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4-02-17 02:20潘惠萍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记录卡师幼乘车

潘惠萍

一、在等待倾听中了解孩子需要

在教学活动集体观摩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实例和提供给观摩者的活动方案基本一样,很少有教师因为活动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顺应幼儿的需要而临时改变活动方案。研讨活动中,一些实施活动的教师认为,活动方案是预先精心设计的,临时改变不但会影响活动目标的实施,还会影响教师对活动重难点的把握。这样的教师受活动目标、活动方案的牵制,心中只有目标和过程,没有从细心的观察、耐心的倾听中了解孩子的需要。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螺丝》活动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幼儿操作活动前出示了一张操作记录卡,运用自己预先准备的介绍方案进行提问和讲解,结果幼儿对记录要求和记录卡内容不理解,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活动后经研讨,我们认为对记录卡的认识过程中应该让幼儿观察和充分表达,教师所要做的是倾听,在孩子的表达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孩子对记录卡不了解的地方,再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在第二次集体教学实施活动中,由于关注了幼儿的需要,因对记录卡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记录问题迎刃而解。

因此,在活动中倾听幼儿的想法是尊重幼儿的体现,更是幼儿主动与教师有效互动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有效追问中激活思维火花

教师问、幼儿答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答案要求仅仅停留在是否答对,没有深入地进行追问,远远达不到师幼有效互动的效果,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在不断追问中激活孩子思维的火花。

如:中班绘本阅读《我也要搭车》中,教师让幼儿观察动物们坐在车里不遵守规则的那副画面时,是这样提问和追问的。教师:“动物们在干什么?狮子爷爷怎么样?”幼儿:“长颈鹿的脖子伸出窗外、兔子在蹦蹦跳跳……狮子爷爷很紧张。”教师:“从哪里看出狮子爷爷很紧张?狮子爷爷为什么这么紧张?”幼儿:“因为动物们影响了狮子爷爷开车,会有危险的。”教师:“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情呢?为什么?”…… 乘车时各种危险动作的危害在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中层层揭示,幼儿在这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对乘车规则的理解也越发深入,活动目标自然就达成了。如果教师在幼儿回答动物们在干什么时就草草收场,直接翻到后面讲述汽车翻车的情节,那幼儿对故事的寓意还会理解得那么深刻吗?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和策略可以帮助孩子理清自己思维的路线,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发掘幼儿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从而又开辟了一条深入了解孩子的通道。

三、在平等互助中尊重孩子想法

每次教学活动中, 总有一小部分思维活跃、喜欢表现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让问题应答中的师幼互动乍一看既热闹又有效。有了他们的积极表现,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作为教师,也希望总有这么一群孩子能顺利地接住自己抛出的每一个“球”,使活动始终围绕预设的主干道顺利前行。然而,教师需要的答案是否代表了其他孩子的意见呢?有些并不擅长表现的孩子听到教师表扬自己的同伴后,就更加不愿意再次表达,久而久之自信心受挫,在集体活动中会一直扮演听众的角色,渐渐地变成了老师眼里内向的孩子。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教学需要只关注一部分孩子,而要把所有孩子都装在心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调动所有的孩子互动,让师幼互动开放、平等。

因此教师在预设活动方案时,设置的问题要难易结合,根据自己对孩子能力的了解,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有效互动的快乐。问题设计要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相结合的特点:开放性强的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鼓励和激发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讨论,大胆表达;封闭性强的问题答案确定,当某一幼儿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要再征求其他孩子的意见:“你们同意吗?有谁有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让其他孩子来参与评价。这样的师幼应答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互动效果。

四、在积极回应中提升孩子经验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经常不经意间重复孩子的言语进行回应。如:中班社会活动《安全乘车》中请幼儿谈谈生活中乘车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时,幼儿:“不要在车内跑来跑去。”教师:“对,不要在车内跑来跑去”;幼儿:“上车时要排队”,教师:“对,上车要排队”……周而复始的重复既拖延了集体活动的时间,又让整个谈话活动索然无味。造成这一教育行为的原因很多,其一是教师对活动方案了解不够深入,只能停留于浅层次问答,漫无目的地重复孩子的语言;其二是当某一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担心其他孩子没有仔细聆听,想通过重复的方法来让其他孩子听得更清楚,这种情况在孩子的回答比较有价值的时候尤为突出;其三是当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师预料之外时,老师乱了阵脚,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好重复孩子的话或用“你真棒”之类的语言一带而过。

如何从容机智地回应幼儿呢?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回答都是他们自己原有经验的表现,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炼孩子的经验,让孩子在原有的经验上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在预设活动方案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知识经验,对有可能产生的答案进行预先考虑,进而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回答内容;其次是充分了解活动目标,对今天的活动需要孩子掌握哪些方面的经验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回答进行总结提炼,体现教育的目的性。还是以《安全乘车》为例,当幼儿说“不要在车内跑来跑去”时,教师可以这样回应:“你真会保护自己,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拉好扶手才是最安全的。”当幼儿说“上车时要排队”时,教师回应:“排队上车不仅安全,还能做一个有礼貌的小乘客呢!”这样的回应既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巧妙地向孩子传达了安全乘车的方法和重要性。

除此之外,集体活动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和一个肯定的手势,都有助于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共享平等互动的快乐。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幼儿园)

猜你喜欢
记录卡师幼乘车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乘车
输电线路验收记录卡的推行实践
推行党员奉献记录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