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它们还受到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群体间层次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包括3个层次:族群认同,也就是最初的民族认同;民族—国家认同;广义的文化认同。并且认为民族认同的3个不同层次相互交替、相互依存,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立足本民族认同、面向民族—国家认同、放眼全球多元文化认同”〔12〕。周建新和罗柳宁的研究认为,当代的民族认同包括4个层次,分别是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多重认同和超民族认同〔13〕。本研究结果显示,当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面临狭义的、低层次的民族认同与广义的、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时,往往会出现低层次的民族认同服从于较高层次的民族认同,较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实现超越。

〔1〕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JEAN.Phinney,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1990,108(3):499-514.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4〕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

〔5〕JANE KROGER.Identity in Adolescence:the Balance Be⁃tween Self and Other〔M〕.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1989:70-71.

〔6〕MARCIA J E,Waterman A S,Matteson D R,et al.Ego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M〕.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1-21.

〔7〕PHINNEY J S.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1990,108(3):499-514.

〔8〕CARLA J,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women〔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26(1):8-36.

〔9〕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140.

〔10〕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1〕王沛,赵国军,喇维新.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5):38-41.

〔12〕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21-28.

〔13〕周建新,罗柳宁.试论多样性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以中国西南跨国民族地区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92-9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Relation Model of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ZHAO Yunlo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Chin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 frontie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The results showed:①Self-identity has a direct an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national identity;②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elf-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were the same;③The exclusive nature of national identity was influenced by context and other factors.

self-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844.2:C912.6

A

1672-2345(2014)01-0080-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18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J005)

2012-11-29

2013-11-12

赵云龙,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群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