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回应:彰显课堂张力

2014-02-17 19:16王建卫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手套蜗牛报纸

王建卫

一、积极回应,调适课堂温度

所谓“课堂的温度”,是指无论幼儿的回答状况如何,教师都要通过积极的回应,构建起和谐、平等、宽松的师幼关系,营造出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创设出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给孩子以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快乐感觉,彰显课堂阳光般的温暖,从而让每一名孩子带着自信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回答精彩时赞美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很精彩时,教师往往会给予欣赏、赞美的回应。但是赞美的回应并不是“好”、“真棒”等诸如此类敷衍了事、冰冷生硬的简单回应,而应该具体生动,使孩子能清楚明白,从而得到发展与提升,如: “哇,你真了不起,连‘五彩缤纷这个词都知道!”“你的小眼睛真尖,从这幅图的右上角找到了答案,观察得真仔细。”“我真佩服你的记性,听一遍就知道了答案,看来,上课专心听是最重要的哦!”这些具体、富有激情的回应,既消除了孩子紧张的心理,又充分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在孩子的眼里,这时的老师成了一位亲切温柔、可敬可爱的朋友,因而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表达方式也不受限制,课堂的温度自然也被调适到了最佳状态。

2.回答欠缺时巧妙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幼儿的回答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时候,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答案,而要适时地对孩子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通过引导、追问,让孩子的思维走向完美。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想象,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例如:有一次观摩一个中班语言活动《小蝴蝶》,在教学中,当老师和孩子讨论:“小蝴蝶会飞到哪里去”的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蝴蝶会飞到玫瑰花上。”这时,其余幼儿的思维似乎受到了他的影响,答案都是“飞到什么花上”。此时,老师立即追问“小蝴蝶为什么喜欢待在花上呢?”并得出了“花儿很漂亮、很美丽”的原因,又继续追问“蝴蝶除了会飞到各种漂亮的花上,还会飞到哪些地方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又被老师巧妙地引导到了其他地方,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另外,由于孩子年龄小,回答问题常常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此时教师应该追问下去:“你的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说详细点?”或者追问其他孩子:“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讲一讲?”这样的追问,既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了幼儿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3.回答错误时宽容呵护

在教学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很多孩子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我们要学会宽容与呵护,善于从孩子的错误中寻找积极的一面,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五彩蛋》中,孩子们看到蛋清流了出来,异口同声说是“油”,因为在孩子们眼中,油和蛋清非常相似,老师就问:“蛋里面会有油吗?这个像油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有经验的老师的回应,先肯定然后调整。智慧、巧妙的回应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甚至一抹微笑、点头默许、拍肩鼓励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极佳效果。

二、延伸回应,挖掘课堂深度

挖掘课堂的深度,需要延伸回应。孩子的知识积累、经验阅历、理解能力、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有效回应,拓展延伸,发掘孩子的思维深度,提升其综合素养和能力。教师要细致分析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扩展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例如:中班“寻找美丽的春天”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寻找春景时,有的孩子会对草丛里爬行的小蜗牛产生极大的兴趣,会一边观察,一边讨论着“蜗牛的两个触角有什么用处?”虽说孩子们的话题偏离了我们的预设目标,但是他们的兴趣点有值得探索和深入的价值。老师在回应孩子们的时候,也应提出适当的要求,如“你们的小眼睛看得真仔细,那是蜗牛的眼睛,春天来了,小蜗牛也出来找春天了,你们瞧,它的两只小眼睛东瞧瞧、西找找!快,我们和小蜗牛比一比,看谁先找到春天?”这样的回应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极为自然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回“找春天”的活动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中班替请假的老师组织了一个美术活动《有趣的报纸》,让幼儿自己想办法“怎么使废旧报纸变成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像是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的影响,都只想到了做剪贴本,怎么引导也走不出这个框子。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报纸刚才悄悄地告诉我,它很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变成各种好玩的玩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夹尾巴”、“用报纸做成球”、“用报纸做件衣服” ……这样就把孩子们从剪贴报纸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玩具等一些有用的东西,提升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经验知识。

三、联想回应,拓展课堂宽度

没有宽度的课堂,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对于孩子而言,教材内容无非是一个“引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借这个“引子”引领孩子走进知识的海洋,走向平凡的生活。如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手套》的动手操作环节中,孩子们对手套的软硬分类产生了分歧。幼儿甲说:“我发现手套压不扁,放在硬的框里吧。”幼儿乙不同意,说:“手套摸上去软软的,应该放在软的框里。”教师介入说:“小朋友有的说手套是软的,有的说手套是硬的。它究竟是软的还是硬的呢?”通过这样适时的“反问”,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将问题反抛给幼儿,以探询的口气、启发的语言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回应,通过这样的平等交流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刺激幼儿进一步地思考和质疑。从表面上看,教师将问题悬置起来, 实际上,这是一个“张力”积聚的过程。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都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关注,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和提取具有价值的问题,深化问题,引导幼儿了解自然世界的奥妙。如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中,出示画面:快要下雨的潮湿天气里,室外的木板、陶制物品表面会泛起一层水珠,幼儿观察之后就问“这个东西怎么哭了,是不是它太伤心了,为什么地面上没有水滴,还没有下雨,木板怎么会湿”等类似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提问,深化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水蒸发”的现象,还可以进一步联想讨论:下雨来临之前,还有哪些异常现象,如燕子低飞、空气闷热等,都可以作为以后的生活常识,甚至还可借机跟孩子们讨论降雨的过程等,从而有利于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通过启发提问,将教学根植于幼儿鲜活的生活中,引领孩子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增加了孩子的思维宽度。教师有效回应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让你看到“此岸”,同时给孩子一杆长桨,让孩子自己摆渡到“彼岸”,向课堂之外广阔的生活漫溯。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能潜心用慧眼观察课堂,用慧心感受课堂,用有效回应的魅力调适课堂的温度,挖掘课堂的深度,增加课堂的宽度,那在我们面前铺陈的,必将是一幅灿烂炫目的美丽画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幼儿园)

猜你喜欢
手套蜗牛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神秘的白手套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