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管理:让幼儿在平等中发展

2014-02-17 02:20巫莉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家庭式班级情感

巫莉

一、以幼为本,体现参与性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因此班级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民主意识的启蒙教育和管理权力的果断下放。建设“家庭式”班级管理模式核心是,让幼儿肩负起作为“大家庭”中一员的责任,培养幼儿“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使幼儿真正成为班级“大家庭”中的主人。教师作为合作者、协助者,在班级教育及生活管理中主要发挥平衡与决断的作用,

(一)师生协力合作,参与班级管理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尝试在各项班级活动中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放手让幼儿管自己、管班级,发挥每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幼儿最大潜能,实现和谐班级管理。根据3-6岁孩子不同年龄的特点,本园采取了层层递进式的班级管理策略。

1. 激发小班幼儿自我管理意识

在小班,根据幼儿依恋情感强烈的特点,我们更注重宽松、愉悦的“家庭式”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的营造。如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在洗手、如厕、喝水等生活环节,老师多采用“自助式”的管理策略,以分散的个别化的活动为主,让幼儿知道自己有需求要及时处理,给孩子更宽松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及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

2. 增强中班幼儿主人翁意识

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愿意为他人服务。我们要多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幼儿认真负责的态度,转变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配角角色,增强他们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日常活动中采取“以强带弱、双向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幼儿进行了配对,两人一组轮流值日,负责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常规生活,并专门设置了“一周值日表”,周末对值日生的管理表现进行小结和鼓励。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发现,由值日生负责管理班级常规活动已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养成了自觉的生活常规行为,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班级中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3.鼓励大班幼儿成为班级主人

对大班孩子,我们常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将班级管理的执行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在讨论、斟酌、思考、决定的过程中,体验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就感,体会成为班级主人的荣耀感。如在制定班级约定时,我们首先收集每个孩子制定的内容,然后通过集体商议取舍,决定出最后的十条约定。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让每位幼儿轮流充当监督、检查员。一段时间下来,幼儿的行为举止、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管理自己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团结、尊重、友善”的基本要求。可见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会抱着接纳、认同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和维护,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二)运用柔性管理,实现“群体”决策

赞可夫说过:“就教育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育管理者要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思想,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面对学龄前孩子,幼儿园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投入柔性管理方式。在幼儿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全面责任,是孩子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妈妈,游戏中的朋友,应贯穿始终地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做到“严而不厉”、“爱而不溺”。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以表扬、鼓励为主,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幼儿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的“家庭式”班级。在这样的班级中,幼儿更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关注沟通,体现平等性

老师和幼儿相处的每分每秒都应把幼儿当成家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幼儿的需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带着一颗童心和幼儿进行交流,引起幼儿感知、探索学习环境的兴趣,最终使幼儿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体验亲情式教育。

(一)动作亲密,拉近距离

师生间类似家人的亲密关爱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因此幼儿也会对教师产生依恋的情感。在不断的情感交流、“以情激情”的过程中,双方可以共同营造出民主、融洽的良好班级气氛,给师生同时带来愉悦的心情,使师生关系得以升华。“亲亲孩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说话”等行为都是建立师生亲密关系的日常表现。

对于小班的孩子,表情、动作更能缩短他们与教师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建立家人般的师生关系。如孩子在和老师亲密无间的接触中,会逐渐将依恋家庭的情感转移到老师身上,同时会反馈给教师一些亲昵的表情与动作,这是他们表达爱和回应爱的方式。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谈心活动、交流心得等方式向幼儿表露内心情绪,拉近彼此距离,进一步强化情感联系。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要给幼儿留下一个喜怒无常的印象,使幼儿对以后的情感交流增加了忐忑、不信任的心理。

(二)语言亲切,平等对话

教师在班级“大家庭”中应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家长”形象,言行举止要表达自己积极、真实、亲切的情感,同时还要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幼儿处于丰富的情感世界里,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活动和交往,满足幼儿心理需要。例如,冬天让孩子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户外观察活动中,教师对孩子们说:“大家站在树下安静地看一看,听一听树叶宝宝会对大树妈妈做些什么?”过了一会儿,一位幼儿跑到老师面前:“老师,我听到树叶宝宝落叶的声音,它在和‘大树妈妈说再见呢!”另一位幼儿听到了大声地说:“老师,他在瞎说,树叶落叶是没有声音的,掉到地上才会有声音。”老师蹲下来,笑着对他们说:“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小树叶的心情,帮小树叶说出离开妈妈的感受。我也喜欢你的勇敢,敢于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你们真是超棒的小帅哥。”第一个幼儿因为得到老师的赞许满足地笑了,第二个幼儿因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自信地笑了。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热爱自然、理解幼儿、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也从中感到教师的爱,感悟到自然界里蕴含的美好一切。

三、创设环境,体现安全性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情感依恋强烈,喜欢宽松、安全、温馨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更易敞开心扉。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也是教师对幼儿理解与爱的体现。教师要有母亲的情怀,能够尊重、欣赏孩子,接纳、支持孩子的想法,包容孩子解决问题时一些看似幼稚的做法,给孩子创设轻松、舒适的情感氛围,倾听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支持。

(一)树立榜样,形成互助机制

心理教育的力量在于真实,最真实的莫过于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若能经常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教育,效果会更明显。“同伴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式”班级管理策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运用“榜样激励法”,利用具体健康的形象和成功的行为做示范,引导和规范全体幼儿的行为。

大部分幼儿因缺少兄弟姐妹而导致交往能力不足,而自由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正是孩子发展交往能力的良好时机。此时教师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交流平台,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让孩子明确各类游戏规则,知道与同伴一起游戏交往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教师还要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同伴、好友的长处,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激发全体共同进步。这样,班级的良好氛围会越来越浓,温馨互助的精神会逐渐在班级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营造氛围,凝聚班级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它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集体一旦形成,具有比各个成员相加更大的力量。当然,集体主义精神并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虚无的,它需要培养并且也是可以培养的。

一个新的集体组合之后,老师要想办法创设“大家庭”的氛围,启发和调动全体幼儿、家长、配班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重视每个孩子的价值,让他们做“家庭”的主人,在集体活动中唱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实现自我教育。老师还要通过“家庭”情景化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种样式的集体活动,并赋予活动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形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催生幼儿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家庭化”的概念,以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鼓励幼儿参与班级的各项工作,建立一个温馨的、和谐的、平等的“家庭式”班级管理氛围,既可以进一步拓展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视野,创新幼儿园管理文化,又能实现孩子、教师、幼儿园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幼儿园)

猜你喜欢
家庭式班级情感
班级“四小怪”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的建议
不称心的新班级
情感移植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班级被扣分后