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以上海徐汇滨江公园为例

2014-02-15 09:14恽文露
园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徐汇滨江城市公园

文·图 ◎ 恽文露

恽文露 上海环境院景观规划所工作。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研究生。

1.公园与黄浦江的沟通,增强了公园与外部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实现了景观的有机统一

公园设计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对场地直觉性的认知,设计过程中通常以景观原型作为参照。塑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需要设计者深度挖掘场地内涵,使空间能够体现场地的核心品质,使场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脉、文化特质以及设计者本人的情感与记忆达到某种平衡。

景观原型

现代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需要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场地与人群身体、灵魂之间的协调;场地的过去与其未来发展之间的协调。在设计公园绿地的过程中,设计者一般是将发生于自然、历史和地域中的景观原型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设计风格和思潮通过在现代城市公园空间外部形态上的反映出来,是一种设计的表象体现。景观原型,作为公园空间形式的深层次结构,是设计理念深层次的表现,形成城市公园区别于其他景观空间的景观特色。

2.上海徐汇滨江公园总平面图

3.公园的景观节奏感

4.南浦站龙门架及老仓库餐厅

自然原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单纯模仿是景观设计者的最基本、最初的创作来源,而后将自然元素进行抽象与象征化的解读处理,自然元素的抽象化构成自然原型最本质并且最简洁的表达形式。

基于自然原型,通过景观空间总体布局和局部小空间之间的辩证统一,表现出城市公园场地的整体性;同时又通过公园内部元素的生长、死亡等自然过程及与自然的类比,使得公园场地具有生命性。随时间推移,公园会呈现出持续的变化和生长状态,以自然生命循环体系为参考,使得新设计的公园系统自身可以达到循环有序的良好状态。

历史原型原型是人类无数历史经验的积淀,基于历史,并且通过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某种碰撞,将历史原型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推移到现实中。只有对当下的生活有影响的过往才能成为历史,不然只能是“死的历史”。只有当下生活着的人群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得人们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去寻求历史,而不仅仅是对过往产生兴趣。

地域原型地域原型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着重实体生活空间的、且基于场地本身的原型,这可以保证人群持续生活,且新设计的场地空间与所在地域达到一种共生的新平衡;第二类,着重人群灵魂的,是表达人群生活哲学的,基于人群生活、生存的原型。与场地历史或者文化相关的城市公园设计需要基于这种地域原型;第三类,生活本身与生活哲学的融合,是着重于强调人群归属感并且具有强烈场地性格的景观原型。通过这三类地域原型,使得人群主动有意识地维护、尊重土地的尊严。回归土地,更多更好地尊重、善待和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过程。与地域的自然、文化系统达到高度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正是尊重土地,基于地域原型的公园设计。

5.6.北票码头吊装广场

景观原型与现代公园绿地的场地塑造

与场地环境共生视线的穿透可让使用人群得到极大的视觉及心理满足感。设计通过公园场地内外的沟通联系,将外部环境借景于内,可在有限空间中获取无限的自然景观,使公园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内外沟通与平衡。

现代公园绿地与所在场地的环境不应是对立关系,而是趋于融合与共生。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必须融入自然的生命过程与环境结构,这不仅强调出城市公园绿地自身生命系统的完整连续,更大的意义在于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自然生命的协同和共生。

当下与过往的连接乡土材料往往彰显场地的地域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基础材料构建出公园的各类小空间,更多地营造出极富有城市集体记忆因子的特色空间,直观地将当下的与过往的生活、生存模式相连接。诸多乡土材料原本并不突出,设计者通过对它的解构、打破、分解,之后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排序、重叠和拼凑后,以一种全新的秩序或存在空间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仿佛以一个新生命的姿态,带给人们强烈的熟悉却新奇的心理感受。

再现地域空间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参考历史的典型空间特征和目前的生活模式,城市公园设计有时可再现空间结构、要素、尺度等与过往真实生活相应的空间特征,营造出能勾起人群集体回忆的趣味空间。又或者可安排一些活动场地来再现地域生活的图景,比如过往的生产生活环境、民俗表演环境等。再现地域空间,极大地增强城市公园的亲切感和场地的乡土氛围,使得城市公园成为人们寻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却有别于其他场地的、带有强烈归属感的城市景观空间。

徐汇滨江公园绿地的空间塑造方法

徐汇滨江是上海首个以滨江景观整体开发概念营造的城市公共开放公园,总岸线达3.6千米,占地24公顷,北至日晖港,南至中航油油库。以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为核心打造,通过对沿江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或复建,将黄浦江沉淀的历史与徐汇的当下与未来连接。

徐汇滨江公园保留了过往诸多建筑与构筑物,又融入国际新景观理念。漫步徐汇滨江公园内,黄浦江新景观与老上海码头的印象会同时呈现在眼前,老徐汇乃至老上海的集体记忆会被全部勾起,使人们享受到不一样的浦江景观特色,滨江公园成为新景观物语。

7.8.与旧景观的共生

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方法之一:对自然的借用与模拟

黄浦江的景观双向需求表现在从浦江中欣赏两岸的风光,同时又可从江岸欣赏浦江面及对岸的人文建筑景观及滨江天际线。徐汇滨江公园将外部的黄浦江景观借到公园内部,与外部空间进行沟通,增强了公园与外部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实现了景观的有机统一。

徐汇滨江公园采用曲线空间形态,形成了与黄浦江若即若离、时远时近的迷人线性空间。利用与浦江丰富的距离差异,使得人群在徐汇滨江公园向黄浦江远眺时,可感受到滨江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同时,利用距离差异创造出公园内部收放转换的节奏关系,形成步移景异的滨水景观序列。

公园内部亲水平台全部用防腐木铺就,亲水平台边缘用白色石砾铺地,零星种植芦苇等亲水植物。滨江公园将自然要素引入公园空间内部,使公园使用者的体验舒适感大大提升。

公园规划采用路堤合一、道路后退的策略,将龙腾大道的道路标高达到千年防汛标准,同时将河道岸线退后,创造出路堤与河岸之间多变富有节奏的公园空间。公园突破了以往上海虽临江,而城市居民却不能亲近活水的尴尬境地,构建出多重梯度的滨水空间,采用阶梯状的退台、草坪慢坡、亲水观景台、滨江水舞台广场与游艇码头等丰富的空间形式,为使用人群提供了充足的亲水场所。现在,沿着龙腾大道的浦江边,或大或小的各个亲水区域都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不同的体验感受。

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方法之二:与旧景观共生

徐汇滨江公园所在地块曾是上海早期化工业的聚集区与发祥地之一,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黄浦江的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变,由过去传统的水上交通运输转向景观游览,兼之世博会契机,原有大量的工业企业搬迁,遗留了许多风格典型、外观与结构良好的特色工业建筑和构筑物。

徐汇滨江公园的新景观不完全照抄历史景观的细部做法,而是在材料、形式等方面与老景观有所呼应,在保证旧景观整体完整的情况下,新景观空间将旧景观涵盖其中,适当弱化旧景观的原始功能,新旧景观将其原始载体赋予新功能。此时新旧景观之间的灰空间是最富魅力的地方,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对峙、交流、融合,整个公园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集体记忆。

徐汇滨江公园在现有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保留、利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工业基地的记忆。在公园内的新建筑设计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形体、新材料,与遗留建筑的对比与融合,来塑造一种既谦逊、又不失个性的滨江公园形象。新旧环境的共生,新建文明与旧有文化的共生,使得公园的使用者有种既熟悉又新奇的体验感受。

9.南浦站老轨道

10.龙华港桥与海事瞭望塔夜景

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方法之三:图景的再现

现在的徐汇滨江将上海水泥厂原有的经典建筑与构筑物,改造成为具有强烈工业历史记忆的新型文化演艺园区,构建了博物馆、展览馆及龙华机场,展示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历程。

南浦站珍藏的老火车头被进行全面修复,作为徐汇滨江水陆联动运输的永久记忆。南浦站现在被改造成为火车花园,其中有当年遗留的火车、铁轨等,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火车开过月台时,迎接亲人那期盼的心。旧时的老仓库被改造成为餐厅,不少食客前来探宝,也成为新婚夫妻拍摄婚纱照的新选择。

建于1984年的北票码头,原用于传送煤炭,通过新技术的修复,两头连接橘红色塔吊,形成420米的空中观景廊道,现已成为徐汇滨江鲜明的景观标志。作为上海黄浦江沿岸目前唯一的空中视觉平台,北票码头突破了过去只可邻水的不可亲水模式,提供给市民一种全新的滨江体验。

龙华港桥,又称“龙之脊”,全长345米,基于仿生学原理的设计理念,设计上层桥面提供机动车通行,下层桥面提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桥下空间为休闲广场。夜幕降临桥顶与桥底的线性照明与几何开孔的LED泛光灯照明全景联动,形成夜晚滨江亮丽的灯光长廊。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海事瞭望塔,高41.2米,占地20平方米,原用于海事瞭望、航道监控、签证管理。在徐汇滨江公园的整体规划时,对瞭望塔进行装饰性的改造,将顶层改造为观光平台,体验者亲临其上可将浦江两岸的景观一览无余。夜晚,海事瞭望塔与龙华港桥共同成为滨江公园绚丽的景观标志物,从而可吸引比白天更多的市民前来滨江公园休闲游憩。

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方法之四:与周边系统的融合

徐汇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对徐汇滨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修复、缓解作用,同时还能积极地融入进上海的城市功能结构,保证城市整体的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的延续。诸如规划预留的有轨交通线路,专门开辟的直升飞机停机坪、游艇码头、客运码头等,都为徐汇滨江公园的交通提供了高度的便捷。滨江公园成为周边地块的景观核心,连接周边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滨江商务区、滨江居住区,同时承接世博园区,发挥并放大后世博效应,将文化博览功能承接、衍伸、强化,形成有机的、富有活力的龙华滨江片区,并将其注入上海大都市的核心价值体系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和所处土地及其上生活的人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不同的景观原型的表征及转译,进行一种可持续的、有机的设计过程,是一种从本土实际出发的设计过程,是一种可以激发体验者去感知历史、探索历史的设计过程。城市公园绿地,不仅是市民休闲游憩的空地、场所,更能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认知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着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过往,继而尊重土地、尊重生命。

猜你喜欢
徐汇滨江城市公园
福州滨江私宅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芜湖滨江天际线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新生线——滨江景观公园照明设计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