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声音景观

2014-02-15 09:14李昊李国棋
园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景观北京环境

文·图 ◎ 李昊 李国棋

李 昊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剧场设计与舞台技术。

李国棋 工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声环境学、厅堂音质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高潮一轮又一轮的兴起,各种各样的声音应运而生,不光悦耳的声音逐渐增多,噪声也在不知不觉中充斥了人们的耳朵。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势必会像北京的雾霾一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声音景观还没有引起建筑师们的足够重视,只有在建筑物完成竣工后才能对其声音环境进行体验和评价,必要时才进行调整。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很难达到理想中的城市景观、人居环境的整体效果。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个生产高度发达、资源集中、人口密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理应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表率。然而,北京的声音环境如何?北京的声音景观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建筑师们关心的问题。北京也理应成为中国一线城市最佳声音景观的代表。因此,我们对北京城区的声景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对比1999年北京工业大学李国棋教授做的声景研究,分析15年来北京城声音环境和北京市民对于声音意识的变化,以此来描绘北京城的美好蓝图。

北京城声音环境的调查

随机选取北京城区的9个区域进行实际调研,基本上可以做到选点均匀并具有代表性,如图1所示。并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30人作为调查对象填写问卷调查表,年龄20~60岁之间,职业分布比较广泛。

2014年北京城9个区域的声音环境调查图示

调查结果

选择调研区域之后,在每个区域内随意发放30张调查表,共计270张,共收回251张调查表。

由于被调查的人基本都生活在城市中,过着简单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或许在某些时候能够接触到大自然,但自然的声音仍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调查中包括动物叫声等自然的声音58个,占总声音数502个的11.5%;机器设备交通声音成为被调查者最多提起的声音,声音总数为182个,占总声音数的36.3%,而且对于机器设备交通选择喜欢的人非常少,比如汽车的声音数共26个,而且均表示不喜欢这种声音;手机铃声数为10个,表示不喜欢这种声音的为6个;人的声音为123个,占总数的24.5%;其他声音占总数的27.7%,包括锅碗瓢盆相碰撞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静电的声音等等。汇总如图2所示。

2014年调查的声音类别分布图

调查分析

与李国棋教授1999年对北京地区的调研结果(图3)进行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

2009年李国棋调查的声音类别分布图

2009年和2014年的声音意识调查比较

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同,所以听到的声音种类也不同,总的来说现在的人们对于自然声音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人声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随口就来。”这次调查的人们普遍比较关注人发出的声音。近些年来随着北京人口密度的逐步增长,随处可见人山人海的场面,所以人们关注人的声音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人们在机械方面的声音意识更贴近生活,也更加细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脑、电视、打卡机的声音被提及的次数很多,而用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机械设备也被注意到。与15年前的调研比较比例基本没什么变化。在交通设施的声音方面,这次的调查者由于基本都生活在城市里,汽笛的声音很难被注意到,汽车的声音被提到的次数很多,而列车,或许由于现在噪声处理方面的改进、设备方面的改进而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

另外,像音乐、乐器这些悦耳的声音很少被大家注意到,或许是因为生活太忙碌,大家注意到的都是很生活的声音,比如公交车的报站声等等。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分析:15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北京城中人们的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什么才是专属于北京的声音呢?是钟鼓楼暮鼓晨钟,还是皇城根脚下小贩的沿街叫卖?抑或是划过天空的鸽子哨?这些美好的声音都已经被每天扑面而来的汽车声覆盖得严严实实。

人们从最初认识声音,研究声音的振动、认识响度、识别音调高低阶段,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建的世界Soundscape计划(简写成WSP),该事业现在已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调查组织。在日本,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仔细听取和保持安静的习惯,比较容易接受声音景观的思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早;在加拿大,人们更是以安静为荣,所以也是声音景观思想的发祥地;而在中国,富裕起来的人,正在寻找着安静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各国、各地方政府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其中也包括对城市噪声的控制。这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和谈论的时髦话题。

在国内,率先由李国棋教授引入声音景观的概念并逐步深入研究声音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将来关于声音的课题还会逐步深入,发展到声音景观层次乃至更深入的层次。相信本学问的研究和发展也将从“声景——声景观——声音景观——声音生态学”进一步上升到对声音认识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大家今天倡导的声音境界——“声境”。

北京人乃至全中国人对于声音环境的意识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声音环境,是每个城市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充分运用理论和经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更安心、更幸福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景观北京环境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